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每个哲学系统都可能被人误解和滥用,新儒家的两派也是这样。照朱熹的说法 为了了解永恒的理,原则上必须从格物开始,但是这个原则朱熹自己就没有严格执 行。在他的语录中,我们看到他的确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某些观察,但是 他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致力于经典的研究和注释。他不仅相信有永恒的理,而且相 信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这些永恒的理。所以他的系统中有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成分 这些成分随着程朱学派的传统继续发展而日益显著。程朱学派成为国家的官方学 说以后,更是大大助长了这种倾向。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陆王学派就是反对这种保守主义的革命,在王守仁时期,这种革命运动达到最 高潮。陆王学派用简易的方法,诉诸每个人直觉的知识,即良知,也就是各人“本 心”内在的光明。陆王学派,虽然始终没有像程朱学派那样为国家官方承认,却和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每个哲学系统都可能被人误解和滥用,新儒家的两派也是这样。照朱熹的说法 为了了解永恒的理,原则上必须从格物开始,但是这个原则朱熹自己就没有严格执 行。在他的语录中,我们看到他的确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某些观察,但是 他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致力于经典的研究和注释。他不仅相信有永恒的理,而且相 信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这些永恒的理。所以他的系统中有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成分 ,这些成分随着程朱学派的传统继续发展而日益显著。程朱学派成为国家的官方学 说以后,更是大大助长了这种倾向。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陆王学派就是反对这种保守主义的革命,在王守仁时期,这种革命运动达到最 高潮。陆王学派用简易的方法,诉诸每个人直觉的知识,即良知,也就是各人“本 心”内在的光明。陆王学派,虽然始终没有像程朱学派那样为国家官方承认,却和
程朱学派一样地有影响。 但是王守仁的哲学也被人误解和滥用。照王守仁的说法,良知所直接知道的是 我们意志或思想的伦理方面。它只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但是不能告诉我们怎么 做。要知道在一定情况下怎么做我们应该做的事,王守仁说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研 究实际做法。可是后来他的门徒发展到似乎相信,良知本身能够告诉我们一切、包 括怎么做。这当然是荒谬的,陆王学派的人也确实吃尽了这种谬论的苦头 在前一章的结尾,我们已经看到,王守仁用禅宗的辩论方法批评佛家。这样的 种辩论方法,恰恰是最容易被人滥用的。有一个讽刺故事,说是有个书生游览- 个佛寺,受到执事僧人的冷遇。有一个大官也来游览,却受到最大的尊敬。大官走 了以后,书生就问僧人为什么待遇不同。僧人说:“敬是不敬,不敬是敬。”书生 就照僧人脸上狠狠打了一耳光。僧人愤怒地抗议道:“你为什么打我?”书生说: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王守仁的时代过后。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无疑是批评王 学和禅宗的。 王守仁生活在明朝(1368-1643年),这是一个汉人的皇朝,取代元朝(1280 一1367年)的蒙古人皇朝。明朝被国内革命和外部侵略所推翻,代之以清朝(1644 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非汉人统治全国,这一次是满人。可是对 于中国文化,满人比蒙古人百倍同情。清朝的前二百年,整个地说,是中国内部和 平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其 他方面,这个时期滋长了文化的和社会的保守主义。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
程朱学派一样地有影响。 但是王守仁的哲学也被人误解和滥用。照王守仁的说法,良知所直接知道的是 我们意志或思想的伦理方面。它只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但是不能告诉我们怎么 做。要知道在一定情况下怎么做我们应该做的事,王守仁说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研 究实际做法。可是后来他的门徒发展到似乎相信,良知本身能够告诉我们一切、包 括怎么做。这当然是荒谬的,陆王学派的人也确实吃尽了这种谬论的苦头。 在前一章的结尾,我们已经看到,王守仁用禅宗的辩论方法批评佛家。这样的 一种辩论方法,恰恰是最容易被人滥用的。有一个讽刺故事,说是有个书生游览一 个佛寺,受到执事僧人的冷遇。有一个大官也来游览,却受到最大的尊敬。大官走 了以后,书生就问僧人为什么待遇不同。僧人说:“敬是不敬,不敬是敬。”书生 就照僧人脸上狠狠打了一耳光。僧人愤怒地抗议道:“你为什么打我?”书生说: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王守仁的时代过后。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无疑是批评王 学和禅宗的。 王守仁生活在明朝(1368一1643年),这是一个汉人的皇朝,取代元朝(1280 一1367年)的蒙古人皇朝。明朝被国内革命和外部侵略所推翻,代之以清朝(1644 —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非汉人统治全国,这一次是满人。可是对 于中国文化,满人比蒙古人百倍同情。清朝的前二百年,整个地说,是中国内部和 平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其 他方面,这个时期滋长了文化的和社会的保守主义。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
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 动。反对程未陆王的领袖人物,都谴责他们在禅宗和道家影响下,错误地解释了孔 子的思想,因而已经丧失了儒家固有的实践方面。有人攻击说:“朱子道,陆子禅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谴责并不是完全不公正的,这从前两章就可以看出来。 可是从哲学的观点看来,这种谴责完全是不相干的。正如第二十四章指出的, 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的综合。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看来, 这样的综合代表着发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坏事 但是在清朝,儒家的正统地位空前加强,谁若说新儒家不是纯粹儒家,就等于 说新儒家是假的,是错的。的确,在新儒家的反对者看来,新儒家之害甚于佛、道 ,因为它表面上符合原来的儒家,更容易欺骗人,从而把人们引上邪路 由于这个原故,清代的学者们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意思就是回到汉代 学者为先秦经典所作的注释。他们相信,汉代学者生活的时代距孔子不远,又在佛 教传入中国之前,因此汉儒对经典的解释一定比较纯粹,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于 是,他们硏究了浩繁的汉儒注释,都是新儒家所摈弃的,他们将这种研究称为“汉 学”。这个名称是与新儒家对立的,他们称新儒家为“宋学”,因为新儒家的主要 学派兴于宋代。从十八世纪到本世纪初,清儒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中国思想史 上最大的论争之一。从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它实际上是对古代文献进行哲学的解释 与进行文字的解释的论争。文字的解释,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献原有的意思:哲学的 解释,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献应有的意思
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 动。反对程未陆王的领袖人物,都谴责他们在禅宗和道家影响下,错误地解释了孔 子的思想,因而已经丧失了儒家固有的实践方面。有人攻击说:“朱子道,陆子禅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谴责并不是完全不公正的,这从前两章就可以看出来。 可是从哲学的观点看来,这种谴责完全是不相干的。正如第二十四章指出的, 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的综合。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看来, 这样的综合代表着发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坏事。 但是在清朝,儒家的正统地位空前加强,谁若说新儒家不是纯粹儒家,就等于 说新儒家是假的,是错的。的确,在新儒家的反对者看来,新儒家之害甚于佛、道 ,因为它表面上符合原来的儒家,更容易欺骗人,从而把人们引上邪路。 由于这个原故,清代的学者们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意思就是回到汉代 学者为先秦经典所作的注释。他们相信,汉代学者生活的时代距孔子不远,又在佛 教传入中国之前,因此汉儒对经典的解释一定比较纯粹,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于 是,他们研究了浩繁的汉儒注释,都是新儒家所摈弃的,他们将这种研究称为“汉 学”。这个名称是与新儒家对立的,他们称新儒家为“宋学”,因为新儒家的主要 学派兴于宋代。从十八世纪到本世纪初,清儒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是中国思想史 上最大的论争之一。从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它实际上是对古代文献进行哲学的解释 与进行文字的解释的论争。文字的解释,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献原有的意思;哲学的 解释,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献应有的意思
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 了惊人的成绩。他们的历史、语文学和其他研究,的确是清代文化最大的独特的成 在哲学上,汉学家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在文化上,他们确实大大打开了当时 人们的眼界,看到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广阔成就。在明代,绝大多数读书人,在新儒 家的影响下,只需要应付科举考试的知识、全部精力都耗在“四书”上。其结果 对另外的文献,他们简直毫无所知。到了清儒致力于古代文献文字整理工作,他们 就不可能仅仅限于儒家经典了。当然,他们首先从事的还是儒家经典,但是这方面 的工作做完以后,他们就开始研究正统儒家以外各家的古代文献,如《墨子》、《 荀子》、《韩非子》。这些书都是长期被人忽视的。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 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正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这些文献现在才比以前, 例如明代,好读得多了。他们的工作,在复兴对于这些哲学家进行哲学研究的兴趣 方面,的确大有帮助。这种哲学研究,是近几十年在西方哲学传入的刺戟下进行的 。我们现在就要转入这个主题。 孔教运动
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 了惊人的成绩。他们的历史、语文学和其他研究,的确是清代文化最大的独特的成 就。 在哲学上,汉学家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在文化上,他们确实大大打开了当时 人们的眼界,看到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广阔成就。在明代,绝大多数读书人,在新儒 家的影响下,只需要应付科举考试的知识、全部精力都耗在“四书”上。其结果, 对另外的文献,他们简直毫无所知。到了清儒致力于古代文献文字整理工作,他们 就不可能仅仅限于儒家经典了。当然,他们首先从事的还是儒家经典,但是这方面 的工作做完以后,他们就开始研究正统儒家以外各家的古代文献,如《墨子》、《 荀子》、《韩非子》。这些书都是长期被人忽视的。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 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正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这些文献现在才比以前, 例如明代,好读得多了。他们的工作,在复兴对于这些哲学家进行哲学研究的兴趣 方面,的确大有帮助。这种哲学研究,是近几十年在西方哲学传入的刺戟下进行的 。我们现在就要转入这个主题。 孔教运动
在这里不必详细考察中国人最初接触西方文化时所采取的态度。这里只说,到 明朝后期,即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许多中国学者已经对当时耶教传教士传入 的数学、天文学深有印象。如果欧洲人把中国及周围地区称为“远东”,那么,中 国人在与欧洲人接触的初期就把欧洲称为远西,即“泰西”。在此以前,中国人已 经把印度称为“西天”:当然只有把印度以西的国家称为“泰西”了。这个称呼现 在已经不用了,但是直到上世纪末还是常用的。 我在第十六章说过,在传统上,中国人与外人即“夷狄”的区别,其意义着重 在文化上,不在种族上。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 政治上。中国人作为古老文明的继承者,在地理上与其他任何同等的文明古国相距 遥远,他们很难理解,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怎么会是有文化的人。因 此。不论什么时候,他们一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总是倾向于蔑视它,拒绝它。他们 不是把它们当作不同的东西,而径直是认为它们是低劣的、错误的东西。就像我们 在第十八章看到的,佛教的传入刺激了道教的建立,它是在信仰方面作为民族主义 的反应而出现的。同样地,西方文化的传人,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基督教会,也 激起了相似的反应 刚才提到,在十六、十七世纪,传教土给予中国人的印象,在其宗教方面,远 不如在其数学、天文学方面。但是后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随着欧洲的军事、工 业、商业优势的增长,中国在满清统治下政治力量却相应地衰落,中国人这才日益 感觉到基督教的动力作用了。十九世纪爆发了几场教会与中国人的严重冲突事件之 后,为了对抗西方越来越大的冲击,就正在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康 有为(1858-1927年)发起了本国的孔教运动。这个事件决不是偶然的——即使从
在这里不必详细考察中国人最初接触西方文化时所采取的态度。这里只说,到 明朝后期,即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许多中国学者已经对当时耶教传教士传入 的数学、天文学深有印象。如果欧洲人把中国及周围地区称为“远东”,那么,中 国人在与欧洲人接触的初期就把欧洲称为远西,即“泰西”。在此以前,中国人已 经把印度称为“西天”;当然只有把印度以西的国家称为“泰西”了。这个称呼现 在已经不用了,但是直到上世纪末还是常用的。 我在第十六章说过,在传统上,中国人与外人即“夷狄”的区别,其意义着重 在文化上,不在种族上。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 政治上。中国人作为古老文明的继承者,在地理上与其他任何同等的文明古国相距 遥远,他们很难理解,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怎么会是有文化的人。因 此。不论什么时候,他们一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总是倾向于蔑视它,拒绝它。他们 不是把它们当作不同的东西,而径直是认为它们是低劣的、错误的东西。就像我们 在第十八章看到的,佛教的传入刺激了道教的建立,它是在信仰方面作为民族主义 的反应而出现的。同样地,西方文化的传人,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基督教会,也 激起了相似的反应。 刚才提到,在十六、十七世纪,传教土给予中国人的印象,在其宗教方面,远 不如在其数学、天文学方面。但是后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随着欧洲的军事、工 业、商业优势的增长,中国在满清统治下政治力量却相应地衰落,中国人这才日益 感觉到基督教的动力作用了。十九世纪爆发了几场教会与中国人的严重冲突事件之 后,为了对抗西方越来越大的冲击,就正在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康 有为(1858—1927年)发起了本国的孔教运动。这个事件决不是偶然的——即使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