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意志 本章主要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 过程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地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 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的一种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不失时机地采取决断并坚决执行的心理品 质 意志的自制性:就是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心理品质。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为实现预定的目的坚持到底的心 理品质 第一节意志概述 、什么是意志 (一)意志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 理过程。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的心理不仅能够通 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且能制定行动计划, 积极而有目的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动物似乎也有某些“有目的” 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讲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水平。人却不同,人在从事活动 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成为活动的目的而存在于他的头脑中,并且把它当作方向来规定 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正是有了意志,人才可能在纷繁 复杂的环境中主动提出目的,主动采取行动来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从而成为现实的主人。因此,意志集中表现了人的意识能动性 意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关系。社会生产劳动为意志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并 且也提供了可能。劳动的社会性是意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联系,所以也把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 动是人类独有的行动。 (二)意志特征 1、自觉目的性 意志行动是人经过深思熟虑,对行动目的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不是
1 第七章 意 志 本章主要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 过程。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尤其是能充分地意识到行动效果的社 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社会、集体利益的一种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不失时机地采取决断并坚决执行的心理品 质。 意志的自制性:就是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心理品质。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为实现预定的目的坚持到底的心 理品质。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一)意志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 理过程。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的心理不仅能够通 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且能制定行动计划, 积极而有目的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动物似乎也有某些“有目的” 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讲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水平。人却不同,人在从事活动 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成为活动的目的而存在于他的头脑中,并且把它当作方向来规定 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正是有了意志,人才可能在纷繁 复杂的环境中主动提出目的,主动采取行动来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从而成为现实的主人。因此,意志集中表现了人的意识能动性。 意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关系。社会生产劳动为意志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并 且也提供了可能。劳动的社会性是意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联系,所以也把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 动是人类独有的行动。 (二) 意志特征 1、自觉目的性 意志行动是人经过深思熟虑,对行动目的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不是
勉强的行动,也不是一时的冲动。离开了明确的目的,就无意志可言。意志的自觉目的 性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确定的行为目的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二是行动目的服 从于社会公认的社会准则。个体不论参加何种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 任。因此,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决定其意志行动自觉的根本依据。意志水平正是 以这种自觉目的性水平为转移的,目的愈高尚,愈远大,意志表现的水平就愈高。 2、行为调节功能 意志离开了人的行动就不能独立存在。意志对行为起着两种调节功能,即激励功 能和抑制功能。激励功能是推动人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需的行为,抑制功能是制止不符 合预定目的的行为。这两种功能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国庆50周年庆典上中国军人, 为了阅兵式的成功,在高达53℃的地表温度的环境里一丝不苟地进行队列操练,“走百 步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这需要有多大的力量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所 以说,意志不仅组织、调节人外部活动,还可以组织、调节人的内部的心理状态。军人 是如此,学生也是这样。当学生把注意集中到学习上时,就存在着意志对注意、思维等 认识过程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因此,一个人为了理想和道义而承担某种风险,这在一定 的意义上反映了他的意志水平 3、克服困难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与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分不开的。如果说, 感觉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转化,那么意志就是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在这个 转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困难。内部的困难通常有经验不足、能力不 够、思想矛盾、情绪干扰、懒惰等:外部困难是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客观阻力, 如物质设备不足、社会阻力较大、自然条件太差等。要克服这些困难,个体就必须充分 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就必须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觉的组织和调节。而 这一切取决于:(1)行动目的。目的越远大,克服困难的毅力也就越强。(2)对行动后 果的认识。对后果的意义认识越充分,克服困难的决心越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知识和物质的准备。准备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困难的克服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意志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 观规律制约的。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世界以适应 人类的需要时,才能自觉地提出行动目的:只有他的目的和愿望确实符合客观规律时
2 勉强的行动,也不是一时的冲动。离开了明确的目的,就无意志可言。意志的自觉目的 性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确定的行为目的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二是行动目的服 从于社会公认的社会准则。个体不论参加何种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 任。因此,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决定其意志行动自觉的根本依据。意志水平正是 以这种自觉目的性水平为转移的,目的愈高尚,愈远大,意志表现的水平就愈高。 2、行为调节功能 意志离开了人的行动就不能独立存在。意志对行为起着两种调节功能,即激励功 能和抑制功能。激励功能是推动人去从事达到目的所必需的行为,抑制功能是制止不符 合预定目的的行为。这两种功能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国庆 50 周年庆典上中国军人, 为了阅兵式的成功,在高达 53℃的地表温度的环境里一丝不苟地进行队列操练,“走百 步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这需要有多大的力量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所 以说,意志不仅组织、调节人外部活动,还可以组织、调节人的内部的心理状态。军人 是如此,学生也是这样。当学生把注意集中到学习上时,就存在着意志对注意、思维等 认识过程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因此,一个人为了理想和道义而承担某种风险,这在一定 的意义上反映了他的意志水平。 3、克服困难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与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分不开的。如果说, 感觉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转化,那么意志就是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在这个 转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困难。内部的困难通常有经验不足、能力不 够、思想矛盾、情绪干扰、懒惰等;外部困难是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客观阻力, 如物质设备不足、社会阻力较大、自然条件太差等。要克服这些困难,个体就必须充分 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就必须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觉的组织和调节。而 这一切取决于:(1)行动目的。目的越远大,克服困难的毅力也就越强。(2)对行动后 果的认识。对后果的意义认识越充分,克服困难的决心越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知识和物质的准备。准备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困难的克服。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意志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 观规律制约的。只有当人们认识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世界以适应 人类的需要时,才能自觉地提出行动目的;只有他的目的和愿望确实符合客观规律时
他的意志行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认识了人自身的 需要和客观规律间的关系才可能有自觉目的性。提出实现目的所需要的有关计划也是认 识活动的结果。个体的认识愈是丰富和深入,他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愈多,他在意志活 动中提出的计划就愈为有效。在意志行动中,个体要随时认识形势的变化并能根据变化 调节自己的行动。所以说,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 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有关习得性绝望的研究为我们证明了人对自己行为结 果的认识会制约人的意志行为表现。赛利格曼发现,狗在连续多次遭受电击而无法躲避 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反应,即在即使可以设法躲避时也不躲避,听任电击。这就是习 得性绝望。70年代中期,海若托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原有认识认为 根本无法躲避,那么他们就会很少试图去躲避,他们会不作努力,似乎他们的意志在消 失 2、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维持自己 的注意,加强随意记忆和创造性想象,积极开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等,这都离不开意 志的努力。将理性知识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意志过程,既要有勇 气,又要有毅力。没有意志,人就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活动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人的意 志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 由于意志具有组织和调节的功能,意志不只是受情感的影响,反过来意志也影响 情感。意志能否调节情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就人的内部条件而言,它取决于意志 和情感之间的对比力量。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调节人的情感;意志薄弱的人就会 导致半途而废。所谓以理智驾驭情感,就是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的对情感的驾 驭。认识过程本身并不具有控制情感的功能,控制是由意志来完成的。“理智战胜情感”, 就是指意志力量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而“情感战胜理智” 是意志力量不足以抑制情感的冲突而成为情感的俘虏,背离了理智的方向。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相互滲透的。任何意志过程都要受到理智 和情感的影响,而理智和情感过程也要受到意志的影响。最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 理性的决策不可没有情绪的参与。 、意志和动机 人的意志行动的发生和维持都与动机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动机是意志活动的
3 他的意志行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说,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认识了人自身的 需要和客观规律间的关系才可能有自觉目的性。提出实现目的所需要的有关计划也是认 识活动的结果。个体的认识愈是丰富和深入,他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愈多,他在意志活 动中提出的计划就愈为有效。在意志行动中,个体要随时认识形势的变化并能根据变化 调节自己的行动。所以说,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 20 世纪 60—70 年代心理学有关习得性绝望的研究为我们证明了人对自己行为结 果的认识会制约人的意志行为表现。赛利格曼发现,狗在连续多次遭受电击而无法躲避 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反应,即在即使可以设法躲避时也不躲避,听任电击。这就是习 得性绝望。70 年代中期,海若托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原有认识认为 根本无法躲避,那么他们就会很少试图去躲避,他们会不作努力,似乎他们的意志在消 失。 2、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个体的努力,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维持自己 的注意,加强随意记忆和创造性想象,积极开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等,这都离不开意 志的努力。将理性知识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意志过程,既要有勇 气,又要有毅力。没有意志,人就不可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活动。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人的意 志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 由于意志具有组织和调节的功能,意志不只是受情感的影响,反过来意志也影响 情感。意志能否调节情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就人的内部条件而言,它取决于意志 和情感之间的对比力量。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调节人的情感;意志薄弱的人就会 导致半途而废。所谓以理智驾驭情感,就是由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实现的对情感的驾 驭。认识过程本身并不具有控制情感的功能,控制是由意志来完成的。“理智战胜情感”, 就是指意志力量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与理智相矛盾的情感;而“情感战胜理智” 是意志力量不足以抑制情感的冲突而成为情感的俘虏,背离了理智的方向。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任何意志过程都要受到理智 和情感的影响,而理智和情感过程也要受到意志的影响。最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 理性的决策不可没有情绪的参与。 三、意志和动机 人的意志行动的发生和维持都与动机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动机是意志活动的
激活者,有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其次,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指向性的 作用。同时,动机还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它不仅在人的行动的初始阶段决定选 择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而且在行动过程中帮助个体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动机,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推动 力量。社会性动机在人的意志行动中力量之大,可以超过或压制人的生物本能。当然每 个人都具有一个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系统,处于不同地位的 动机在人的意志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烈而稳定的动机,就是人的主导动机, 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四、意志自由 人有没有意志自由历来是哲学家、心理学家以至生理学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完全否认意志的存在,认为人的行为可以用“剌激 反应”(S—一R)这个简单的机械的公式来概括。他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 决定的。行为主义学派不仅否认了意志,而且从根本上否认了意识的存在。事实上,人 的行为有高度的自主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具体行为是受个人的主观愿望制约的。人的 行为不是被动的、单纯受外部情境所决定的,它也受着主体内部意识状态的调节,而这 种调节正是意志活动的表现,是人的意志具有某种自由的证明 唯心主义又从另一个极端片面的夸大“意志自由”,把意志看成一种独立于客观现 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看成一种超越于物质之上并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我” 的表现。德国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就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鼓吹人的意志主宰 切,认为意志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这也是错误的。意志是 影响人的活动的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意志受人的意识所制约,受人的动机所推 动,但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而人的需要受制于客观现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意志自由是人对客观事物发 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并按客观规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创造条件, 最终实现目的。概言之,意志自由只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行为上对必然的驾驭。如果 违反客观规律,为所欲为,一意孤行,那么一定会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意志和其他 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最终都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 说意志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意义上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 意志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受意志组织和控制的行动就是意志行
4 激活者,有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其次,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指向性的 作用。同时,动机还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它不仅在人的行动的初始阶段决定选 择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而且在行动过程中帮助个体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动机,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推动 力量。社会性动机在人的意志行动中力量之大,可以超过或压制人的生物本能。当然每 个人都具有一个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系统,处于不同地位的 动机在人的意志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烈而稳定的动机,就是人的主导动机, 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四、意志自由 人有没有意志自由历来是哲学家、心理学家以至生理学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完全否认意志的存在,认为人的行为可以用“刺激—— 反应”(S——R)这个简单的机械的公式来概括。他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 决定的。行为主义学派不仅否认了意志,而且从根本上否认了意识的存在。事实上,人 的行为有高度的自主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具体行为是受个人的主观愿望制约的。人的 行为不是被动的、单纯受外部情境所决定的,它也受着主体内部意识状态的调节,而这 种调节正是意志活动的表现,是人的意志具有某种自由的证明。 唯心主义又从另一个极端片面的夸大“意志自由”,把意志看成一种独立于客观现 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看成一种超越于物质之上并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我” 的表现。德国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就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鼓吹人的意志主宰一 切,认为意志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这也是错误的。意志是 影响人的活动的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意志受人的意识所制约,受人的动机所推 动,但动机是由人的需要所决定的,而人的需要受制于客观现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意志自由是人对客观事物发 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并按客观规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创造条件, 最终实现目的。概言之,意志自由只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行为上对必然的驾驭。如果 违反客观规律,为所欲为,一意孤行,那么一定会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意志和其他 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最终都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 说意志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意义上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意志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受意志组织和控制的行动就是意志行
动。意志行动有简单的意志行动、复杂的意志行动与执行命令的意志行动之分。这里只 分析后两种意志行动。 、复杂意志行动过程 复杂意志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的阶段和执行决定的阶段,也可称为 决策阶段和执行阶段。 )决策阶段 这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也是准备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行动的方法 步骤,是完成意志行动不可缺少的开端。决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瞬间完成的。它有 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品质。行动的决策,它包含着动机的斗争、目 的的确定、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制订等。 1、动机斗争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过程,在决定行动方向时往往存在着动机斗争 在同一个时间内,个体的多种需要不可能同时满足,而且其中有些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可为与不可为、孰先孰后,就有矛盾,产生动机斗争,也就是思想斗争。动机斗 争解决以后,个体才能确定行动目的,意志首先表现在动机斗争之中 动机斗争可能是原则性的,也可能是非原则性的。对于原则性的动机斗争,将要对 各种动机权衡其轻重缓急、利弊得失,评定其社会价值,然后抉择。这种斗争有时是很 激烈的。这是对人的思想觉悟、意志水平的严重考验。 动机斗争一般分为三类。(1)“双趋斗争”。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 两个并存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的目的,产生的心理矛盾称“双趋斗争”。例如,高中 毕业生在填写志愿时报考自己喜爱的专业,但家乡没有:留家乡又没有自己喜爱的专业 这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出现动机斗争。这就要我们学会权衡其重要性,果断决策。(2)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的情境,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 盾称“双避斗争”。例如,某学生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想去向老师认错,但又怕 老师批评;不去认错,又怕老师发现后受到更严重的处分。只有二者权衡,取其轻者 (3)“趋避斗争”。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即既想要又怕要的心 理矛盾称“趋避斗争”。例如,有位中学生既想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又怕耽误学习 是趋是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或趋强于避,不惜一切而趋之;或避强于趋,不求 趋而力避之:或趋避折中,使不利降到最小限度而趋之。例如,要改革,就有风险,可 是不改革又没有出路。所以大家都希望改革,但又要使风险降到最小限度 在多种动机斗争中,衡量动机强度的指标有三,内驱力的能量、持续性和实现既定
5 动。意志行动有简单的意志行动、复杂的意志行动与执行命令的意志行动之分。这里只 分析后两种意志行动。 一、复杂意志行动过程 复杂意志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的阶段和执行决定的阶段,也可称为 决策阶段和执行阶段。 (一)决策阶段 这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也是准备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行动的方法、 步骤,是完成意志行动不可缺少的开端。决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瞬间完成的。它有 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品质。行动的决策,它包含着动机的斗争、目 的的确定、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制订等。 1、动机斗争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过程,在决定行动方向时往往存在着动机斗争。 在同一个时间内,个体的多种需要不可能同时满足,而且其中有些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可为与不可为、孰先孰后,就有矛盾,产生动机斗争,也就是思想斗争。动机斗 争解决以后,个体才能确定行动目的,意志首先表现在动机斗争之中。 动机斗争可能是原则性的,也可能是非原则性的。对于原则性的动机斗争,将要对 各种动机权衡其轻重缓急、利弊得失,评定其社会价值,然后抉择。这种斗争有时是很 激烈的。这是对人的思想觉悟、意志水平的严重考验。 动机斗争一般分为三类。(1)“双趋斗争”。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 两个并存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的目的,产生的心理矛盾称“双趋斗争”。例如,高中 毕业生在填写志愿时报考自己喜爱的专业,但家乡没有;留家乡又没有自己喜爱的专业。 这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出现动机斗争。这就要我们学会权衡其重要性,果断决策。(2)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的情境,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 盾称“双避斗争”。例如,某学生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想去向老师认错,但又怕 老师批评;不去认错,又怕老师发现后受到更严重的处分。只有二者权衡,取其轻者。 (3)“趋避斗争”。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即既想要又怕要的心 理矛盾称“趋避斗争”。例如,有位中学生既想参加国庆 50 周年庆典,又怕耽误学习。 是趋是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或趋强于避,不惜一切而趋之;或避强于趋,不求 趋而力避之;或趋避折中,使不利降到最小限度而趋之。例如,要改革,就有风险,可 是不改革又没有出路。所以大家都希望改革,但又要使风险降到最小限度。 在多种动机斗争中,衡量动机强度的指标有三,内驱力的能量、持续性和实现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