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史记》记载,孟子(公元前371?一前289?年)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 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一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 稷下”。稷下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 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也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们都不听从他 的学说。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 弟子的谈话。《孟子》后来被推祟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 的基础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这 样说是什么意思,往下就可以明白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史记》记载,孟子(公元前371?一前289?年)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 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首都西门—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 稷下”。稷下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 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一度是稷下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也曾游说各国诸侯,但是他们都不听从他 的学说。他最后只好回来与弟子们作《孟子》七篇。这部书记载了孟子与诸侯、与 弟子的谈话。《孟子》后来被推祟为“四书”之一,“四书”是近千年来儒家教育 的基础。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这 样说是什么意思,往下就可以明白
人性善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 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 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 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 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 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 除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 是说人性既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 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详《孟子告子上》)。持第一种学说者是告子,他 是与孟子同时的哲学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几段很长的辩论,所以我们 对于第一种学说比对于其他两种知道得多一些。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 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 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 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
人性善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 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 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 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 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 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 除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 是说人性既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 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详《孟子·告子上》)。持第一种学说者是告子,他 是与孟子同时的哲学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几段很长的辩论,所以我们 对于第一种学说比对于其他两种知道得多一些。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 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 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 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
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侧隐之心 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 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 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 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 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 即所谓“义,外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 自由发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 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孟子说:“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他这样回答了 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
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侧隐之心。……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 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 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 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 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 即所谓“义,外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 自由发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 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孟子说:“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他这样回答了 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
儒墨的根本分歧 我们由此看出了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 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 塞仁义也。”(《墨子·膝文公下》)很明显,杨朱的学说是反对仁义的,因为仁义 的本质是利他,而杨朱的原则是利己。但是墨子的兼爱,目的也是利他,在利他这 方面他甚至比儒家的调子更高。那么,孟子在他的批判中,为什么把墨子和杨朱混 在一起呢?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 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 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 (《墨子·耕柱》)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可能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 这显然与儒家强调的孝道不合。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符合儒 家精神。因为照儒家看来,应当爱有差等
儒墨的根本分歧 我们由此看出了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 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 塞仁义也。”(《墨子·膝文公下》)很明显,杨朱的学说是反对仁义的,因为仁义 的本质是利他,而杨朱的原则是利己。但是墨子的兼爱,目的也是利他,在利他这 方面他甚至比儒家的调子更高。那么,孟子在他的批判中,为什么把墨子和杨朱混 在一起呢?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 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 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 (《墨子·耕柱》)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可能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 。这显然与儒家强调的孝道不合。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符合儒 家精神。因为照儒家看来,应当爱有差等
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 “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 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 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这 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 就是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 有侧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 人。但是同样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观点是这样。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这会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除儒 家的有差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正是这 在爱的学说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后的许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过 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分歧。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 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 “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 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 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这 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 就是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 有侧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 人。但是同样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观点是这样。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这会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除儒 家的有差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正是这一 点。 在爱的学说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后的许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过。 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分歧。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 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