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和地域经济的利益 追求全球战略的企业专注于利用经验曲线获得成本降低和区域经济效应,即在全球范 围内追求低成本战略。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的制造、营销和研发活动都集中在少数效率最高 的地区,而不考虑产品和营销战略的本地定制化 追求跨国战略的企业试图发展出一种实现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的商业模式。这种战略 力图取得全球化效率并针对当地市场做出快速反应,能够兼顾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各国的需求 差异,但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研究 绍一明和蔡启明所编的《企业战略管理》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从事国际化经营的 企业通过系统地评估自身的经济资源以及经营使命确定一个较长时期内企业的主要任务和 目标,并根据变动的国际环境拟定必要的行动方针,为求得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长期发展的长 远的总体的谋划。 些传统的国际化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美国的学者海默( Hymer,1976 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母国企业具有的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 海外投资的动因。美国学者科斯( Casson,1937提出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只要企业能内部组 织交易并且费用低于公开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就应该将交易内部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 农( Vern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生产地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英国经营学家邓宁( Dunning,1975),提出了综合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这三种优势,那么该企业就具备 了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日本学者小岛清(Ko.ima,1978)提出切合比 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给予人们以启示: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均可以进行 跨国经营。阿总的来说,这些理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以及影响企业国 际化选择的因素。 些最初的关于大型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来自于瑞士乌普萨拉大学。乌普萨拉( Uppsala) 模型基于大型的北欧制造企业海外市场国际化的的研究。北欧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遵循 步一步的方式进攻邻国市场。 乌普萨拉模式有两个基本假设。首先,由于国内市场已经变得无利可图,企业对海外 市场的兴趣不断增大。他们通常通过出口进入新的市场,并且只在几年之后在目标国家建立 制造过程。其次,为了减少不确定性,这些企业倾向于向类似语言和文化的国家开始出口, 从而减少心理距离的程度。阴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 Johanson和whne为代表的北欧学派(1990)使用企业 行为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他们认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渐进地 获得、认识和利用国际市场和经营知识的过程,强调“干中学”的重要性。門一般这个过 程经历不规则出口阶段、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 阶段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市场知识分为可从教育、书本 学到的客观知识和只能通过亲身工作实践来积累的市场知识、经验等。同时,北欧学者用“心 理距离”来解释企业海外市场的先后次序。其中“心理距离”是指防止信息进出市场流动的
5 效应和地域经济的利益。 追求全球战略的企业专注于利用经验曲线获得成本降低和区域经济效应,即在全球范 围内追求低成本战略。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的制造、营销和研发活动都集中在少数效率最高 的地区,而不考虑产品和营销战略的本地定制化。 追求跨国战略的企业试图发展出一种实现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的商业模式。这种战略 力图取得全球化效率并针对当地市场做出快速反应,能够兼顾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各国的需求 差异,但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学术界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研究 绍一明和蔡启明所编的《企业战略管理》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从事国际化经营的 企业通过系统地评估自身的经济资源以及经营使命确定一个较长时期内企业的主要任务和 目标,并根据变动的国际环境拟定必要的行动方针,为求得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长期发展的长 远的总体的谋划。[5] 一些传统的国际化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美国的学者海默(Hymer,1976) 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母国企业具有的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 海外投资的动因。美国学者科斯(Casson,1937)提出的内部化理论认为,只要企业能内部组 织交易并且费用低于公开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就应该将交易内部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 农(Vernon,1966)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生产地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英国经营学家邓宁(Dunning,1975),提出了综合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这三种优势,那么该企业就具备 了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日本学者小岛清(Ko.iima,1978) 提出切合比 较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给予人们以启示: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均可以进行 跨国经营。[6]总的来说,这些理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以及影响企业国 际化选择的因素。 一些最初的关于大型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来自于瑞士乌普萨拉大学。乌普萨拉(Uppsala) 模型基于大型的北欧制造企业海外市场国际化的的研究。北欧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遵循一 步一步的方式进攻邻国市场。 乌普萨拉模式有两个基本假设。首先,由于国内市场已经变得无利可图,企业对海外 市场的兴趣不断增大。他们通常通过出口进入新的市场,并且只在几年之后在目标国家建立 制造过程。其次,为了减少不确定性,这些企业倾向于向类似语言和文化的国家开始出口, 从而减少心理距离的程度。[7]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 以 Johanson 和 Vahine 为代表的北欧学派( 1990) 使用企业 行为理论研究方法, 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他们认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渐进地 获得、认识和利用国际市场和经营知识的过程,强调“干中学”的重要性。[9] 一般这个过 程经历不规则出口阶段、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 阶段。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市场知识分为可从教育、书本 学到的客观知识和只能通过亲身工作实践来积累的市场知识、经验等。同时,北欧学者用“心 理距离”来解释企业海外市场的先后次序。其中“心理距离”是指防止信息进出市场流动的
各种因素的总和,如语言、教育、商业管理、文化和产业发展等差异。阴 Oviatt和 Mcdougall等创立的国际新冒险企业理论整合了交易费用、法人治理结构、企 业家精神和资源基础学说。该理论认为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推动企业在创建后不久就进 入国际市场,企业并不一定要按照国际化的渐进模式发展。10 肖文和陈益君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和国际新冒险企业理论时将影响企业国际化的 因素归纳为六个视角。这六个视角分别是外部商业环境与国际化时机、企业家对国际商机的 认识、国际化开始时的资源要求、心理距离与国际化步骤、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国际化 的时间与企业绩效。 、上汽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上汽集团的发展历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 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 务。集团持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83.83%的股份。由表1和表 2可以看出其销售收入不断攀高,并几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排名。上汽集团在世界排名由2007 年的402名上升为2008年的373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表1:上汽集团2001-2007年的销售收入 2002 2003 2004 2006 销售收入(万元)5509810711962097292641000301117071303603215801257 数据来源: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网站htp/www.saicgroup.com 相应年份公布的报表数据 表2:上汽集团跻身世界500强排名情况 指标名称 20042005200620072008 营业收入(亿美元)1175512241143.65180.1226 世界500强排名位次461 475 402|373 数据来源: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网站htp/www.saicgroup.com 相应年份公布的报表数据 上汽集团经历了从生产上海牌轿车到合资企业再到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首先,上海汽车工业起步于汽车零配件制造再到轿车生产 成立于1955年的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在1958年与上海市动力设备制造公司合并 后,成立了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同年,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实 现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到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至1975 年形成5000辆年生产能力。 1960年1月,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更名为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并于1969年 4月,又更名为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
6 各种因素的总和,如语言、教育、商业管理、文化和产业发展等差异。[9] Oviatt 和 Mcdougall 等创立的国际新冒险企业理论整合了交易费用、法人治理结构、企 业家精神和资源基础学说。该理论认为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推动企业在创建后不久就进 入国际市场,企业并不一定要按照国际化的渐进模式发展。[10] 肖文和陈益君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和国际新冒险企业理论时将影响企业国际化的 因素归纳为六个视角。这六个视角分别是外部商业环境与国际化时机、企业家对国际商机的 认识、国际化开始时的资源要求、心理距离与国际化步骤、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国际化 的时间与企业绩效。 三、上汽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上汽集团的发展历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 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 务。集团持有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83.83%的股份。由表 1 和表 2可以看出其销售收入不断攀高,并几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排名。上汽集团在世界排名由2007 年的 402 名上升为 2008 年的 373 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表 1:上汽集团 2001-2007 年的销售收入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销售收入(万元) 5509810 7119620 9729264 10006301 11770097 13036032 15801257 数据来源: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网站 http://www.saicgroup.com/ 相应年份公布的报表数据 表 2:上汽集团跻身世界 500 强排名情况 指标名称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营业收入(亿美元) 117.55 122.41 143.65 180.1 226 世界 500 强排名位次 461 —— 475 402 373 数据来源: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网站 http://www.saicgroup.com/ 相应年份公布的报表数据 上汽集团经历了从生产上海牌轿车到合资企业再到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首先,上海汽车工业起步于汽车零配件制造再到轿车生产。 成立于1955年的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在1958年与上海市动力设备制造公司合并 后,成立了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同年,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实 现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到 1964 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至 1975 年形成 5000 辆年生产能力。 1960 年 1 月,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更名为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并于 1969 年 4 月,又更名为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
1990年3月,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最终经过一 系列的改制,1995年9月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其次,上汽积极成立合资企业,获取世界资源 改革开放后,上海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建立中国轿车工业基地 上汽集团先后与许多著名跨国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如,1985年与德国大众合资成立上海大 众汽车有限公司:1997年与美国通用合资成立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泛亚汽车技术有限 公司。 上汽集团从1991年开始停止生产上海牌轿车,从而集中力量发展桑塔纳轿车。到1998 年桑塔纳轿车产量累计完成100万辆 1995年4月,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巴西大众联合开发成功桑塔纳2000型,并于5月 将其投放市场。 1998年,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标志着上汽已具备与世界同步的汽车先进制造 水平 再者,上汽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开始“走出去”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上汽集团加强与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合作,实施“引进来”与“走 出去”并举的战略。上汽集团采用的是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战略,即优先发展新兴汽车市场, 稳妥发展成熟汽车市场,积累国际经验,然后再开拓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 (1)建立合资企业和出口为主。 上汽集团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了企业的实力,并逐步建立和稳定 出口市场。到1995年为止,其出口市场从美国、东南亚地区扩大到欧洲、南美、中东、日 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 1997年,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过上市,集团加 快资金运作,为集团项目筹集等多资金 2002年,上汽集团制定了全球化发展战略,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从国内市场到国际 市场的转变、从国产化到国际化的转变、从单一制造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并提出“走出去 的战略目标:整车出口实现批量化突破、零部件出口实现规模化突破、海外公司建设本土化 突破。 2002年集团的整车出口获得很大进展。2002年上海通用别克GL10上午旅行车批量出 口东南亚,上海帕萨特、POLO轿车,上汽仪征得赛宝及上海通用五菱的微型面包车也相继 出口。21 203年,集团明确了“产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融资走出去”的实施“走出去”战 略的三个步骤,并确立了海外经济向功能化发展、对外出口向基地化发展、零部件合作向零 级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上汽集团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2007年全年整车出口22万辆,实现90541万美元出 上汽从开始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集团上市到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逐 渐向全球国际化发展。其近来的出口创汇的发展趋势见图2
7 1990 年 3 月,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最终经过一 系列的改制,1995 年 9 月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其次,上汽积极成立合资企业,获取世界资源。 改革开放后,上海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建立中国轿车工业基地。 上汽集团先后与许多著名跨国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如, 1985 年与德国大众合资成立上海大 众汽车有限公司; 1997 年与美国通用合资成立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泛亚汽车技术有限 公司。 上汽集团从 1991 年开始停止生产上海牌轿车,从而集中力量发展桑塔纳轿车。到 1998 年桑塔纳轿车产量累计完成 100 万辆。 1995 年 4 月,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巴西大众联合开发成功桑塔纳 2000 型,并于 5 月 将其投放市场。 1998 年,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标志着上汽已具备与世界同步的汽车先进制造 水平。 再者,上汽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开始“走出去”。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上汽集团加强与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合作,实施“引进来”与“走 出去”并举的战略。上汽集团采用的是先易后难的国际化战略,即优先发展新兴汽车市场, 稳妥发展成熟汽车市场,积累国际经验,然后再开拓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 (1)建立合资企业和出口为主。 上汽集团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了企业的实力,并逐步建立和稳定 出口市场。到 1995 年为止,其出口市场从美国、东南亚地区扩大到欧洲、南美、中东、日 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 1997 年,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过上市,集团加 快资金运作,为集团项目筹集等多资金。 2002 年,上汽集团制定了全球化发展战略,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从国内市场到国际 市场的转变、从国产化到国际化的转变、从单一制造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并提出“走出去” 的战略目标:整车出口实现批量化突破、零部件出口实现规模化突破、海外公司建设本土化 突破。 2002 年集团的整车出口获得很大进展。2002 年上海通用别克 GL10 上午旅行车批量出 口东南亚,上海帕萨特、POLO 轿车,上汽仪征得赛宝及上海通用五菱的微型面包车也相继 出口。[12] 2003 年,集团明确了“产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融资走出去”的实施“走出去”战 略的三个步骤,并确立了海外经济向功能化发展、对外出口向基地化发展、零部件合作向零 级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上汽集团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2007 年全年整车出口 2.2 万辆,实现 90541 万美元出 口。 上汽从开始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集团上市到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逐 渐向全球国际化发展。其近来的出口创汇的发展趋势见图 2
出口创汇(万美元) 100000 60000 出口创汇(万美元) 40000 200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图2:上汽集团2001-2007年出口创汇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上汽集团网站htt/www.saicgroup.com 相应年份公布的报表数据整理所得 (2)海外扩张 合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汽的竞争力,但外资控制核心技术导致上汽对合资企业的控制 力较弱,企业没有独立研发的能力,也没有自主品牌,在新产品推出和市场开发上受到很大 制约。所以,为了解决自主发展瓶颈,202年上汽以5970万美元收购了通用大宇汽车科技 公司10%的股份。2004年,上汽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券银行团达成协议,以近5亿美元 收购双龙4892%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2005年,上汽又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增持双龙 股份至50.91%,获得对双龙的技术、品牌、资产及其销售网络等的绝对控制权。2 上汽集团先后建立了上汽北美公司、欧洲公司、日本公司和香港公司,形成一个总部四 个海外公司的结构,大力拓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业务。北美、欧洲和日本公司作为上汽在当 地的出口代理,香港公司则是上汽在海外的投资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低 税收无外汇管制的优势,为集团进行国内资产整合和国际购并项目提供服务。叫 总的来说,上汽集团是从一个汽车修理和零配件的企业发展成为了今天跻身世界500强 行列、拥有从乘用车到商用车全系列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在内、产业链完整的、国内销量领 先的汽车企业集团 (二)上汽集团国际化战略成效及其存在问题 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国外先进资源的引进使上汽集团缩小了与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的差 距,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主要体现在: 1.经营规模的提升。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上汽集团的汽车销量由29万辆增长到 69万辆:销售收入由550亿元增长到1580亿元。企业经营规模迈上一个新台阶,综合实 力大大增强。2008年,上汽集团以226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 强企业第373名。 2.战略布局的完善。国际化战略过程,上汽集团通过在美国、欧洲、香港、日本和韩 国设有海外公司,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以及在英国建立生产基地等,优化产业布局、整合 全球资源、整合业务、整合产业链。同时加大新产品和自主品牌的的研发力度,提升了产业
8 出口创汇(万美元)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出口创汇(万美元) 图 2:上汽集团 2001-2007 年出口创汇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上汽集团网站 http://www.saicgroup.com/ 相应年份公布的报表数据整理所得 (2)海外扩张。 合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汽的竞争力,但外资控制核心技术导致上汽对合资企业的控制 力较弱,企业没有独立研发的能力,也没有自主品牌,在新产品推出和市场开发上受到很大 制约。所以,为了解决自主发展瓶颈,2002 年上汽以 5970 万美元收购了通用大宇汽车科技 公司 10%的股份。2004 年,上汽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券银行团达成协议,以近 5 亿美元 收购双龙 48.92.%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2005 年,上汽又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增持双龙 股份至 50.91%,获得对双龙的技术、品牌、资产及其销售网络等的绝对控制权。[12] 上汽集团先后建立了上汽北美公司、欧洲公司、日本公司和香港公司,形成一个总部四 个海外公司的结构,大力拓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业务。北美、欧洲和日本公司作为上汽在当 地的出口代理,香港公司则是上汽在海外的投资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低 税收无外汇管制的优势,为集团进行国内资产整合和国际购并项目提供服务。[11] 总的来说,上汽集团是从一个汽车修理和零配件的企业发展成为了今天跻身世界 500 强 行列、拥有从乘用车到商用车全系列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在内、产业链完整的、国内销量领 先的汽车企业集团。 (二)上汽集团国际化战略成效及其存在问题 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国外先进资源的引进使上汽集团缩小了与世界知名汽车企业的差 距,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主要体现在: 1.经营规模的提升。从 2001 年开始到 2007 年,上汽集团的汽车销量由 29 万辆增长到 169 万辆;销售收入由 550 亿元增长到 1580 亿元。企业经营规模迈上一个新台阶,综合实 力大大增强。2008 年,上汽集团以 226 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位列《财富》杂志世界 500 强企业第 373 名。 2.战略布局的完善。 国际化战略过程,上汽集团通过在美国、欧洲、香港、日本和韩 国设有海外公司,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以及在英国建立生产基地等,优化产业布局、整合 全球资源、整合业务、整合产业链。同时加大新产品和自主品牌的的研发力度,提升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