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公元589年,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之后,又由隋朝(590-617年)统一起来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媲美汉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代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622年重建起来。62s年,唐 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 家经典的官方版。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 为标准注释作疏。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 。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经典原 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道家复兴和佛教 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公元589年,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之后,又由隋朝(590一617年)统一起来 。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906年)取代,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 。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媲美汉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汉代 。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622年重建起来。62S 年,唐 太宗(627—649年在位)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 家经典的官方版。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 为标准注释作疏。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 。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经典原 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道家复兴和佛教 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
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我们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 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 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当时尽 管有皇家学者们的努力,仍然缺乏这样的解释和发挥。 韩愈和李翱 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768-824年)与李翱(约844年卒) ,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韩愈在其论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 焉而不祥。”(《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李翱在《复性书》中写的也很相似:“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子思,仲 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呜呼!性命之书虽 存,学者莫能明,是放皆人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 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 可以传于时。”(《李文公集》卷二)
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我们于第四、第七、第十五等章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 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 。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当时尽 管有皇家学者们的努力,仍然缺乏这样的解释和发挥。 韩愈和李翱 直到唐代的后半叶,才出了两个人,韩愈(768—824年)与李翱(约844年卒) ,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的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 》。韩愈在其论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 焉而不祥。”(《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一) 李翱在《复性书》中写的也很相似:“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子思,仲 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呜呼!性命之书虽 存,学者莫能明,是放皆人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 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 可以传于时。”(《李文公集》卷二)
这种“道统说”,孟子早已说了一个大概(见《孟子·尽心下》),韩愈、李翱 所说的显然又是受到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禅宗的说法是,佛的心传,经过 历代佛祖,一脉相传,传到弘忍和慧能。后来新儒家的程子,也就亳不含糊地说《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人们普遍地相信,这个道 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可是李翱,显然感到他自己对道统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传 授,他也就俨然成为孟子的继承者。要做到这一点,成了在李翱以后的一切新儒家 的抱负。他们都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说他们自己是上承道统。他们这样 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 秘倾向的继续,这在以下几章就可以看出来。正因为这个原故,这些人被称为“道 学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道学”。“新儒家”这个名词,是一个新造的西洋名 词,与“道学”完全相等。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 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 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最后,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 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 这三条思想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它们 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 当然就需要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 系统直到十一世纪才明确地形成。这已经是宋代(960-1279年)最繁荣的年代了 宋朝是唐朝亡后经过了一段混乱分裂时期而重新统一中国的。最早的新儒家,主要
这种“道统说”,孟子早已说了一个大概(见《孟子·尽心下》),韩愈、李翱 所说的显然又是受到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禅宗的说法是,佛的心传,经过 历代佛祖,一脉相传,传到弘忍和慧能。后来新儒家的程子,也就毫不含糊地说《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人们普遍地相信,这个道 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可是李翱,显然感到他自己对道统颇有了解,通过他的传 授,他也就俨然成为孟子的继承者。要做到这一点,成了在李翱以后的一切新儒家 的抱负。他们都接受了韩愈的道统说,并且坚持说他们自己是上承道统。他们这样 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儒家的确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 秘倾向的继续,这在以下几章就可以看出来。正因为这个原故,这些人被称为“道 学家”,他们的哲学被称为“道学”。“新儒家”这个名词,是一个新造的西洋名 词,与“道学”完全相等。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 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 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最后,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 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 这三条思想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它们 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 当然就需要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 系统直到十一世纪才明确地形成。这已经是宋代(960一1279年)最繁荣的年代了。 宋朝是唐朝亡后经过了一段混乱分裂时期而重新统一中国的。最早的新儒家,主要
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号濂溪先生(1017-1073年) 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晚年住在庐山,就是第二十一章说过的慧远、道生讲 佛经的地方。在他以前很久,有些道教的人画了许多神秘的图,以图式描绘秘传的 道,他们相信得此秘传的人便可成仙。据说周敦颐得到了一张这样的图,他予以重 新解释。并修改成自己设计的图,以表示宇宙演化过程。这倒不如说、是他研究和 发挥了“易传”中的观念,再用道教的图表示出来。他画的图名为《太极图》,他 作的解释名为《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不必与《太极图》对照,读起来也很好 懂 《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号濂溪先生(1017一1073年) 。他是道州(在今湖南省)人。晚年住在庐山,就是第二十一章说过的慧远、道生讲 佛经的地方。在他以前很久,有些道教的人画了许多神秘的图,以图式描绘秘传的 道,他们相信得此秘传的人便可成仙。据说周敦颐得到了一张这样的图,他予以重 新解释。并修改成自己设计的图,以表示宇宙演化过程。这倒不如说、是他研究和 发挥了“易传”中的观念,再用道教的图表示出来。他画的图名为《太极图》,他 作的解释名为《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不必与《太极图》对照,读起来也很好 懂。 《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 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说》就是 这个观念的发展。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 纲。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第二十 五章将要比较详细地讲他 精神修养的方法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 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 》卷一) “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说》就是 这个观念的发展。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一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 纲。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在第二十 五章将要比较详细地讲他。 精神修养的方法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