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 本章主要概念: 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持续的系列变化,它是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 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亲孑沟通:父母管教子女时,如何说明行为规范之意义,如何纠正孩子的过失,如何解释是非 善恶的道理,如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经由教与导的沟通方式。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旨在从个体身心 发展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行为与心理历程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的发展心理学 理论,作为解释、预测或改变生长环境以利于个体发展的依据。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史上,曾过多 关注儿童心理的成长。1922年霍尔(G.S.Ha)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成为最早正式研究 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则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展开了研究。至此,对个 体毕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全面和完整。 近30年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的关于人生发展的著作。埃里克森( EH Erikson)于20世纪 60年代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论。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扩充到 了老年期。当然,现代心理学也十分注重早期教育的探讨,有关研究已向前延伸到了生命的开始, 如受精过程,孕妇怀孕期的环境条件、心理感受、生理状况等方面。如果罗列出所有关于发展心理 学的书籍,其中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生命的前15至20年间,许多著名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名句中 都表达了这种观念。 而第一步,如你所知,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幼弱的儿童。”(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8-348) 教养儿童,使他走该走的路,当他老时他也不会偏离它。”(《圣经》26.22) 给我儿童的前七年,之后你可以对他为所欲为。”(耶稣会会员资料,见文森特·利恩) 儿童是成人之父。”(威廉·华滋华斯 William Word- awith,1770-1950) 同时,向生命后半期的研究,有成年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研究假定个体生 命的各个阶段对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研究已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主流,它扩大了传统儿童心理学的研 究领域,并且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为全面充分地认识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变化 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当然,本章只对心理发展的部分主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心理发展理论 关于个体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虽然每种理论都有一定 的缺陷,但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
第十二章 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 本章主要概念: 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持续的系列变化,它是生理的自然成熟与通过环境和教育获得知识 经验这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指经过受孕时到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 亲子沟通:父母管教子女时,如何说明行为规范之意义,如何纠正孩子的过失,如何解释是非 善恶的道理,如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经由教与导的沟通方式。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旨在从个体身心 发展的过程中,分析探讨其行为与心理历程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的发展心理学 理论,作为解释、预测或改变生长环境以利于个体发展的依据。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史上,曾过多 关注儿童心理的成长。1922 年霍尔(G.S.Hall)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成为最早正式研究 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则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展开了研究。至此,对个 体毕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全面和完整。 近 30 年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的关于人生发展的著作。埃里克森(E.H.Erikson)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论。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扩充到 了老年期。当然,现代心理学也十分注重早期教育的探讨,有关研究已向前延伸到了生命的开始, 如受精过程,孕妇怀孕期的环境条件、心理感受、生理状况等方面。如果罗列出所有关于发展心理 学的书籍,其中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生命的前 15 至 20 年间,许多著名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名句中 都表达了这种观念。 “而第一步,如你所知,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幼弱的儿童。”(柏拉图,Plato, 公元前 428—348) “教养儿童,使他走该走的路,当他老时他也不会偏离它。”(《圣经》26.22) “给我儿童的前七年,之后你可以对他为所欲为。”(耶稣会会员资料,见文森特•利恩) “儿童是成人之父。”(威廉•华滋华斯 William Word—awrth,1770—1950) 同时,向生命后半期的研究,有成年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研究假定个体生 命的各个阶段对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研究已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主流,它扩大了传统儿童心理学的研 究领域,并且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为全面充分地认识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变化 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当然,本章只对心理发展的部分主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 关于个体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虽然每种理论都有一定 的缺陷,但是,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约从本世纪50年代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 展划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 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 分别存在的。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如床下,因目看不 见,他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两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按皮亚杰的 解释,这表明两岁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已经知道了物体恒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从事思 考活动。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认知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 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展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 “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条件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身位置来 辨别对面的人的左右),皮亚杰称此现象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也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儿童开始出现“守恒”, 如将同样两杯果汁中的一杯,倒入另一细又高的杯中时,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 (质未变),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水面增高,量变了)。七岁儿童就不会再有此种“只顾高度 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 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 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能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时期 儿童期即将结東,青年期即将开始,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在 这一转折点上,有的人忽然觉得世界上知识套多,而自己懵然无知:也有的人忽然觉得心开目朗, 而自信无所不知。类似现象可另行讨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近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对于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而且儿童十五六 岁以后认知是否还在发展、怎样发展,皮亚杰并未作出回答。因此,从心理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发 展的角度来看,皮亚杰的理论还是不够全面。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 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 用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把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伊底”(又称“本我”)。“伊底”是人 格的基本结构,在人的医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伊底”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 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如果受抑制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但不是“伊底”的减弱或消失, 相反,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了。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 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伊底”的一部分获得了 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底”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若能满足则产生快感:反之就产生不了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受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 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在人格结构中正是“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征,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 自的理想行事。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伊底”、“超我”和现实三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伊底”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 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约从本世纪 50 年代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 展划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 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 分别存在的。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如床下,因目看不 见,他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两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按皮亚杰的 解释,这表明两岁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已经知道了物体恒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从事思 考活动。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认知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 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展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 “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条件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身位置来 辨别对面的人的左右),皮亚杰称此现象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也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儿童开始出现“守恒”, 如将同样两杯果汁中的一杯,倒入另一细又高的杯中时,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 (质未变),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水面增高,量变了)。七岁儿童就不会再有此种“只顾高度 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 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 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能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时期 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在 这一转折点上,有的人忽然觉得世界上知识套多,而自己懵然无知;也有的人忽然觉得心开目朗, 而自信无所不知。类似现象可另行讨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近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对于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而且儿童十五六 岁以后认知是否还在发展、怎样发展,皮亚杰并未作出回答。因此,从心理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发 展的角度来看,皮亚杰的理论还是不够全面。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 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 用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把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伊底”(又称“本我”)。“伊底”是人 格的基本结构,在人的医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伊底”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 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如果受抑制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但不是“伊底”的减弱或消失, 相反,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了。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 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伊底”的一部分获得了 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底”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若能满足则产生快感;反之就产生不了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受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 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在人格结构中正是“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征,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 自的理想行事。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伊底”、“超我”和现实三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伊底”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 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的制约。他把人的一生分为连 续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完成其特定的发展 任务,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这个阶段就能取得平衡而顺利通过,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不能完 成这一任务,或完成得不好,不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就会遇到困难不能顺利通过,这样心理发展就 会出现危机,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甚至出现病态。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经历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2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 顾,关心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 人格。反之则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2-4岁)。这时期儿童学会了走路、跳跃、推拉等动作,而且什么都想自己 动手,不愿他人干涉。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则儿童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主性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者急躁,事事为其代劳,则儿童易形成缺乏 自信的人格。在成人关怀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这时期的发展任务,处理不好使依赖 性长期保持,儿童会变得羞怯和怀疑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或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可以超出家庭控制的范围,在活动 中能否发展主动创造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主动创造性作出什么反应。 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主动创造 性可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感到厌烦,或对儿童提出的建议不是讽刺就是禁止,儿 童则易发展成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或7—12岁)。这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艾里克森又把它称为潜伏期,在 心理发展上转为平静,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勤奋学习,参加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发展得好 就为今后的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形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在生活中 屡遭失败,或其努力受到成年人的过多指责,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 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 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的混乱之中,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 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个阶段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前 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好,这个阶段发展就容易:前几个阶段遗留下不信任、怀疑、内疚或自 卑等心理,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6、亲近与孤立(18-25岁)。这一时期已是青年晚期,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7、创造感对停滞感(25-65岁)。这是中年和壮年期。“创造感”指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有的 小家庭,并且关心整个社会与国家,发展得好就显示创造力,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就 会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甚至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回顾医生感到满意,有完满之感,或是感到医生中走 错了方向,失去了很多机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比,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 到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 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他未能 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立论多以经验观察所得,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依据
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三、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的制约。他把人的一生分为连 续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完成其特定的发展 任务,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这个阶段就能取得平衡而顺利通过,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不能完 成这一任务,或完成得不好,不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就会遇到困难不能顺利通过,这样心理发展就 会出现危机,而且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甚至出现病态。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经历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2 岁)。婴儿所面临的危机是信任或不信任。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 顾,关心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从而发展对他人信任的 人格。反之则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2—4 岁)。这时期儿童学会了走路、跳跃、推拉等动作,而且什么都想自己 动手,不愿他人干涉。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则儿童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养成自主性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者急躁,事事为其代劳,则儿童易形成缺乏 自信的人格。在成人关怀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这时期的发展任务,处理不好使依赖 性长期保持,儿童会变得羞怯和怀疑。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 或 7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可以超出家庭控制的范围,在活动 中能否发展主动创造性,克服内疚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对其主动创造性作出什么反应。 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作出回答,对他们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的主动创造 性可得到加强。如果父母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感到厌烦,或对儿童提出的建议不是讽刺就是禁止,儿 童则易发展成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4、勤奋对自卑(6 或 7—12 岁)。这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艾里克森又把它称为潜伏期,在 心理发展上转为平静,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勤奋学习,参加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发展得好 就为今后的勤奋工作打下基础,形成进取与奋发的人格。反之,对儿童教育不当,或儿童在生活中 屡遭失败,或其努力受到成年人的过多指责,不可避免地使儿童自视不如他人,形成自卑的人格。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这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 的观察和思考方法,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 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的混乱之中,如何形成统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 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个阶段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前 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好,这个阶段发展就容易;前几个阶段遗留下不信任、怀疑、内疚或自 卑等心理,就容易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 6、亲近与孤立(18—25 岁)。这一时期已是青年晚期,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建立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7、创造感对停滞感(25—65 岁)。这是中年和壮年期。“创造感”指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有的 小家庭,并且关心整个社会与国家,发展得好就显示创造力,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就 会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和舒适,甚至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5 岁以后)。回顾医生感到满意,有完满之感,或是感到医生中走 错了方向,失去了很多机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比,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第二,注意 到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三,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 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的培养,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他未能 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同时他的立论多以经验观察所得,缺乏客观的科学实验依据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的学说是当前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 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各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他设计了一些两难故事来测定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例如,一个叫海因斯的人,其妻患癌病危, 有特效药的医生索价太高,海因斯家境清贫无力支付,为其妻窃取了特效药。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 不是这个故事的回答“是”与“否”,而是支持回答的推理,即“该偷”或“不该偷”的理由是什 么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道德判断基础 发展阶段 对偷盗药品的反应 1、前世俗的道德价值根据对善恶知1、把服从和惩罚看成是权威性的,如果他被逮捕,被惩罚是因为他 道德性 识掌握程度为基础依奖逃避痛苦 做了偷窃的坏事。 罚为准则 2、以是否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作他为了妻子偷药当然是应该的 为评判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 2、世俗的道道德价值是符合社会的3、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决定于如果出自于对妻子的爱,应该偷 准则,满足别人的期望,是否为别人和社会所公认,正确的行药,否则会被别人耻笑 保持传统的秩序 为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典型印象。 4、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所进行丈夫不应该偷药,因为这是法律 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 所不允许的,如果人们都任意而 为就要产生混乱 3、后世俗的道德价值是基于社会准5、社会契约原则:义务以不侵犯别一般说必须遵从法律,但生命比 则、义务和正义。 人的意志和权利为原则。 钱财更重要,为了救命,在这种 场合偷窃是正当的。 6、良心的原则:在判断道德行为时,正义、爱、生活权利等等是人间 不仅依据社会所规定的准则,同时考的最高价值,并且对所有这些价 虑到伦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贯的值必须给予优先满足 道德准则。行为的决定应该基于良 心,相互尊敬和信赖。 柯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 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有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他的理论已成为 美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对西欧某些国家的影响也不小。经验表明,他的理论特别是道德两 难法,对于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他的理论也受许多人的批评,如有人认为 他的量表指标太不严密了,或者说仅仅用对假设的事实所做的道德判断去说明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不 全面的,而且忽视了道德感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段时期是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又可称为青春期。这一时期极富挑 战性,甚至是困难的、危险的。在生理上,出现了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孩子身体的各个 方面都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这种生理成熟的速度相当快,是前所未有的。另 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要求,如:独立性、改变与同伴和成人的关系、性的调节、学业的压 力等等。身体、性、心理和认知以及社会需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由于生理成熟的速度超过 了心理发展的速度,出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切都使少年期充满挑战、充满危机,也使少 年面临众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重点对这一时期的少年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分析 、生理发展与心理危机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的学说是当前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他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 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各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他设计了一些两难故事来测定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例如,一个叫海因斯的人,其妻患癌病危, 有特效药的医生索价太高,海因斯家境清贫无力支付,为其妻窃取了特效药。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 不是这个故事的回答“是”与“否”,而是支持回答的推理,即“该偷”或“不该偷”的理由是什 么。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水平 道德判断基础 发展阶段 对偷盗药品的反应 1、前世俗的 道德性 道德价值根据对善恶知 识掌握程度为基础依奖 罚为准则。 1、把服从和惩罚看成是权威性的, 逃避痛苦。 如果他被逮捕,被惩罚是因为他 做了偷窃的坏事。 2、以是否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作 为评判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 他为了妻子偷药当然是应该的。 2、世俗的道 德性 道德价值是符合社会的 准则,满足别人的期望, 保持传统的秩序。 3、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决定于 是否为别人和社会所公认,正确的行 为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典型印象。 如果出自于对妻子的爱,应该偷 药,否则会被别人耻笑。 4、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所进行 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 丈夫不应该偷药,因为这是法律 所不允许的,如果人们都任意而 为就要产生混乱。 3、后世俗的 道德性 道德价值是基于社会准 则、义务和正义。 5、社会契约原则:义务以不侵犯别 人的意志和权利为原则。 一般说必须遵从法律,但生命比 钱财更重要,为了救命,在这种 场合偷窃是正当的。 6、良心的原则:在判断道德行为时, 不仅依据社会所规定的准则,同时考 虑到伦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贯的 道德准则。行为的决定应该基于良 心,相互尊敬和信赖。 正义、爱、生活权利等等是人间 的最高价值,并且对所有这些价 值必须给予优先满足。 柯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 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有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他的理论已成为 美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对西欧某些国家的影响也不小。经验表明,他的理论特别是道德两 难法,对于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他的理论也受许多人的批评,如有人认为 他的量表指标太不严密了,或者说仅仅用对假设的事实所做的道德判断去说明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不 全面的,而且忽视了道德感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段时期是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又可称为青春期。这一时期极富挑 战性,甚至是困难的、危险的。在生理上,出现了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孩子身体的各个 方面都迅速发育并达到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这种生理成熟的速度相当快,是前所未有的。另一 方面,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要求,如:独立性、改变与同伴和成人的关系、性的调节、学业的压 力等等。身体、性、心理和认知以及社会需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由于生理成熟的速度超过 了心理发展的速度,出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一切都使少年期充满挑战、充满危机,也使少 年面临众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重点对这一时期的少年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分析。 一、生理发展与心理危机
(一)生理发育成熟 少年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进入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童年期身 体发展相对说来是平稳的,身高每年平均增长3-5cm,体重增长2.5kg,骨骼、心脏、大脑的发育 也较为平稳。进入少年期,生理机体出现了急剧变化,每年身高至少要增长6-—8cm,体重增长5kg 左右。骨骼增长比肌肉增长快,四肢增长比躯干增长快,体形像“豆芽”。男性和女性的发育存在 差异。男性生长高峰年龄是在14岁左右,女性比男性提早2年,约在1岁。少年期,少年的身 高和体重已接近成人 同时,少年身体的各项机能迅速发展并逐渐达到成熟。此时,少年的脑重和脑容积已基本达到 成人水平,现在的发育主要是神经纤维的增长和脑功能的复杂化。脑电研究显示,儿童脑的发育有 严格的程序,它是逐渐地、连续地发育,不是直线的和等速的。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第一次是在 幼儿期,第二次就是在少年期,十三四岁左右。在十三四岁脑基本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 平衡,睡眠时间由7岁时的11小时,减少到9小时左右。条件反射形成加快,内抑制加强 另外,肺是发育明显加速,肺小叶结构完善,肺泡容量増加,从而呼吸功能得到加强,肺活量 增强。心脏机能也有提高,在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上,男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少年期出现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但心脏的发育跟不上血管和各器官系统的增长,容易发 生心脏机能障碍,引起头昏、头痛、心跳加速、血管偏髙、容易疲劳等现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 节也落后于身体的增长。因此,少年的动作显得笨拙、不自在。 (二)性成熟 在人体各系统中,生殖系统是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的发 育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展的一大标志,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激素增多 在青春期的突飞猛长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是由脑垂体控制的,青春发育 期前,人体就有性激素,但含量很少。进入青春期后,“成熟”信号传到脑垂体,脑垂体受到刺激 它就释放先前被抑制的性激素,导致性激素水平提高。男女体内同时含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只 是男性雄性激素含量高,女性雌性激素含量高。同时,性腺激素水平也提高了,它促进性腺的发育, 女性的性腺是卵巢,男性的性腺的睾丸。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岀现月经,男性岀现遗精 2、第二性征的出现 少年的外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重要特征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少年从童年期的中性状态发展到两性分化状态,这时,你就很容易能从外形 上分辨出男性和女性。 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喉结明显突出,嗓音降低,出现胡子、腋毛和阴毛,肌肉发达, 体格高大,显现男子体格 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乳房隆起,骨盆增大,声音变细,出现阴毛和野猫,体态丰满,显 现女子体形 3、性机能的发育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性器官发育加速。女性性器官包括:卵巢、子宫、阴道:男性性器官包括: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阴茎。正如身高体重的生长突增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性的成熟 也有早有晚。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这标志着男女性机能发育成熟了。 少年期生理发展是以青春期发育为特征的。影响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 营养、生活条件、气候环境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营养的提高,个体发育 的时间有提前的趋势。 少年期心理冲突 进入少年期,大人会觉得孩子变了,变的不顺从、不听话,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太自然、不
(一) 生理发育成熟 少年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进入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童年期身 体发展相对说来是平稳的,身高每年平均增长 3—5cm,体重增长 2.5kg,骨骼、心脏、大脑的发育 也较为平稳。进入少年期,生理机体出现了急剧变化,每年身高至少要增长 6—8cm,体重增长 5kg 左右。骨骼增长比肌肉增长快,四肢增长比躯干增长快,体形像“豆芽”。男性和女性的发育存在 差异。 男性生长高峰年龄是在 14 岁左右,女性比男性提早 2 年,约在 12 岁。少年期,少年的身 高和体重已接近成人。 同时,少年身体的各项机能迅速发展并逐渐达到成熟。此时,少年的脑重和脑容积已基本达到 成人水平,现在的发育主要是神经纤维的增长和脑功能的复杂化。脑电研究显示,儿童脑的发育有 严格的程序,它是逐渐地、连续地发育,不是直线的和等速的。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第一次是在 幼儿期,第二次就是在少年期,十三四岁左右。在十三四岁脑基本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 平衡,睡眠时间由 7 岁时的 11 小时,减少到 9 小时左右。条件反射形成加快,内抑制加强。 另外,肺是发育明显加速,肺小叶结构完善,肺泡容量增加,从而呼吸功能得到加强,肺活量 增强。心脏机能也有提高,在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上,男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少年期出现了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但心脏的发育跟不上血管和各器官系统的增长,容易发 生心脏机能障碍,引起头昏、头痛、心跳加速、血管偏高、容易疲劳等现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 节也落后于身体的增长。因此,少年的动作显得笨拙、不自在。 (二) 性成熟 在人体各系统中,生殖系统是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的发 育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展的一大标志,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性激素增多 在青春期的突飞猛长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是由脑垂体控制的,青春发育 期前,人体就有性激素,但含量很少。进入青春期后,“成熟”信号传到脑垂体,脑垂体受到刺激, 它就释放先前被抑制的性激素,导致性激素水平提高。男女体内同时含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只 是男性雄性激素含量高,女性雌性激素含量高。同时,性腺激素水平也提高了,它促进性腺的发育, 女性的性腺是卵巢,男性的性腺的睾丸。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 2、第二性征的出现 少年的外形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重要特征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少年从童年期的中性状态发展到两性分化状态,这时,你就很容易能从外形 上分辨出男性和女性。 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喉结明显突出,嗓音降低,出现胡子、腋毛和阴毛,肌肉发达, 体格高大,显现男子体格; 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是:乳房隆起,骨盆增大,声音变细,出现阴毛和野猫,体态丰满,显 现女子体形。 3、性机能的发育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性器官发育加速。女性性器官包括:卵巢、子宫、阴道;男性性器官包括: 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阴茎。正如身高体重的生长突增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性的成熟 也有早有晚。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这标志着男女性机能发育成熟了。 少年期生理发展是以青春期发育为特征的。影响青春期个体生长发育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 营养、生活条件、气候环境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营养的提高,个体发育 的时间有提前的趋势。 二、少年期心理冲突 进入少年期,大人会觉得孩子变了,变的不顺从、不听话,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太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