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发现,最受人喜欢的并不是能力非凡的超人,而是有着非凡的能力但也 犯了错误的人,对仅仅是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的喜欢处在第二位,第三位是能力 般的人,最不受喜欢的当然是能力平庸而又犯丁错误的人。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 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作“犯错误效应”。这或许是人们感到犯了错误的 有能力的人,比起那些十全十美,白璧无暇的人更加亲近。因为这种人是可望也 可及的,而不象那些真人圣贤,只可望而不可及,只好多敬仰而少喜欢,或者是 敬而远之。另外,在十全十美能力非凡的人面前,或许会使自己感到自惭形秽, 降低了自我形象,所以人们不十分喜欢这种十全十美的“超人”。 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女性往往 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此人是男性还是女性。还有,“犯 错误效应”与自尊心有着某种联系,有着中等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的有 能力的人,而自尊心低的男性则更加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 、外貌与喜欢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 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举出了如下4个理 由:第一,我们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不论电影还是其他文 学作品中,被爱的人常常是漂亮的,因此,吴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 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有个老框框, 就是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这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的光环 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 然而,外貌也并不是万能的,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是会 不断减弱。人们更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特征,假如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人们或 许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貌.特别是当恶劣行为与其外貌有关时,这种情况更加 明显。西格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如果一位漂亮的被告所犯的罪行与她的外 貌魅力有关.法官会给她更重的惩罚。可见,外貌与喜欢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美丽的外貌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美貌与喜欢之间还常常有其他 变量在起作用 三、报酬与喜欢 我们喜欢某人与否还受他是否能给我们报酬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报酬含义
6 结果发现,最受人喜欢的并不是能力非凡的超人,而是有着非凡的能力但也 犯了错误的人,对仅仅是具有非凡能力的人的喜欢处在第二位,第三位是能力一 般的人,最不受喜欢的当然是能力平庸而又犯丁错误的人。犯错误导致了人们对 有能力的人的更加喜欢,这叫作“犯错误效应”。这或许是人们感到犯了错误的 有能力的人,比起那些十全十美,白璧无暇的人更加亲近。因为这种人是可望也 可及的,而不象那些真人圣贤,只可望而不可及,只好多敬仰而少喜欢,或者是 敬而远之。另外,在十全十美能力非凡的人面前,或许会使自己感到自惭形秽, 降低了自我形象,所以人们不十分喜欢这种十全十美的“超人”。 另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的能力非凡的男人;女性往往 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此人是男性还是女性。还有,“犯 错误效应”与自尊心有着某种联系,有着中等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的有 能力的人,而自尊心低的男性则更加喜欢没有犯过错误的能力非凡的人。 二、外貌与喜欢 外貌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外貌 漂亮的人。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欢呢?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举出了如下 4 个理 由:第一,我们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不论电影还是其他文 学作品中,被爱的人常常是漂亮的,因此,吴貌起到了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第 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第三,人们有个老框框, 就是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这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中所说的光环 效应。第四,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满足感。 然而,外貌也并不是万能的,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是会 不断减弱。人们更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特征,假如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人们或 许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貌.特别是当恶劣行为与其外貌有关时,这种情况更加 明显。西格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如果一位漂亮的被告所犯的罪行与她的外 貌魅力有关.法官会给她更重的惩罚。可见,外貌与喜欢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美丽的外貌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导致喜欢,在美貌与喜欢之间还常常有其他 变量在起作用。 三、报酬与喜欢 我们喜欢某人与否还受他是否能给我们报酬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报酬含义
极广,可以市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报酬与喜欢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喜欢的相互性,即人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许多研究都已证明,决定 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这另一个人是否也喜欢他。 同其他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样,喜欢的相互性或者说喜欢与报酬之间的 关系也是复杂的。阿伦森和兰迪的研究就证明,喜欢不仅与报答的量相关,更重 要的是与报答是逐渐增加的还是逐渐减少的相联系。阿伦森认为,人们最喜欢的 和最不喜欢的并不是那些一贯喜欢和一贯不喜欢自己的人。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对 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增加的人,即使这对自己递增的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自 己的总量大,情况也依然如此。同样一个逐渐对我们减少喜欢程度的人,比一向 就不喜欢我们的人更不受我们的喜欢。阿伦森将此称为“增--减”理论。按照这 种理论,我们并不对那些对我们很稳定地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做出什么极端的 反应 在报酬与喜欢之间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欢的不对称性,或者说喜欢 的相互性原则的例外。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会喜欢某个不喜欢我们的人, 而有时候我们又不喜欢某个喜欢我们的人。看来报酬与喜欢之间也投有一成不变 的公式。一些实验表明,在“人际市场”里打交道时,总是通过看自己并通过评 价自己的成就和吸引力来判断自己的价值,然后调整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目标。 四、相似、互补与喜欢 (-)相似 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强化理论的解释是,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似 态度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征,对自己是一种社会性支持,具有相当高的强化力量。 所以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产生了。从认知理论来考虑,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 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被归纳为与自己同一的人 怀有好感。另外,在相似引起喜欢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对于相似性 过分夸大的倾向。如果一些人与我们有相似性,并且我们喜欢他们,这种相似性 往往会被夸大。因此,在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的同时,往往会把他看得比他的实 际情况与我们更相似。同样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也会夸大这种区别性。结果就
7 极广,可以市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报酬与喜欢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喜欢的相互性,即人们喜欢的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许多研究都已证明,决定一 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这另一个人是否也喜欢他。 同其他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样,喜欢的相互性或者说喜欢与报酬之间的 关系也是复杂的。阿伦森和兰迪的研究就证明,喜欢不仅与报答的量相关,更重 要的是与报答是逐渐增加的还是逐渐减少的相联系。阿伦森认为,人们最喜欢的 和最不喜欢的并不是那些一贯喜欢和一贯不喜欢自己的人。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对 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增加的人,即使这对自己递增的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自 己的总量大,情况也依然如此。同样一个逐渐对我们减少喜欢程度的人,比一向 就不喜欢我们的人更不受我们的喜欢。阿伦森将此称为“增---减”理论。按照这 种理论,我们并不对那些对我们很稳定地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做出什么极端的 反应。 在报酬与喜欢之间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欢的不对称性,或者说喜欢 的相互性原则的例外。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会喜欢某个不喜欢我们的人, 而有时候我们又不喜欢某个喜欢我们的人。看来报酬与喜欢之间也投有一成不变 的公式。一些实验表明,在“人际市场”里打交道时,总是通过看自己并通过评 价自己的成就和吸引力来判断自己的价值,然后调整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目标。 四、相似、互补与喜欢 (一)相似 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导致相互喜欢与吸引的重要因素。“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强化理论的解释是,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相似 态度以及其他的一些特征,对自己是一种社会性支持,具有相当高的强化力量。 所以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产生了。从认知理论来考虑,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 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被归纳为与自己同一的人 怀有好感。另外,在相似引起喜欢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对于相似性 过分夸大的倾向。如果一些人与我们有相似性,并且我们喜欢他们,这种相似性 往往会被夸大。因此,在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的同时,往往会把他看得比他的实 际情况与我们更相似。同样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也会夸大这种区别性。结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