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传统的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以“老子”为名的书、后来也叫做《道德经》, 因而也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现代的学术研究,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看 法,认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子其人的年代问题,另一个是《老子》其书的 年代问题。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完全有可能是,的确有个名叶“老聃”的人 年长于孔子,但《老子》这部书却成书在后。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这个看法就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传统的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以“老子”为名的书、后来也叫做《道德经》, 因而也被当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现代的学术研究,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看 法,认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子其人的年代问题,另一个是《老子》其书的 年代问题。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完全有可能是,的确有个名叫“老聃”的人 年长于孔子,但《老子》这部书却成书在后。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这个看法就
没有必要否定传统的说法,因为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说老子这个人确实写过《老子》 这部书。所以我愿意接受传统的对老子其人的说法,同时把《老子》一书放在较晚 的年代。事实上,我现在相信这部书比我写《中国哲学史》时假定的年代还要晚些 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在《 中国哲学史》里我是假定它在惠施、公孙龙之前。这个改变,是因为《老子》里有 许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就得先要讨论过“名”,所以它出 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这种立场,并不需要我坚持说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绝对没有联系,因为这 部书里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 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可是为了避免学究气,往下我宁愿用“老 子如何如何说”,而不用“《老子》一书如何如何说”,正如今天我们还是说“日 出”、“日落”,虽然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道,无名 在前一章里,我们已经知道,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对于名的研究,在发现“‘超乎 形象”的世界方面,获得成功。可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即 限于实际世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他们
没有必要否定传统的说法,因为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说老子这个人确实写过《老子》 这部书。所以我愿意接受传统的对老子其人的说法,同时把《老子》一书放在较晚 的年代。事实上,我现在相信这部书比我写《中国哲学史》时假定的年代还要晚些 。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在《 中国哲学史》里我是假定它在惠施、公孙龙之前。这个改变,是因为《老子》里有 许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就得先要讨论过“名”,所以它出 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这种立场,并不需要我坚持说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绝对没有联系,因为这 部书里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 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可是为了避免学究气,往下我宁愿用“老 子如何如何说”,而不用“《老子》一书如何如何说”,正如今天我们还是说“日 出”、“日落”,虽然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道,无名 在前一章里,我们已经知道,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对于名的研究,在发现“超乎 形象”的世界方面,获得成功。可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即 限于实际世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他们
见到了实际,要表达它也并不困难;他们虽然使用名来指实,可是并不自觉它们是 名。所以到了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这种思想就标志着前进一大步。思 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形象之内 ”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它们都是“有名”。但是老子讲 到与“有名”相对的“无名”。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 例如,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是并非“无名”。不过另一方面,无名者都一定超乎 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三十二章说:“通常 无名,朴。…始制有名。”第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在道家体系里,有 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两个区别实际上只是一个,因为“ 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天地、万物都是有名。因为天有天 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有了天、地和万物,接着就有天、地 和万物之名。这就是老子说的“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 无名而来。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 它某种代号。所以是我们称它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 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属性,由于有这 些属性。它就能够名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意思并不是说,它有任何这样的 有名的属性。它纯粹是一个代号,用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老子 》第二十一章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任何事物和每个事物都是 由道而生。永远有万物,所以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它是万始之始,所 以它见过万物之始(“以[已]阅众甫[万物之始]”)。永远不去的名是常名,这样的
见到了实际,要表达它也并不困难;他们虽然使用名来指实,可是并不自觉它们是 名。所以到了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这种思想就标志着前进一大步。思 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形象之内 ”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它们都是“有名”。但是老子讲 到与“有名”相对的“无名”。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 例如,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是并非“无名”。不过另一方面,无名者都一定超乎 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三十二章说:“通常 无名,朴。……始制有名。”第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在道家体系里,有“ 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两个区别实际上只是一个,因为“ 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天地、万物都是有名。因为天有天 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有了天、地和万物,接着就有天、地 和万物之名。这就是老子说的“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 无名而来。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 它某种代号。所以是我们称它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 ,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属性,由于有这 些属性。它就能够名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意思并不是说,它有任何这样的 有名的属性。它纯粹是一个代号,用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老子 》第二十一章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任何事物和每个事物都是 由道而生。永远有万物,所以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它是万始之始,所 以它见过万物之始(“以[已]阅众甫[万物之始]”)。永远不去的名是常名,这样的
名其实根本不是名。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个命题 只是一个形式的命题,不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就是说,它对于实际没有任何肯定 道家的人这样想: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者。这个“者”,他们起个代号 叫做“道”、“道”其实不是名。“道”的概念,也是一个形式的概念,不是一个 积极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于万物之所从生者是什么,什么也没有说。能 够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它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 。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每类物都有一名 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朴”。 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涵蕴着首先是“有”。“首先” 二字在这里不是指时间上的“先”,而是指逻辑上的“先”。举例来说,我们说 先有某种动物,然后才有人”,这个“先”是时间上的先。但是我们说“是人, 定先要是动物”,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对于“物种起源”的论断,是对实际 的肯定,需要査理·达尔文多年观察、研究,才能够作出。但是上面我们说的第二 句话对实际无所肯定。它只是说,人的存在逻辑上涵蕴动物的存在。用同样的道理 可以得出:万物的存在涵蕴“有”的存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第四十章),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这句话,不是说,曾经有个时候只有“无”,后来有个时候“有”生于“ 无”。它只是说,我们若分析物的存在,就会看出,在能够是任何物之前,必须先 是“有”。“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在是“有”之 前必须是“无”,由“无”生“有”。这里所说的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 。它与时间,与实际,没有关系。因为在时间中,在实际中,没有“有”,只有万
名其实根本不是名。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个命题 只是一个形式的命题,不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就是说,它对于实际没有任何肯定。 道家的人这样想: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者。这个“者”,他们起个代号 叫做“道”、“道”其实不是名。“道”的概念,也是一个形式的概念,不是一个 积极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于万物之所从生者是什么,什么也没有说。能 够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它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 。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每类物都有一名, 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朴”。 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涵蕴着首先是“有”。“首先” 二字在这里不是指时间上的“先”,而是指逻辑上的“先”。举例来说,我们说“ 先有某种动物,然后才有人”,这个“先”是时间上的先。但是我们说“是人,一 定先要是动物”,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对于“物种起源”的论断,是对实际 的肯定,需要查理·达尔文多年观察、研究,才能够作出。但是上面我们说的第二 句话对实际无所肯定。它只是说,人的存在逻辑上涵蕴动物的存在。用同样的道理 可以得出:万物的存在涵蕴“有”的存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第四十章),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这句话,不是说,曾经有个时候只有“无”,后来有个时候“有”生于“ 无”。它只是说,我们若分析物的存在,就会看出,在能够是任何物之前,必须先 是“有”。“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在是“有”之 前必须是“无”,由“无”生“有”。这里所说的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 。它与时间,与实际,没有关系。因为在时间中,在实际中,没有“有”,只有万
有 虽然有万有,但是只有一个“有”。《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 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 有”生于“无”。至于“二”、“三”,有许多解释。但是,说“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也可能只是等于说万物生于“有”。“有”是“一”,二和三是“ 多”的开始。 自然的不变规律 《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 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 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所以《老子》 里的“常”宇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老子说;“取天 下常以无事。”(第四十八章)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 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 ,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
有。 虽然有万有,但是只有一个“有”。《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说“ 有”生于“无”。至于“二”、“三”,有许多解释。但是,说“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也可能只是等于说万物生于“有”。“有”是“一”,二和三是“ 多”的开始。 自然的不变规律 《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 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 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所以《老子》 里的“常”宇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老子说;“取天 下常以无事。”(第四十八章)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 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 ,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