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公元前约369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 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 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 纪郭象重编的。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所以我们不能肯定《庄子》的哪几篇 是庄子本人写的。事实上。《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的汇编,有些代表道家的第 阶段,有些代表第二阶段,有些代表第三阶段。只有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 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就连它们也不会全都是庄子自己写的。因为,虽然庄子的名字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 ,在那里过着隐士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 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 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 纪郭象重编的。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所以我们不能肯定《庄子》的哪几篇 是庄子本人写的。事实上。《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的汇编,有些代表道家的第一 阶段,有些代表第二阶段,有些代表第三阶段。只有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才真正 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就连它们也不会全都是庄子自己写的。因为,虽然庄子的名字
可以当作先秦道家最后阶段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则可能是经过他的门人之 手,才最后完成。例如,《庄子》有几篇说到公孙龙,公孙龙肯定晚于庄子。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 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 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 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 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 ,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 ,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 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
可以当作先秦道家最后阶段的代表,但是他的思想体系,则可能是经过他的门人之 手,才最后完成。例如,《庄子》有几篇说到公孙龙,公孙龙肯定晚于庄子。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 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 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 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 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 ,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 ,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 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
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 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积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里讲 了一个大鸟和小乌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 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 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的《骈拇》 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无所去忧也。 政治、社会哲学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 、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 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 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慘。《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 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
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 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积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里讲 了一个大鸟和小乌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 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 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的《骈拇》 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无所去忧也。” 政治、社会哲学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 、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 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 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 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 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 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 原因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 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 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 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 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 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 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 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 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 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 原因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 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 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 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 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 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 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
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情和理 相对幸福是相对的,因为它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这当然是真的:人在能够充分 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但是这种发挥在许多情况下受到阻碍。 例如死亡,疾病,年老。所以佛家以老、病、死为四苦中的三苦。是不无道理的。 照佛家说,还有一一苦、就是“生”的本身。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 力的幸福,是一种有限制的幸福,所以是相对幸福 人可能有许多大祸临头,最大的大祸是死亡,《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讨 论。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虑 ,可以由于对事物自然本性有真正理解而减少。《庄子》里有个故事,讲到老子之 死。老子死子,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却批评别人的痛哭,说:“是遁天倍情,忘 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 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养生主》) 别人感到哀伤的范围,就是他们受苦的范围。他们受苦,是“遁天之刑”。感 情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时候正与肉刑一样地剧烈。但是,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
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情和理 相对幸福是相对的,因为它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这当然是真的:人在能够充分 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但是这种发挥在许多情况下受到阻碍。 例如死亡,疾病,年老。所以佛家以老、病、死为四苦中的三苦。是不无道理的。 照佛家说,还有一—苦、就是“生”的本身。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 力的幸福,是一种有限制的幸福,所以是相对幸福。 人可能有许多大祸临头,最大的大祸是死亡,《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讨 论。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虑 ,可以由于对事物自然本性有真正理解而减少。《庄子》里有个故事,讲到老子之 死。老子死子,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却批评别人的痛哭,说:“是遁天倍情,忘 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 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养生主》) 别人感到哀伤的范围,就是他们受苦的范围。他们受苦,是“遁天之刑”。感 情造成的精神痛苦,有时候正与肉刑一样地剧烈。但是,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