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二章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 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还要讲到 这一章我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但是实际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 展的最后阶段。它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 》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 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 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二章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 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还要讲到。 这一章我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但是实际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 展的最后阶段。它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 》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 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 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 ”的道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 可名,而且严格地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 道家的“道”是统一的“”,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 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像西 洋哲学中“共相”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因为 正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世界具体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使坚物成 为坚者可以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可以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构成一个可名的 形上学原理 有许多这样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该 成为者。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合乎理想地依照这些不同的名 来行动。我们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里只不过是伦理 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最重要的形上学观念是“道”的观念,道家也如此。可是,“易传 ”的道与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易传”的道,不但是 可名,而且严格地讲来,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传”的道则不加。 道家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易传”的道则 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们就很有点像西 洋哲学中“共相”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公孙龙以“坚”为坚之类的共相,因为 正是这个坚的共相使物质世界具体的物成为坚的。在“易传”的术语中,使坚物成 为坚者可以称为坚之道。这个坚之道,可以与各个物体的坚分离、构成一个可名的 形上学原理。 有许多这样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们是君、臣、父、子所应该 成为者。每一类的道各以一个名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合乎理想地依照这些不同的名 来行动。我们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当初在孔子那里只不过是伦理 的学说,现在在“易传”里就变成又是形上学的学说了
我们已经知道,《易》本来是占卜的书。用摆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 从《易》里査出它的卦辞、爻辞,据说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凶。所以这些卦辞、爻辞 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易传”的作者们由这种程序而悟到 公式。从这个观点来看《易》,他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种 或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 辞,因而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 者,象也”。这样的象,如符合逻辑中所谓的“变项”。变项的作用,是代替一类 或若干类具体事物。一个事物,按某种条件归人某类,就可以代入含有某变项的公 式:这就是说,它可以代人某卦、某爻的卦辞、爻辞,这些卦、爻都是象。这个公 式代表着这类事物应该遵循的道。从占卜的观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道德 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举例来说,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据说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 顺之象。凡是满足刚健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凡是满 足柔顺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辞、爻 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刚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 切柔顺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缘(无此字:ocr)辞》说:“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封 《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我们已经知道,《易》本来是占卜的书。用摆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 从《易》里查出它的卦辞、爻辞,据说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凶。所以这些卦辞、爻辞 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易传”的作者们由这种程序而悟到 公式。从这个观点来看《易》,他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公式,每个公式代表一种 或多种道。也就是一种或多种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 辞,因而被认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这些共相的道的图象。“易传”的《系辞传·下》说:“易 者,象也”。这样的象,如符合逻辑中所谓的“变项”。变项的作用,是代替一类 或若干类具体事物。一个事物,按某种条件归人某类,就可以代入含有某变项的公 式;这就是说,它可以代人某卦、某爻的卦辞、爻辞,这些卦、爻都是象。这个公 式代表着这类事物应该遵循的道。从占卜的观点看,遵之则吉,违之则凶。从道德 的观点看,遵之则是,违之则非。 举例来说,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据说是刚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 顺之象。凡是满足刚健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凡是满 足柔顺条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现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辞、爻 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一切刚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辞、爻辞,被假定为代表宇宙 一切柔顺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缘(无此字:ocr)辞》说:“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封 《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乾卦正妤与坤卦相对,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辞、爻辞代表着 天道,夫道,君道 因此,谁若想知道如何为君为夫,就应当查阅乾卦所讲的:谁若想知道如何为 臣为妻,就应当査阅坤卦所讲的。所以《系辞传·上》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 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 斯而已者也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 改变:第三个意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 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万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特殊的多样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乾卦正好与坤卦相对,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辞、爻辞代表着 天道,夫道,君道。 因此,谁若想知道如何为君为夫,就应当查阅乾卦所讲的;谁若想知道如何为 臣为妻,就应当查阅坤卦所讲的。所以《系辞传·上》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 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 斯而已者也。”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第一个意义是:容易,简单;第二个意义是:转化, 改变;第三个意义是不变。转化、改变是指宇宙的各个事物;简单和不变是指事物 的道或遵循的原理。事物变,而道不变。事物是复杂的,而道是容易和简单的。 万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类事物的道,还有万物作为整体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特殊的多样
的道,还有一般的统一的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系辞传·上》说:“一 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这样的 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所以《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前者是主动成分,后 者是被动成分。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生成万物,需要二者 合作。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 的关系而定。例如,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可是,生万物的形 上学的阳只能是阳,生出每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所以在“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句讲形上学的话里,所说的阴、阳都只有绝对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其中的具体事物、 另一套是讲《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说法后来虽然成为新儒家的形上学、宇宙 论的基础,然而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统。可是照“易传”的 说法,“易与天地准”(同上),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准确的对应物。所以 这两套讲法实际上可以互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固然是讲的宇宙,可 是它可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互换。“道”等于”太极”,“阴”、 “阳”相当于“两仪
的道,还有一般的统一的万物生成变化所遵循的“道”。《系辞传·上》说:“一 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这样的 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所以《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质料。前者是主动成分,后 者是被动成分。前者是刚健的,是阳;后者是柔顺的,是阴。生成万物,需要二者 合作。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每个事物在一个意义上是阳,在另一个意义上又是阴,这要根据它与其他事物 的关系而定。例如,一个男人对于其妻是阳,对于其父又是阴。可是,生万物的形 上学的阳只能是阳,生出每物的形上学的阴只能是阴。所以在“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句讲形上学的话里,所说的阴、阳都只有绝对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易传”中讲的话有两套。一套是讲宇宙及其中的具体事物、 另一套是讲《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数系统。《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说法后来虽然成为新儒家的形上学、宇宙 论的基础,然而它说的并不是实际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统。可是照“易传”的 说法,“易与天地准”(同上),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准确的对应物。所以 这两套讲法实际上可以互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固然是讲的宇宙,可 是它可以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互换。“道”等于”太极”,“阴”、 “阳”相当于“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