(一)教学要求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1.能够简述记忆的概念与作用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2.理解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七章思维(5学时)3.能够描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一)教学要求概念和编码方式1.能够描述思维的概念、过程与特征4.理解遗忘现象及规律2.理解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5.能够结合实例,列举提高记忆力的方法3.了解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4.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重点:掌握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5.能够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理解部分报告法、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短时记教学重点:理解思维的概念和特征,思维过程,忆、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遗忘规律和提取的特点。以及创造思维的步骤和影响因素。(三)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了解人工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什么是记忆(三)教学内容二、记忆的作用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三、记忆的分类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二、思维的种类一、与记忆相关的脑区第二节表象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一、什么是表象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二、表象的特征第三节感觉记忆三、表象的脑机制一、感觉记忆的编码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二、感觉记忆的存储第三节概念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第四节短时记忆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一、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三、概念结构的理论的因素第四节推理二、短时记忆的容量一、三段论推理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二、线性推理四、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三、条件推理五、工作记忆第五节问题解决第五节长时记忆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一、什么是长时记忆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二、长时记忆的编码三、问题解决的策略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五、创造性和想象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第六节内隐记忆第八章语言(4学时)4
4 (一)教学要求 1.能够简述记忆的概念与作用 2.理解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能够描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 概念和编码方式 4.理解遗忘现象及规律 5.能够结合实例,列举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理解部分报告法、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 教学难点:理解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短时记 忆、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遗忘规律和提取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作用 三、记忆的分类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三节 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二、感觉记忆的存储 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第四节 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 的因素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四、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工作记忆 第五节 长时记忆 一、什么是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第六节 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第七章 思维(5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能够描述思维的概念、过程与特征 2.理解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 3.了解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 4.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5.能够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维的概念和特征,思维过程, 以及创造思维的步骤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了解人工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 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二、思维的种类 第二节 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 三、表象的脑机制 四、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第三节 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三、概念结构的理论 第四节 推理 一、三段论推理 二、线性推理 三、条件推理 第五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五、创造性和想象 第八章 语言(4 学时)
(一)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对动机和需要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1.理解语言的结构、分类和特征,使学生对本的理解;了解动机的种类;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章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并结合自身体会了解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对动机的相关理论的理解。2.掌握语言的生理机制,包括发音机制和中枢(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机制。使学生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心理与脑的关系,对心理与脑科学的前言发展形成一定的认识。一、动机的含义与功能3.掌握语言理解与产生的性质、阶段、影响因二、动机与需要素等基本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去深入理解和应用。三、动机与目标四、动机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第二节动机的种类程;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因素。一、生理性动机二、社会性动机教学难点: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三)教学内容第三节动机理论一、本能论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二、驱力理论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三、唤醒理论二、语言的结构三、语言的形式四、诱因理论四、研究语言的意义五、认知理论第二节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六、逆转理论一、语言的发音机制二、语言的中枢神经机制第十章情绪(4学时)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四、语言与脑的进化(一)教学要求第三节语言理解1.了解情绪、情感的性质、种类与功能:一、言语理解2.描述表情的意义;二、阅读理解3.理解情绪的理论:第四节语言产生4.了解情绪状态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一、言语产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书写产生教学重点:情绪与脑的关系问题;情绪的调节三、手势语与心理健康。教学难点:情绪的机制。第九章动机(4学时)(三)教学内容(一)教学要求第一节情绪的一般概念1.理解和掌握动机与需要的概念及其关系:一、情绪的含义与功能2.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3.了解动机的种类;三、情绪的分类4.知晓动机的相关理论。第二节情绪与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5
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语言的结构、分类和特征,使学生对本 章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并结合自身体会了解语言在 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语言的生理机制,包括发音机制和中枢 机制。使学生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心理与脑的关系, 对心理与脑科学的前言发展形成一定的认识。 3.掌握语言理解与产生的性质、阶段、影响因 素等基本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去深入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 程;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语言的结构 三、语言的形式 四、研究语言的意义 第二节 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二、语言的中枢神经机制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四、语言与脑的进化 第三节 语言理解 一、言语理解 二、阅读理解 第四节 语言产生 一、言语产生 二、书写产生 三、手势语 第九章 动机(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动机与需要的概念及其关系; 2.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3.了解动机的种类; 4.知晓动机的相关理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机和需要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 的理解;了解动机的种类;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理论。 教学难点:对动机的相关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二、动机与需要 三、动机与目标 四、动机与行为和工作效率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 二、社会性动机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二、驱力理论 三、唤醒理论 四、诱因理论 五、认知理论 六、逆转理论 第十章 情绪(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情绪、情感的性质、种类与功能; 2.描述表情的意义; 3.理解情绪的理论; 4.了解情绪状态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与脑的关系问题;情绪的调节 与心理健康。 教学难点:情绪的机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一、情绪的含义与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三、情绪的分类 第二节 情绪与脑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第四节情绪智力三、情绪与唤醒模式第三节表情一、情绪智力的概念一、面部表情二、情绪智力的理论二、姿态表情三、情商三、语调表情第五节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四、感觉反馈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第四节情绪理论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一、情绪的早期理论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第十二章人格(4学时)(一)教学要求第十一章能力(4学时)1.理解和掌握人格的基本概念及结构:(一)教学要求2.认识和了解人格的相关理论及影响人格形1.能够阐述能力的概念成的因素;2.掌握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3.知晓人格的有关测量方法:3.理解智力的理论(智力的因素理论、智力的4.能对自已的人格进行鉴定,为自我良好人格结构理论、智力的系统理论)的发展进行规划。(二)教学重点与难点4.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5.能够描述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影响能力的因教学重点:对人格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的理解,素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的理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难点:人格的相关理论及人格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力的差异,理解智力的理论,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一、什么是人格二、人格的结构教学难点:理解能力的测量(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化、信度、效度),离差智商的概念和智力测验第二节人格的理论的标准化过程。一、特质理论(三)教学内容二、类型理论三、整合理论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能力第三节认知风格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三、能力、才能和天才二、冲动性-沉思性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三、同时性一继时性一、能力的种类第四节人格测验二、能力的结构一、自陈量表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二、投射测验三、情境测验一、一般能力测验6
6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第三节 表情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四、感觉反馈 第四节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第十一章 能力(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能够阐述能力的概念 2.掌握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3.理解智力的理论(智力的因素理论、智力的 结构理论、智力的系统理论) 4.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 5.能够描述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影响能力的因 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 力的差异,理解智力的理论,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 件。 教学难点:理解能力的测量(智力测验中的标 准化、信度、效度),离差智商的概念和智力测验 的标准化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二、能力的结构 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验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第四节 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 二、情绪智力的理论 三、情商 第五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第十二章 人格(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人格的基本概念及结构; 2.认识和了解人格的相关理论及影响人格形 成的因素; 3.知晓人格的有关测量方法; 4.能对自己的人格进行鉴定,为自我良好人格 的发展进行规划。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人格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的理解, 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难点:人格的相关理论及人格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的结构 第二节 人格的理论 一、特质理论 二、类型理论 三、整合理论 第三节 认知风格 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二、冲动性-沉思性 三、同时性-继时性 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二、投射测验 三、情境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四、早期童年经验第五节人格成因五、学校教育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六、自然物理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七、自我调控因素三、家庭环境因素七、课程考核课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本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一)考核目标与要求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1.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课程目标-1: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发展的过程,研究对象及其特点。基本原理,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平时作业:各章课后习题。2.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对象、内容及方法,了解心理学与2.期末考试:采用单选题、多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心理学科其他选题、名词解释等题型进行评价。动机、情绪、能力和人格等的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每周阅读1.心理学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课程目标-2:了解心理学知识在实际一篇文献,并完成阅读笔记。系,以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够运用所学2.课堂表现:通过案例分析类问的联系。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学现题考察学生对心理学在生活中2.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象,初步形成基于心理学学科知识应用的理解程度。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期末考试:采用填空题、简答中的现象。题等题型进行评价。1.期末考试:通过论述题,要求课程目标-3:理解心理学科的育人价1.心理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值,能够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包括文献检索、下载阅读、总结2.平时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感研究方法指导促进自我的发展,培分析等。兴趣的心理学中的问题,自主查养健全的人格,了解如何有效提升2.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能力、人找文献,分析思考,完成一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考查学生对学科育人的理成良好行为习惯。解程度
7 四、自我概念测验 第五节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然物理因素 七、自我调控因素 七、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本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 占总评成绩的 40%,期末考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60%。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对象、内容及方法,了解心理学与 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心理学科其他 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1.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发展的过程,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2.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 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动机、情绪、能力和人格等的基 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1.平时作业:各章课后习题。 2. 期末考试: 采用单选题、多 选题、名词解释等题型进行评价。 课程目标-2:了解心理学知识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学现 象,初步形成基于心理学学科知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心理学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 系,以及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的联系。 2. 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 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1.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每周阅读 一篇文献,并完成阅读笔记。 2.课堂表现:通过案例分析类问 题考察学生对心理学在生活中 应用的理解程度。 3.期末考试:采用填空题、简答 题等题型进行评价。 课程目标-3:理解心理学科的育人价 值,能够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 研究方法指导促进自我的发展,培 养健全的人格,了解如何有效提升 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 成良好行为习惯。 1.心理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 包括文献检索、下载阅读、总结 分析等。 2.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能力、人 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期末考试:通过论述题,要求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2.平时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感 兴趣的心理学中的问题,自主查 找文献,分析思考,完成一篇小 论文,考查学生对学科育人的理 解程度
课程目标-4:通过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课堂发言的特点,结合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提出和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所的次数和质量,评价学生运用所1.育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对一些学生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问的学习问题和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题的能力。2.结合各章节内容对常见的学思考,激发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生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分析。2.期末考试:通过选择题和填空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教学能力和教题,进行考察。学研究能力。(二)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1)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①课堂表现评价指标a课堂发言:发言次数及发言的质量(积极发言,且答案是经自已思考得到的)。b.小组讨论:对给定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②课堂表现成绩评定标准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分数良中差优9-106-83-50-21.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6-83-50-22.题目解析正确或对概念内涵的分析正确9-106-83-50-23.观点有学习及思考的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9-103-50-24.对题目的解析或概念内涵的把握有理论依据分析9-106-86-83-50-25.能体现或渗透新课程及心理学基础课程目标的理念9-106-83-50-26,汇报内容完整,资料准备充分,内容的呈现有条理性9-106-83-50-27.汇报内容结合课程教学案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9-108.能认真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3-50-29-106-89-106-83-50-29.在讨论时积极补充、评价、提问题3-50-210.答题汇报者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9-106-8总分(2)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6%)①每章习题(占总成绩的12%)a评价指标:各章节课后习题b评分标准:习题参考答案②文献阅读(占总成绩的12%)a评价指标:文献阅读后的手写阅读笔记b评分标准:评价标准分数评价等级2
2 课程目标-4:通过心理学基础课程的 学习,初步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 的特点,结合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 育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对一些学生 的学习问题和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 思考,激发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 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教学能力和教 学研究能力。 1. 提出和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所 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 结合各章节内容对常见的学 生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分析。 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课堂发言 的次数和质量,评价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问 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通过选择题和填空 题,进行考察。 (二)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1)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 4%) ①课堂表现评价指标 a 课堂发言:发言次数及发言的质量(积极发言,且答案是经自己思考得到的)。 b.小组讨论:对给定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 ②课堂表现成绩评定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分数 优 良 中 差 1.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9-10 6-8 3-5 0-2 2.题目解析正确或对概念内涵的分析正确 9-10 6-8 3-5 0-2 3.观点有学习及思考的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9-10 6-8 3-5 0-2 4.对题目的解析或概念内涵的把握有理论依据分析 9-10 6-8 3-5 0-2 5.能体现或渗透新课程及心理学基础课程目标的理念 9-10 6-8 3-5 0-2 6.汇报内容完整,资料准备充分,内容的呈现有条理性 9-10 6-8 3-5 0-2 7.汇报内容结合课程教学案例,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9-10 6-8 3-5 0-2 8.能认真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 9-10 6-8 3-5 0-2 9.在讨论时积极补充、评价、提问题 9-10 6-8 3-5 0-2 10.答题汇报者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 9-10 6-8 3-5 0-2 总分 (2)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36%) ①每章习题(占总成绩的 12%) a 评价指标:各章节课后习题 b 评分标准:习题参考答案 ②文献阅读(占总成绩的 12%) a 评价指标:文献阅读后的手写阅读笔记 b 评分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