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程颐死后只有二十二年,朱熹(1130-1200年)就生于今福建省。这二十年中 政局变化是严重的。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军事上始终不及汉、唐强 大,经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胁。宋朝最大的灾难终于到来,首都(今 开封市)陷于来自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建朝 廷。在此以前为北宋(960-1126年),在此以后为南宋(1127-1279年)。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 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这个学派的统 治,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 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程颐死后只有二十二年,朱熹(1130—1200年)就生于今福建省。这二十年中 ,政局变化是严重的。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军事上始终不及汉、唐强 大,经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胁。宋朝最大的灾难终于到来,首都(今 开封市)陷于来自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建朝 廷。在此以前为北宋(960—1126年),在此以后为南宋(1127一1279年)。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 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这个学派的统 治,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 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
我在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中国皇朝的政府,通过考试制度来保证官方意识形态 的统治。参加国家考试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根据儒家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在 第二十三章又说过,唐太宗有一个重大行动,就是钦定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正义” 在宋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年)写了几部经典的“新义”, 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安石的政敌控制了政府, 这道命令就作废了 这里再提一下,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最重 要的课本,将它们编在一起,合称“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他认为这是他 的最重要的著作。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的注。他还作了《 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 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 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淸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 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正如第十八章指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 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 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 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我在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中国皇朝的政府,通过考试制度来保证官方意识形态 的统治。参加国家考试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根据儒家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在 第二十三章又说过,唐太宗有一个重大行动,就是钦定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正义” 。在宋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写了几部经典的“新义”, 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安石的政敌控制了政府, 这道命令就作废了。 这里再提一下,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最重 要的课本,将它们编在一起,合称“四书”。朱熹为“四书”作注,他认为这是他 的最重要的著作。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的注。他还作了《 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 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 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 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正如第十八章指出的,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 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 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尔 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前一章已经考察了程颐关于“理”的学说。朱熹把这个学说讲得更为清楚明白 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 语类》卷九十五)某物是其理的具体实例。着没有如此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 如此之物。朱熹说:“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语类》卷一百一) 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其理。朱子有一段语录,说:“问 :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因行 阶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云:竹椅便有竹椅之理。”(《语类》卷四) 又有一段说:“问: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曰:固 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之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同上)又有一段说:“问:枯稿 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天不曾生个笔。人把兔毫来做笔,才有笔,便有理 。”(同上)笔之理即此笔之性。宇宙中其他种类事物都是如此:各类事物各有其自 己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之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 正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所以照程朱学派的说法,不是一切种类的 物都有心,即有情:但是一切物都有其自己的特殊的性,即有理。 由于这个原故,在具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朱熹在《答刘叔文》的信中 写道:“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己,未尝实有是
理 前一章已经考察了程颐关于“理”的学说。朱熹把这个学说讲得更为清楚明白 。他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 语类》卷九十五)某物是其理的具体实例。着没有如此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 如此之物。朱熹说:“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语类》卷一百一) 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是其理。朱子有一段语录,说:“问 :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因行 阶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云;竹椅便有竹椅之理。”(《语类》卷四) 又有一段说:“问: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曰:固 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之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同上)又有一段说:“问:枯稿 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天不曾生个笔。人把兔毫来做笔,才有笔,便有理 。”(同上)笔之理即此笔之性。宇宙中其他种类事物都是如此:各类事物各有其自 己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之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 。正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所以照程朱学派的说法,不是一切种类的 物都有心,即有情;但是一切物都有其自己的特殊的性,即有理。 由于这个原故,在具体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朱熹在《答刘叔文》的信中 写道:“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
物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例如,在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 因此,所谓发明舟、车,不过是人类发现舟、车之理,并依照此理造成舟、车而 已。甚至在形成物质的宇宙之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朱子语录有一段说:“徐问 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己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语类》卷一)又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同上)理总是都在那里,就是说,理都是永恒 太极 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 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极”字本义是屋梁,在屋之正中最高处。新儒家用“ 极”字表示事物最高的理想的原型。)至于宇宙的全体,一定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 。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因此它叫做“太极”。如朱熹所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他又说:“无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没去处 濂溪(周敦颐—一引者注)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个至极之 理。”(《语类》卷九十四)由此可见,太极在朱熹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系
物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例如,在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 。因此,所谓发明舟、车,不过是人类发现舟、车之理,并依照此理造成舟、车而 已。甚至在形成物质的宇宙之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朱子语录有一段说:“徐问 :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语类》卷一)又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同上)理总是都在那里,就是说,理都是永恒 的。 太极 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 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极”字本义是屋梁,在屋之正中最高处。新儒家用“ 极”字表示事物最高的理想的原型。)至于宇宙的全体,一定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 。它是最高的,包括一切的。它包括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因此它叫做“太极”。如朱熹所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他又说:“无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没去处。 濂溪(周敦颐——引者注)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个至极之 理。”(《语类》卷九十四)由此可见,太极在朱熹系统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系
统中“善”的理念,亚力士多德系统中的“上帝”。 可是。朱熹系统中还有一点,使他的太极比相拉图的“善”的理念,比亚力士 多德的“上帝”,更为神秘。这一点就是,照朱熹的说法,太极不仅是宇宙全体的 理的概括,而且同时内在于万物的每个种类的每个个体之中。每个特殊事物之中 都有事物的特殊种类之理;但是同时整个太极也在每个特殊事物之中。朱熹说: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但是,如果万物各有一太极;那不是太极分裂了吗?朱熹说:“本只是一太极 ,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 我们知道,在柏拉图哲学中,要解释可思世界与可感世界的关系,解释一与多 的关系,就发生困难。朱熹也有这个困难,他用“月印万川”的譬喻来解决,这个 譬喻是佛家常用的。至于事物的某个种类之理,与这个种类内各个事物,关系如何 这种关系是否也可能涉及理的分裂;这个问题当时没有提出来。假使提出来了 我想朱熹还是会用“月印万川”的譬喻来解决
统中“善”的理念,亚力士多德系统中的“上帝”。 可是。朱熹系统中还有一点,使他的太极比相拉图的“善”的理念,比亚力士 多德的“上帝”,更为神秘。这一点就是,照朱熹的说法,太极不仅是宇宙全体的 理的概括,而且同时内在于万物的每个种类的每个个体之中。每个特殊事物之中, 都有事物的特殊种类之理;但是同时整个太极也在每个特殊事物之中。朱熹说:“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但是,如果万物各有一太极;那不是太极分裂了吗?朱熹说:“本只是一太极 ,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 我们知道,在柏拉图哲学中,要解释可思世界与可感世界的关系,解释一与多 的关系,就发生困难。朱熹也有这个困难,他用“月印万川”的譬喻来解决,这个 譬喻是佛家常用的。至于事物的某个种类之理,与这个种类内各个事物,关系如何 ;这种关系是否也可能涉及理的分裂;这个问题当时没有提出来。假使提出来了, 我想朱熹还是会用“月印万川”的譬喻来解决。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