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 新加坡资本市场和 证券服务业开放情况研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2006年8月 上海谘券交易所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上海证券交易所 新加坡资本市场和 证券服务业开放情况研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2006 年 8 月
新加坡资本市场和证券服务业开放情况研 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张卫东、王风华 新加坡是全球瞩目的金融中心之一。虽然其面积狭小,总人口也不过390 余万人,但随着世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新加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大 力拓展本地金融市场,采取对外开放的战略,充分发挥其中介市场和离岸中心优 势,吸引世界各国上百家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落户。新加坡金融业的稳定与 繁荣,为本地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新加坡金融开放战略 1.金融开放的背景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面积660平方公里,原为马来半岛柔佛王国的 一部分,后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在退出马来西亚后才完成了独 立。新加坡能在如此弹丸之地取得现在的辉煌,与其政府采取的开放政策密不可 分。因为新加坡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紧缺,所以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必须同外界相 联系,通过对外贸易,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无法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 金融业是新加坡的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新加坡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确 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质和量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与二、三十年前相比,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运作制度上,新加坡金融市场可以说是一 个透明度较高、交易既公开又公平、效率优良的市场。经过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 暴的考验,新加坡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稳健得到凸显,成为新兴金融市场的佼佼者。 当然,如果只着眼于本地区的竞争对手,并与自身作纵向比较,新加坡的成 果是骄人的。可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推动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发展 的背景下,新加坡的金融业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始终未能做到 全面的突破。为了保护本地的投资者,金融业在开放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限 制。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放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市场 '本报告为中国证监会“各国(地区)资本市场国际化研究”的分课题研究成果
新加坡资本市场和证券服务业开放情况研 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张卫东、王风华 新加坡是全球瞩目的金融中心之一。虽然其面积狭小,总人口也不过 390 余万人,但随着世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新加坡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大 力拓展本地金融市场,采取对外开放的战略,充分发挥其中介市场和离岸中心优 势,吸引世界各国上百家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落户。新加坡金融业的稳定与 繁荣,为本地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新加坡金融开放战略 1.金融开放的背景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面积 660 平方公里,原为马来半岛柔佛王国的 一部分,后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 1965 年,在退出马来西亚后才完成了独 立。新加坡能在如此弹丸之地取得现在的辉煌,与其政府采取的开放政策密不可 分。因为新加坡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紧缺,所以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必须同外界相 联系,通过对外贸易,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无法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 金融业是新加坡的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新加坡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确 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在质和量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与二、三十年前相比,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运作制度上,新加坡金融市场可以说是一 个透明度较高、交易既公开又公平、效率优良的市场。经过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 暴的考验,新加坡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稳健得到凸显,成为新兴金融市场的佼佼者。 当然,如果只着眼于本地区的竞争对手,并与自身作纵向比较,新加坡的成 果是骄人的。可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推动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发展 的背景下,新加坡的金融业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始终未能做到 全面的突破。为了保护本地的投资者,金融业在开放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限 制。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开放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市场 *本报告为中国证监会“各国(地区)资本市场国际化研究”的分课题研究成果
不开放就无法对接市场。因此,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改 变国内的产业结构、提升新加坡的综合国力都至关重要。 2.开放的原则 新加坡未来将以高端和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为基础,发展本国的经济。在21 世纪,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拉动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它们将促使新加坡朝着 知识驱动型的、全球化的金融中心迈进。 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新加坡市场历来以严格管制著称,这一原则帮助新加坡 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原则影响了市场对商业机会 的追逐。特别是当新加坡以提高国内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的金融中 心为目标,进行深入改革之时,新加坡的金融体制就亟需转变。这一范式的转变 始自1997年底。当时,在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在时任新加坡政府副总理李显龙 的部署下,新加坡成立了金融部门检讨小组,为构建金融中心进行了深入反思和 严格部署。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从一个强调管制和审慎原则的市场,演变成以 信息披露为本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区域金融中心。在新加坡当局看来,监管的任务 不应是通过设计严密的规则来防止坏机构出现,而是在设定基本规则后,严格监 督其执行情况,提高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商业机构的风险控制满足审慎需求。换 句话说,监管当局更重要的事情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而不是单个机构、产品或项 目的风险,要允许机构在审慎范围内自行进行风险评估。在改革过程中,管理者 并未放弃原先对诚信的高标准,以及已建成的对金融行业的有效管理体系,但是 对风险监管的态度却改变了。此种态度的转变,也使得新加坡政府原先的地方保 护政策得到废止,政府希望通过引入国外投资者,增加竞争,由此提升国内金融 机构的竞争力。 3.金融开放的历程 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并于1968年率先设立 亚洲美元市场,以此带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1972年宣布放宽对银行的外汇 交易机制,取消有关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必须保持20%流动准 备金的规定,取消对汇票和存款证征收印花税,鼓励国际上有影响的跨国银行在 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1978年,全面取消外汇管制,包括取消外汇买卖的批准手 续及外汇交易的限额。1982年,降低外汇交易的经纪佣金,经济佣金折扣优惠:
不开放就无法对接市场。因此,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改 变国内的产业结构、提升新加坡的综合国力都至关重要。 2.开放的原则 新加坡未来将以高端和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为基础,发展本国的经济。在 21 世纪,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拉动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它们将促使新加坡朝着 知识驱动型的、全球化的金融中心迈进。 在金融服务业方面,新加坡市场历来以严格管制著称,这一原则帮助新加坡 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原则影响了市场对商业机会 的追逐。特别是当新加坡以提高国内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化的金融中 心为目标,进行深入改革之时,新加坡的金融体制就亟需转变。这一范式的转变 始自 1997 年底。当时,在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在时任新加坡政府副总理李显龙 的部署下,新加坡成立了金融部门检讨小组,为构建金融中心进行了深入反思和 严格部署。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从一个强调管制和审慎原则的市场,演变成以 信息披露为本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区域金融中心。在新加坡当局看来,监管的任务 不应是通过设计严密的规则来防止坏机构出现,而是在设定基本规则后,严格监 督其执行情况,提高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商业机构的风险控制满足审慎需求。换 句话说,监管当局更重要的事情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而不是单个机构、产品或项 目的风险,要允许机构在审慎范围内自行进行风险评估。在改革过程中,管理者 并未放弃原先对诚信的高标准,以及已建成的对金融行业的有效管理体系,但是 对风险监管的态度却改变了。此种态度的转变,也使得新加坡政府原先的地方保 护政策得到废止,政府希望通过引入国外投资者,增加竞争,由此提升国内金融 机构的竞争力。 3.金融开放的历程 新加坡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就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并于 1968 年率先设立 亚洲美元市场,以此带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1972 年宣布放宽对银行的外汇 交易机制,取消有关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必须保持 20%流动准 备金的规定,取消对汇票和存款证征收印花税,鼓励国际上有影响的跨国银行在 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1978 年,全面取消外汇管制,包括取消外汇买卖的批准手 续及外汇交易的限额。1982 年,降低外汇交易的经纪佣金,经济佣金折扣优惠;
1989年,调低经纪佣金回扣。为了鼓励亚元市场债券交易,1989年11月,宣布 豁免投资亚元债权的利息税,以吸引更多的机构到亚元市场发行债券。 1987年,新加坡证券业实行公司化,并将证券业向所有本、外资金融机构 开放;放宽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市的条件,将企业盈利年限要求也由5年改为 3年:放宽了外商拥有新加坡本地经纪商股权的最高限额,从49%提高到70%。 1990年6月,又放宽了外资持有当地银行股权的限额,从过去的20%上升到40%。 此外,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还实行了灵活佣金制,以取代过去1%的固定抽佣制, 以加强新加坡股票经纪业的竞争力。199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从新的财政年度 起,对以新加坡为金融及财务中心的跨国公司给予税务优惠,其公司溢利税从原 来的32%调低至10%,减税幅度达68.75%。 1984年,从事金融期货交易的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MEX)的建立 是金融发展中的另一里程碑。而在1987年建立的“新加坡证券交易自动交易和 报价系统”(SES一DAQ),更使建立时间较短的本地公司得以为扩大本身的业 务而随时获得长期资金。1998年,新加坡政府出台新一轮金融改革方案,逐步 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鼓励国内银行通过合并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以在 世界金融市场上拼争一席之地。 4.银行业、保险业的开放情况 (1)开放本地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的开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开放零售银行业务,第二个阶段 为开放批发银行业务。 在第一个阶段开放零售银行业务中,管理当局通过引入赋予符合全面银行执 照资格的银行以优先权的方式,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从而提高本地银行的竞争 力。因为持有全面银行执照的银行通常功能多样,业务全面,受限制较少,可向 当地或外国的客户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 在1999年5月宣布的本地银行开放计划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 在未来三年内发出六张特准全面银行执照,获选的外资银行可增设5个分行和5 台自动提款机,并分享彼此自动提款机所提供的服务。特准全面银行能够拥有在
1989 年,调低经纪佣金回扣。为了鼓励亚元市场债券交易,1989 年 11 月,宣布 豁免投资亚元债权的利息税,以吸引更多的机构到亚元市场发行债券。 1987 年,新加坡证券业实行公司化,并将证券业向所有本、外资金融机构 开放;放宽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市的条件,将企业盈利年限要求也由 5 年改为 3 年;放宽了外商拥有新加坡本地经纪商股权的最高限额,从 49%提高到 70%。 1990 年 6 月,又放宽了外资持有当地银行股权的限额,从过去的 20%上升到 40%。 此外,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还实行了灵活佣金制,以取代过去 1%的固定抽佣制, 以加强新加坡股票经纪业的竞争力。1990 年,新加坡政府宣布从新的财政年度 起,对以新加坡为金融及财务中心的跨国公司给予税务优惠,其公司溢利税从原 来的 32%调低至 10%,减税幅度达 68.75%。 1984 年,从事金融期货交易的“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的建立 是金融发展中的另一里程碑。而在 1987 年建立的“新加坡证券交易自动交易和 报价系统”(SES— DAQ),更使建立时间较短的本地公司得以为扩大本身的业 务而随时获得长期资金。1998 年,新加坡政府出台新一轮金融改革方案,逐步 开放国内金融市场,鼓励国内银行通过合并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以在 世界金融市场上拼争一席之地。 4.银行业、保险业的开放情况 (1)开放本地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的开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开放零售银行业务,第二个阶段 为开放批发银行业务。 在第一个阶段开放零售银行业务中,管理当局通过引入赋予符合全面银行执 照资格的银行以优先权的方式,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从而提高本地银行的竞争 力。因为持有全面银行执照的银行通常功能多样,业务全面,受限制较少,可向 当地或外国的客户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 在 1999 年 5 月宣布的本地银行开放计划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宣布 在未来三年内发出六张特准全面银行执照,获选的外资银行可增设 5 个分行和 5 台自动提款机,并分享彼此自动提款机所提供的服务。特准全面银行能够拥有在
10个地点设立分行或场外提款机的权利。不过,每年最多只能开设两间新分行 和3个场外提款机。 金融管理局发放执照是以银行的财务实力、信贷评级、资本与全球资产规模、 经营纪录,以及对新加坡成为金融中心的贡献等作为评选条件的, 为了照顾其他对本地零售业务不感兴趣,却有意开拓新型业务的境外银行, 金融管理局决定同时增发限制性银行执照,并将境外银行的新元贷款上限调高, 从3亿新元增至10亿新元,并且允许通过掉期交易接受非银行客户的新元资金。 共有27家外资银行向当局申请特准银行执照,不少银行不止申请一个执照。 金融管理局原打算在2001年之前把限制性执照银行的数目增加到18间,但由于 提出申请的优质银行多,金融管理局决定先发出8张新执照,将总数增加至20 间,不过,为了控制放宽银行业的步伐,其中4张限制性银行执照要到2000年 10月才生效:另外4家则即刻提升为限制性银行。 第一阶段开放银行零售业的政策运行良好,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因此,新加 坡金融管理局在2001年开始着手第二阶段的特准全面执照银行申请计划,并且 考虑进一步开放本地银行业。这一阶段的措施主要包括,国内银行批发业的自由 加入,提高零售银行的竞争力,为更自由的银行环境创立谨慎的保护措施。 首先,扩大外资银行在国内批发市场的参与,向其开放该市场,为此,新加 坡金融管理局将建立更好的许可证制度。原先的许可证制度下,只有全面、限制 性和离岸银行许可证,现在要建立新的批发银行许可证和零售银行许可证:同时 重新命名已经存在的限制性银行许可证为零售银行许可证,以更好地反映在这一 许可证下所能从事的活动。 (2)保险市场开放 新加坡是城市国家,相对于其领土面积与人口总量而言,新加坡保险市场比 较繁荣,共有直接保险公司54家,再保险公司47家,自保险公司51家,保险 经纪公司157家,保险代理人近3万人。以1999年为例,新加坡保险业总资产 共计389亿新元(约人民币2000亿元),保费总收入达95亿新元(其中寿险占 67%),比1998年增长16%。 过去,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对保险市场的监管采取十分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如:
10 个地点设立分行或场外提款机的权利。不过,每年最多只能开设两间新分行 和 3 个场外提款机。 金融管理局发放执照是以银行的财务实力、信贷评级、资本与全球资产规模、 经营纪录,以及对新加坡成为金融中心的贡献等作为评选条件的, 为了照顾其他对本地零售业务不感兴趣,却有意开拓新型业务的境外银行, 金融管理局决定同时增发限制性银行执照,并将境外银行的新元贷款上限调高, 从 3 亿新元增至 10 亿新元,并且允许通过掉期交易接受非银行客户的新元资金。 共有 27 家外资银行向当局申请特准银行执照,不少银行不止申请一个执照。 金融管理局原打算在 2001 年之前把限制性执照银行的数目增加到 18 间,但由于 提出申请的优质银行多,金融管理局决定先发出 8 张新执照,将总数增加至 20 间,不过,为了控制放宽银行业的步伐,其中 4 张限制性银行执照要到 2000 年 10 月才生效;另外 4 家则即刻提升为限制性银行。 第一阶段开放银行零售业的政策运行良好,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因此,新加 坡金融管理局在 2001 年开始着手第二阶段的特准全面执照银行申请计划,并且 考虑进一步开放本地银行业。这一阶段的措施主要包括,国内银行批发业的自由 加入,提高零售银行的竞争力,为更自由的银行环境创立谨慎的保护措施。 首先,扩大外资银行在国内批发市场的参与,向其开放该市场,为此,新加 坡金融管理局将建立更好的许可证制度。原先的许可证制度下,只有全面、限制 性和离岸银行许可证,现在要建立新的批发银行许可证和零售银行许可证;同时 重新命名已经存在的限制性银行许可证为零售银行许可证,以更好地反映在这一 许可证下所能从事的活动。 (2)保险市场开放 新加坡是城市国家,相对于其领土面积与人口总量而言,新加坡保险市场比 较繁荣,共有直接保险公司 54 家,再保险公司 47 家,自保险公司 51 家,保险 经纪公司 157 家,保险代理人近 3 万人。以 1999 年为例,新加坡保险业总资产 共计 389 亿新元(约人民币 2000 亿元),保费总收入达 95 亿新元(其中寿险占 67%),比 1998 年增长 16%。 过去,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对保险市场的监管采取十分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