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殊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 公元一世纪上半叶。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 据说明在明帝以前在中国己经听说有佛教了。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 过程。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 教,与阴阳家的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不同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殊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 公元一世纪上半叶。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 据说明在明帝以前在中国已经听说有佛教了。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 过程。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 教,与阴阳家的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 开了。这个说法是受到《史记老子列传》的启发,其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 其所终”。道家中的热心人就这句话大加发挥,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 ,到达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佛 经的教义不过是《道德经》即《老子》的外国变种罢了 在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佛学的了解也进 了一步。这时候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佛学著 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 释 这样的方法、当然不会准确,容易造成曲解。于是在五世纪、这时候翻译的佛 经大量地迅速地增加了,这才坚决不用类比解释了。可是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就 是五世纪的佛学大师,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的术语,诸 如“有”、“无”、“有为”、“无为”,来表达佛学的观念。这样做与类比解释 不同,后者只是语词的表面相似,前者则所用语词与其表达的观念有内在联系。所 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判断,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有造成对佛学的误解 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建立。 这里必须指出:“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 回事,即不一定是同义语。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 学传统,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个例子。相宗是著名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 开了。这个说法是受到《史记·老子列传》的启发,其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 其所终”。道家中的热心人就这句话大加发挥,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 ,到达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佛 经的教义不过是《道德经》即《老子》的外国变种罢了。 在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佛学的了解也进 了一步。这时候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佛学著 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 释。 这样的方法、当然不会准确,容易造成曲解。于是在五世纪、这时候翻译的佛 经大量地迅速地增加了,这才坚决不用类比解释了。可是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就 是五世纪的佛学大师,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的术语,诸 如“有”、“无”、“有为”、“无为”,来表达佛学的观念。这样做与类比解释 不同,后者只是语词的表面相似,前者则所用语词与其表达的观念有内在联系。所 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判断,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有造成对佛学的误解 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建立。 这里必须指出:“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 回事,即不一定是同义语。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 学传统,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个例子。相宗是著名
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596-664年)引进中国的。像相宗这样的宗派,都只能叫做 “在中国的佛学”。它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 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 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往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 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 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 影响,却是深远的。 佛学的一般概念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有些人为佛经的汉译作了巨大的努力。小乘、大乘的经 文都翻译过来了,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 总地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 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对这些进行讨论之前,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佛学的几个 般概念
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596—664年)引进中国的。像相宗这样的宗派,都只能叫做 “在中国的佛学”。它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 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 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往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 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 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 影响,却是深远的。 佛学的一般概念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有些人为佛经的汉译作了巨大的努力。小乘、大乘的经 文都翻译过来了,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 总地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 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对这些进行讨论之前,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佛学的几个一 般概念
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东西,可是所有的宗派 致同意,他们都相信“业”的学说。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 义更广,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而且包括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佛学的说法, 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 表现。不论何时,他动,他说,以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什么,这点什么 定产生它的结果,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 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 而只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 是什么。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 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照佛学的说法,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 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 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于生的贪恋,个人 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 提”。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所贡献。从这些对菩 提的贡献中,个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过程中,积累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 个人有了这样的业,其结果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做“涅盘
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东西,可是所有的宗派一 致同意,他们都相信“业”的学说。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 义更广,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而且包括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佛学的说法, 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 表现。不论何时,他动,他说,以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什么,这点什么 一定产生它的结果,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 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 而只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 是什么。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 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照佛学的说法,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 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 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于生的贪恋,个人 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 提”。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所贡献。从这些对菩 提的贡献中,个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过程中,积累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 。个人有了这样的业,其结果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做“涅盘
那么,涅盘状态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 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觉到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 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没有了解或自觉这一点。佛教的大乘宗派,中 国人称作性宗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之中, 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所以性宗可译为 Schoolofuniver sa mInd( 宇宙的心”宗) 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国人称为空宗,又称为中道宗的,却不是这样描述 涅盘的。它们的描述方法,我称之为负的方法。 二谛义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 “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 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 的大师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那么,涅盘状态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 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觉到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 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没有了解或自觉这一点。佛教的大乘宗派,中 国人称作性宗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之中, 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所以性宗可译为 SchoolofUniversalMind( “宇宙的心”宗)。 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国人称为空宗,又称为中道宗的,却不是这样描述 涅盘的。它们的描述方法,我称之为负的方法。 二谛义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 “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 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 的大师吉藏(549—623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