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初步形成基于心理学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理解心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指导促进自我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了解如何有效提升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目标-4:通过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思考,激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四、课程思政结合点心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中包含的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学习与全人发展等内容,与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提升、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关联。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从认知因素出发,要从认知结果、行为表现和活动体验三个维度分析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其次,以情感主线出发,以情感渐生信仰,情感是信仰萌生的第一条件,信念是情感的深化。最后,经由理性化阶段而逐渐生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南,重点培养学生行为控制、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化为智慧、内化为德性,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的对应矩阵思政元素爱国诚信勤学科学自律崇德创新感恩乐观合计教学章节敬业友善守规善用精神思维忠诚担当坚毅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VVVVv6对象和方法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7VV3机制VVV3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VVV3V第五章意识和注意VV3第六章记忆v1V3VV第七章思维V3第八章语言V3VVV第九章动机V3第十章情绪7V73VV7第十一章能力V47第十二章人格VVV4合计362n4168634(二)各章节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方法序号章序号知识点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内容第一章心理学的历史爱国敬业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12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崇德守规讲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故事,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3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介绍科学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科学思维4第一章心理学的任务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中第一章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自律担当理解心理学如何为社会服务,增强责任担当意识53
3 现象,初步形成基于心理学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理解心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指导促进自我的发展, 培养健全的人格,了解如何有效提升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课程目标-4:通过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 育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思考,激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研究能 力。 四、课程思政结合点 心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中包含的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学习与全人发展等内容,与学生的价值 塑造、能力提升、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关联。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从认知因素出发,要从认知结果、行为 表现和活动体验三个维度分析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其次,以情感主 线出发,以情感渐生信仰,情感是信仰萌生的第一条件,信念是情感的深化。最后,经由理性化阶段而逐 渐生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南,重 点培养学生行为控制、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化为智 慧、内化为德性,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的对应矩阵 思政元素 教学章节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崇德 守规 勤学 善用 科学 精神 创新 思维 感恩 忠诚 自律 担当 乐观 坚毅 合计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 √ √ √ √ √ 6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 机制 √ √ √ 3 第三章 感觉 √ √ √ 3 第四章 知觉 √ √ √ 3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 √ √ 3 第六章 记忆 √ √ √ 3 第七章 思维 √ √ √ 3 第八章 语言 √ √ √ 3 第九章 动机 √ √ √ 3 第十章 情绪 √ √ √ 3 第十一章 能力 √ √ √ √ 4 第十二章 人格 √ √ √ √ 4 合计 6 3 2 6 8 6 3 4 3 41 (二)各章节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方法 序号 章序号 知识点 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内容 1 第一章 心理学的历史 爱国敬业 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的伦理 崇德守规 讲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故事,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 3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精神 介绍科学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科学思维 4 第一章 心理学的任务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中 5 第一章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自律担当 理解心理学如何为社会服务,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勤学善用第一章心理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使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第二章条件反射与强化勤学善用7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8第二章科学精神大脑是心理的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心理的形成,增强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批判性思维,9第二章创新思维是否具有可塑性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使用创新的方法介绍感觉适应以及多感觉通道会促进学习等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感觉现象与多通道10第三章勤学善用学习生活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11第三章心理物理规律科学精神讲解心理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从唯物论角度认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12第三章感觉剥夺感恩忠诚介绍感觉受损或感觉剥夺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介绍知觉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集13第四章知觉的文化差异爱国敬业体意识和民族认同通过介绍知觉的特征,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14第四章知觉的特征科学精神能力,培养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讨论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在珍惜时间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15第四章时间知觉自律担当合理地进行自我时间调控16第五章意识的本质及类型爱国敬业通过对意识生理基础的讲解,使学生学会用唯物论的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对意识和注意的选择、计划等功能的讲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17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的功能勤学善用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促进高效率学习通过比较注意选择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培养18第五章注意的认知理论创新思维学生辩证和批判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掌握高效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高效学习19第六章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勤学善用的能力介绍记忆的神经机制,深化学生对心理是大脑机能的认识,增强对物质20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基础科学精神决定意识的理解介绍短时记忆的经典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体现21第六章创新思维短时记忆容量和运用,鼓励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中以历史小故事、民俗谚语、文学作品等为例,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思维爱国敬业22第七章生在学习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国家政策以及科创成果为例,加深学生对创造思维本质的认识,培养23第七章创新思维创造思维的本质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方式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24第七章自律担当问题解决策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国家动态在讲授汉字、词汇以及句子加工中,注意分析汉语独特的特点,培养学25第八章语言理解爱国敬业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专业的使命感在言语产出部分结合语用知识,强调正确产出语言,传播正能量,尤其26第八章诚信友善言语产出是在网络传播中,坚守网络文明和诚信运用唯物史观讲解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演进过程,引导学生在心理语言学语言理论和神经基27第八章科学精神础研究中尊重科学讲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故事和心理学家的故事,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28第九章动机的种类和功能崇德守规高尚的动机通过讲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处理不同难度任务时的动机强度和活动效29第九章勤学善用率最佳动机水平,启发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第九章责任担当通过对张桂梅、陈陆先进事迹的讲述,提升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30需要层次理论情绪情感的分类31第十章诚信友善从心理学实证研究和理论的角度解读诚信、友善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与测评4
4 6 第一章 心理学的作用 勤学善用 引导学生使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 7 第二章 条件反射与强化 勤学善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 8 第二章 大脑是心理的基础 科学精神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心理的形成,增强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解 9 第二章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是否具有可塑性 创新思维 介绍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使用创新的方法 10 第三章 感觉现象与多通道 学习 勤学善用 介绍感觉适应以及多感觉通道会促进学习等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生活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 11 第三章 心理物理规律 科学精神 讲解心理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从唯物论角度认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12 第三章 感觉剥夺 感恩忠诚 介绍感觉受损或感觉剥夺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13 第四章 知觉的文化差异 爱国敬业 介绍知觉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集 体意识和民族认同 14 第四章 知觉的特征 科学精神 通过介绍知觉的特征,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 能力,培养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15 第四章 时间知觉 自律担当 讨论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在珍惜时间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 合理地进行自我时间调控 16 第五章 意识的本质及类型 爱国敬业 通过对意识生理基础的讲解,使学生学会用唯物论的角度分析问题 17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的功能 勤学善用 通过对意识和注意的选择、计划等功能的讲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 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促进高效率学习 18 第五章 注意的认知理论 创新思维 通过比较注意选择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培养 学生辩证和批判的思维能力 19 第六章 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勤学善用 通过学习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掌握高效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高效学习 的能力 20 第六章 记忆的生理基础 科学精神 介绍记忆的神经机制,深化学生对心理是大脑机能的认识,增强对物质 决定意识的理解 21 第六章 短时记忆容量 创新思维 介绍短时记忆的经典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体现 和运用,鼓励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中 22 第七章 思维 爱国敬业 以历史小故事、民俗谚语、文学作品等为例,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 生在学习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3 第七章 创造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 以国家政策以及科创成果为例,加深学生对创造思维本质的认识,培养 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4 第七章 问题解决 自律担当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方式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策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国家动态 25 第八章 语言理解 爱国敬业 在讲授汉字、词汇以及句子加工中,注意分析汉语独特的特点,培养学 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专业的使命感 26 第八章 言语产出 诚信友善 在言语产出部分结合语用知识,强调正确产出语言,传播正能量,尤其 是在网络传播中,坚守网络文明和诚信 27 第八章 语言理论和神经基 础 科学精神 运用唯物史观讲解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演进过程,引导学生在心理语言学 研究中尊重科学 28 第九章 动机的种类和功能 崇德守规 讲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故事和心理学家的故事,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 高尚的动机 29 第九章 动机强度和活动效 率 勤学善用 通过讲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处理不同难度任务时的 最佳动机水平,启发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30 第九章 需要层次理论 责任担当 通过对张桂梅、陈陆先进事迹的讲述,提升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31 第十章 情绪情感的分类 与测评 诚信友善 从心理学实证研究和理论的角度解读诚信、友善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重要意义讲解情绪的神经基础时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32第十章情绪的神经基础科学精神学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科研态度讨论由负性生活事件和过大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管理33第十章情绪调节乐观坚毅和调节情绪,理性平和地应对困难与矛盾能力与知识、技能34第十一章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的关系介绍能力的组成,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使一般能力和特殊能35第十一章责任担当力命感和责任心带领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曾得到过哪些人和哪些层面的第十一章36能力的培养感恩忠诚助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介绍情绪智力的组成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觉察情绪,并学会管理和调情绪智力理论和情37第十一章乐观坚毅商节情绪,理性平和地应对困难与矛盾介绍国内外的人格理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也有自己本土的人格理论,增38第十二章人格理论爱国敬业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9第十二章人格的类型乐观坚毅介绍人格类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悦纳自己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出发,将社会问题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关注现实问人格形成的影响因40第十二章诚信友善素题,提高学生的爱国、诚信、友善修养带领学生分析健全人格的标准以及对自己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引41第十二章健全人格的培养感恩忠诚导学生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五、课程教学安排章节讲授上机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实验)方法第一章400讲授+讨论0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000讲授+讨论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感觉第三章4000讲授+讨论第四章知觉4000讲授+讨论第五章意识和注意4000讲授+讨论第六章记忆6000讲授+讨论第七章思维5000讲授+讨论第八章语言4000讲授+讨论第九章动机4000讲授+讨论情绪第十章4000讲授+讨论能力第十一章4000讲授+讨论第十二章人格4.000讲授+讨论合计51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掌握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2.了解心理学主要派别及主要观点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学时)3.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教学要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5
5 步的重要意义 32 第十章 情绪的神经基础 科学精神 讲解情绪的神经基础时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 学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科研态度 33 第十章 情绪调节 乐观坚毅 讨论由负性生活事件和过大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管理 和调节情绪,理性平和地应对困难与矛盾 34 第十一章 能力与知识、技能 的关系 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5 第十一章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 力 责任担当 介绍能力的组成,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使 命感和责任心 36 第十一章 能力的培养 感恩忠诚 带领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曾得到过哪些人和哪些层面的 助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7 第十一章 情绪智力理论和情 商 乐观坚毅 介绍情绪智力的组成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觉察情绪,并学会管理和调 节情绪,理性平和地应对困难与矛盾 38 第十二章 人格理论 爱国敬业 介绍国内外的人格理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也有自己本土的人格理论,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9 第十二章 人格的类型 乐观坚毅 介绍人格类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悦纳自己 40 第十二章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 素 诚信友善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出发,将社会问题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关注现实问 题,提高学生的爱国、诚信、友善修养 41 第十二章 健全人格的培养 感恩忠诚 带领学生分析健全人格的标准以及对自己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引 导学生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五、课程教学安排 章节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训 教学(实验)方法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三章 感觉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四章 知觉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六章 记忆 6 0 0 0 讲授+讨论 第七章 思维 5 0 0 0 讲授+讨论 第八章 语言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九章 动机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十章 情绪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十一章 能力 4 0 0 0 讲授+讨论 第十二章 人格 4 0 0 0 讲授+讨论 合计 51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心理学主要派别及主要观点 3.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的二、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研究方法、主要心理学派别。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四、人类文化与脑进化的关系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研究心理学的意义。(三)教学内容第二节神经元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一、个体心理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三、神经回路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第三节神经系统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一、外周神经系统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二、中枢神经系统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三、大脑的结构、分区及机能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四节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四、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二、整体说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机能系统学说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四、模块说二、儿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五、神经网络学说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三章感觉(4学时)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心理学派别(一)教学要求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了解感觉的基本特性与种类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2.了解各种感觉现象及其生理机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学时)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一一感受性与(一)教学要求感觉阅限1.掌握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4.能够简单说明听觉和视觉的理论功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教学重点: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编码,感受性3.理解大脑结构及其功能与感觉阈限,心理物理规律,视觉和听觉的特征及现象。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教学难点: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和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脑机能(三)教学内容的理论。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一、什么是感觉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二、近刺激和远刺激(三)教学内容三、感觉的编码第一节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一一感受性与感觉阅限一、神经系统的起源2
2 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主要心理学派别。 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四、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重要心理学派别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 功能 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3.理解大脑结构及其功能 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 现象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脑机能 的理论。 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 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四、人类文化与脑进化的关系 第二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三、神经回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 一、外周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三、大脑的结构、分区及机能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 二、整体说 三、机能系统学说 四、模块说 五、神经网络学说 第三章 感觉(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感觉的基本特性与种类 2.了解各种感觉现象及其生理机制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 感觉阈限 4.能够简单说明听觉和视觉的理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编码,感受性 与感觉阈限,心理物理规律,视觉和听觉的特征及 现象。 教学难点: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 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三、感觉的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 感觉阈限
第二节视觉二、大小知觉一、视觉刺激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二、视觉的生理机制四、方位定向三、视觉的基本现象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三节听觉一、时间知觉一、听觉刺激二、运动知觉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三、错觉理论第五节错觉三、听觉的基本现象第四节其他感觉一、什么叫错觉一、皮肤感觉二、错觉的种类二、嗅觉和味觉三、人为什么会有错觉三、内部感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4学时)第四章知觉(4学时)(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了解意识、无意识的内涵,睡眠与催眠。1.了解知觉的基本特性2.堂掌握注意的基本概念:选择性注意、持续性2.掌握知觉的加工方式注意和分配性注意。3.掌握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3.掌握注意的理论。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睡眠的阶段。4.了解错觉的理论(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难点:意识与无意识状态,催眠的特点。教学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的不同加工方式(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意识的一般概念图形组织的原则,知觉的四个特性及特点,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一、什么是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深度知觉的线索,错觉的理论。二、什么是无意识(三)教学内容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一、什么是知觉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三、知觉的种类二、什么是催眠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三、白日梦与幻想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念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一、注意的基本概念四、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的种类五、知觉学习第四节注意的认知一神经机制六、知觉适应一、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空间知觉二、注意的生理机制一、形状知觉第六章记忆(6学时)3
3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第四章 知觉(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知觉的基本特性 2.掌握知觉的加工方式 3.掌握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了解错觉的理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的不同加工方式, 图形组织的原则,知觉的四个特性及特点,时间知 觉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深度知觉的线索,错觉的理论。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五、知觉学习 六、知觉适应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二、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四、方位定向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二、运动知觉 三、错觉理论 第五节 错觉 一、什么叫错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三、人为什么会有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4 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意识、无意识的内涵,睡眠与催眠。 2.掌握注意的基本概念;选择性注意、持续性 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3.掌握注意的理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睡眠的阶段。 教学难点:意识与无意识状态,催眠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二、什么是催眠 三、白日梦与幻想 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念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二、注意的种类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第六章 记忆(6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