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拓展阅读书目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西奥多·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威廉·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31
社会学概论 31 拓展阅读书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西奥多·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3.威廉·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九章家庭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首先主要介绍家庭的涵义、结构形式、功能:接着介绍浪漫爱情的社会意义,对浪漫爱情的社会控制,重点介绍各种择偶理论,再次介绍婚姻关系的确立与解除,亲属制度和家庭生命周期及其当今家庭变迁的趋势。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家庭的涵义与结构形式一、家庭的涵义(一)家庭(family)之词源考察(二)家庭(family)的定义定义: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二、家庭的结构形式(一)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二)主千家庭(三)联合家庭(四)其它家庭结构三、家庭的功能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造了两种相连的社会关系一一夫妇和亲子。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从帕森斯功能论的观点看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最主要功能:1.基本社会化2.人格稳定化3.管理性行为(二)从马克思主义冲突论观点看家庭四、择偶理论:婚姻的确立是否存在规律?(一)弗洛伊德的“父母偶像”理论。(二)温奇的“互补需要”理论。(三)过程筛选理论(四)历史前例理论。(五)“同类匹配”理论。(六)“择偶梯度”理论。五、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李银河关于中国人择偶标准的研究32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2 第九章 家 庭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首先主要介绍家庭的涵义、结构形式、功能;接着介绍浪漫爱 情的社会意义,对浪漫爱情的社会控制,重点介绍各种择偶理论,再次介绍婚姻关系的确立与解除, 亲属制度和家庭生命周期及其当今家庭变迁的趋势。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家庭的涵义与结构形式 一、家庭的涵义 (一)家庭(family)之词源考察 (二)家庭(family)的定义 定义: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家庭的结构形式 (一)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二)主干家庭 (三)联合家庭 (四)其它家庭结构 三、家庭的功能 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是共同向 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造了两种相连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 ——费孝通《生育制度》 (一)从帕森斯功能论的观点看家庭 在现代社会中的最主要功能: 1.基本社会化 2.人格稳定化 3.管理性行为 (二)从马克思主义冲突论观点看家庭 四、择偶理论:婚姻的确立是否存在规律? (一)弗洛伊德的“父母偶像”理论。 (二)温奇的“互补需要”理论。 (三)过程筛选理论 (四)历史前例理论。 (五)“同类匹配”理论。 (六)“择偶梯度”理论。 五、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 李银河关于中国人择偶标准的研究
社会学概论第二节婚姻与亲属制度一、婚姻关系的建立(一)社会认定:结婚仪式一一婚礼(二)法律认可:《婚姻法》第八条规定二、婚姻关系的解除(一)离婚(二)离婚率1,离婚结婚比,即当年离婚总对数除以当年结婚总对数。它的优点是便于调查和比较,缺点是基数不够稳定。2.人口离婚率,即千人口中当年离婚对数的比例。3.追踪离婚率,即以某年全体结婚者为基数,考察在若干年后已离婚者所占的比例。4.最终离婚率,即现有的已婚和曾婚人口中,有多少人曾离过婚。三、婚姻制度(一)类型1.内婚制: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缔结婚姻关系。2.外婚制: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成员缔结婚姻关系。小群体社会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经济服务的交换。3,同类婚制:人们往往倾向于与自已的年龄、宗教、民族、经济地位等大体相当的人结婚,四、亲属制度:一种解释模式(一)许娘光提出亲属体系主要的形式1.以父子关系为主轴2.以夫妻关系为主轴3.以母子关系为主轴这不同轴的不同属性影响了家庭的特点,构成了个人社会化的不同环境,从而影响了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二)中国传统亲属制度及变化1.亲子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处于家庭关系的核心地位。孝、祖先崇拜、歧视女性。2.建立在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亲属体系。(三)虚拟的亲属关系1.拟亲子关系2.拟平辈关系3.虚拟的婚姻关系五、家庭生命周期(一)阶段1.单身汉2.新婚夫妇:33
社会学概论 33 第二节 婚姻与亲属制度 一、婚姻关系的建立 (一)社会认定:结婚仪式——婚礼 (二)法律认可:《婚姻法》 第八条规定 二、婚姻关系的解除 (一)离婚 (二)离婚率 1.离婚结婚比,即当年离婚总对数除以当年结婚总对数。它的优点是便于调查和比较,缺点 是基数不够稳定。 2.人口离婚率,即千人口中当年离婚对数的比例。 3.追踪离婚率,即以某年全体结婚者为基数,考察在若干年后已离婚者所占的比例。 4.最终离婚率,即现有的已婚和曾婚人口中,有多少人曾离过婚。 三、婚姻制度 (一)类型 1.内婚制: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缔结婚姻关系。 2.外婚制: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成员缔结婚姻关系。小群体社会通过婚姻关系来加强经济服 务的交换。 3.同类婚制:人们往往倾向于与自己的年龄、宗教、民族、经济地位等大体相当的人结婚。 四、亲属制度:一种解释模式 (一)许烺光提出亲属体系主要的形式 1.以父子关系为主轴 2.以夫妻关系为主轴 3.以母子关系为主轴 这不同轴的不同属性影响了家庭的特点,构成了个人社会化的不同环境,从而影响了人的价值 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 (二)中国传统亲属制度及变化 1.亲子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处于家庭关系的核心地位。孝、祖先崇拜、歧视女性。 2.建立在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亲属体系。 (三)虚拟的亲属关系 1.拟亲子关系 2.拟平辈关系 3.虚拟的婚姻关系 五、家庭生命周期 (一)阶段 1.单身汉 2.新婚夫妇: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满巢一期:4.满巢二期:5.满巢三期:6.空巢一期:7.空巢二期:8.独居者一期:9.独居者二期:(二)格里克关于家庭生命周期观点家庭是从形成到解体呈现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它概括了婚姻、生育、死亡的人口过程和人口事件。包括六个阶段1.形成2.扩展3.稳定4.收缩5.空巢6.解体六、家庭的变迁与问题(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与小型化(二)家庭功能的外移(三)离婚率上升与单亲家庭(四)同性恋复习与思考题1.李银河提案允许同性恋组成同伴家庭,你的观点呢?2.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网恋现象?3.当今家庭结构和功能有哪些变化,会带来哪些社会影响?拓展阅读书目1.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2.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5.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一一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4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4 3.满巢一期: 4.满巢二期: 5.满巢三期: 6.空巢一期: 7.空巢二期: 8.独居者一期: 9.独居者二期: (二)格里克关于家庭生命周期观点 家庭是从形成到解体呈现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它概括了婚姻、生育、死亡的人口过程和人口 事件。包括六个阶段 1.形成 2.扩展 3.稳定 4.收缩 5.空巢 6.解体 六、家庭的变迁与问题 (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与小型化 (二)家庭功能的外移 (三)离婚率上升与单亲家庭 (四)同性恋 复习与思考题 1.李银河提案允许同性恋组成同伴家庭,你的观点呢? 2.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网恋现象? 3.当今家庭结构和功能有哪些变化,会带来哪些社会影响? 拓展阅读书目 1.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 年版。 2.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3.雷洁琼:《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4.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5.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社会组织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组织的定义、特征、类型,并介绍组织管理的制度,包括家长制、科层制,重点是科层制,最后本章探讨各种组织管理理论,以展示组织理论的发展与演进。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概念一、定义与类型(一)含义: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建构起来的社会群体(二)特征:1.产生:人为设立,不是自然而然形成2.目标:特定、专门性而不是一般、综合性3.社会关系:工具性而不是情感性4.互动形式:规范性而不是随意性5.结构:合理性(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成员2.特定的活动目标3.正式的行为规范4.一定的管理结构5.一定的物质技术设施(四)社会组织类型1,按组织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2.按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可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3.按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帕森斯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4.按组织目标和获利者的类型,美国社会学家PM.布劳等人将社会组织分为互利组织,如工会;私有者的赢利组织。5.按组织对成员的控制类型,社会学家A.艾兹奥尼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组织:规范组织。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组织管理的含义运用组织权威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组织管理结构35
社会学概论 35 第十章 社会组织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组织的定义、特征、类型,并介绍组织管理的制 度,包括家长制、科层制,重点是科层制,最后本章探讨各种组织管理理论,以展示组织理论的发 展与演进。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 一、定义与类型 (一)含义: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建构起来的社会 群体 (二)特征: 1.产生:人为设立,不是自然而然形成 2.目标:特定、专门性而不是一般、综合性 3.社会关系:工具性而不是情感性 4.互动形式:规范性而不是随意性 5.结构:合理性 (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一定数量的成员 2.特定的活动目标 3.正式的行为规范 4.一定的管理结构 5.一定的物质技术设施 (四)社会组织类型 1.按组织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 2.按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可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3.按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帕森斯分为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 织。 4.按组织目标和获利者的类型,美国社会学家 P.M.布劳等人将社会组织分为互利组织,如工 会;私有者的赢利组织。 5.按组织对成员的控制类型,社会学家 A.艾兹奥尼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组织;规 范组织。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运用组织权威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活动效率。 组织管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