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Teaching Theor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9200290、课程总学时54:(理论总学时25实践总学时29)、周学时:3(理论学时0.8/实践学时1、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1、课程性质教学论课是专业必修课,这门课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观察、思考和操作练习,从而使学生具有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素养,促进师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2)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和教学研究者,将来在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1.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1.践行师德课程目标2价值观、荣序观: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1扎实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体系、思想和方法:4.1具备良好的教师教育基本技能,扎实掌握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相关课程标准2.学会教学课程目标1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4.2能结合具体科目,积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切的方法进行教学和评价。5.1切实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3.学会育人课程目标25.3关注学生身心健康: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4.学会发展课程目标28.2能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具有团队合作精神。1
1 《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Teaching Theor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9200290、课程总学时 54:(理论总学时 25/实践总学时 29)、周学时:3(理 论学时 0.8/实践学时 1)、学分:3 学分;开课学期:第 3 学期。 1、课程性质 教学论课是专业必修课,这门课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基础上,通 过对教学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观察、思考和操作练习,从而使学生具有 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素养,促进师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和教学研究者, 将来在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目标 1.践行师德 1.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 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课程目标 2 价值观、荣辱观; 1.3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学会教学 3.1 扎实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体系、思想和方法; 课程目标 1 4.1 具备良好的教师教育基本技能,扎实掌握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相关课程标准 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2 能结合具体科目,积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切的方法进行 教学和评价。 3.学会育人 5.1 切实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课程目标 2 5.3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4.学会发展 7.1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 课程目标 2 8.2 能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具有团队合作精 神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教育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容内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642绪论-21三1教学现象三422教学性质四422教学原则五422教师与学生六422教学目标七422教学内容八422教学设计九2810教学方法+422教学评价+一422教学组织与管理422十二教学研究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方面1、对教师素养,对学生,对教学工作地位和性质深刻的认识;2、具有教学目标、课程组织方面的知识;3、课的类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能力(2)1、勤于观察思考教学问题的能力;2、逻辑地论证自己主张和表达看法的能力;3、学会听课和评课的能力;4、进行教学设计与上课的能力;5、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能力;6、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能力:7、合作学习的能力;8、教学反思和研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虚心的态度;2、养成专心的态度;3、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的态度:2
2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教育学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 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一 绪论 6 4 2 二 教学现象 2 1 1 三 教学性质 4 2 2 四 教学原则 4 2 2 五 教师与学生 4 2 2 六 教学目标 4 2 2 七 教学内容 4 2 2 八 教学设计 4 2 2 九 教学方法 10 2 8 十 教学评价 4 2 2 十一 教学组织与管理 4 2 2 十二 教学研究 4 2 2 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知识方面 1、 对教师素养,对学生,对教学工作地位和性质深刻的认识; 2、 具有教学目标、课程组织方面的知识; 3、课的类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 1、 勤于观察思考教学问题的能力; 2、 逻辑地论证自己主张和表达看法的能力; 3、 学会听课和评课的能力; 4、 进行教学设计与上课的能力; 5、 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能力; 6、 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7、 合作学习的能力; 8、教学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形成虚心的态度; 2、 养成专心的态度; 3、 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的态度;
4、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工作的情感。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教学论以哲学为基础,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为直接的依据;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是并列的两门课程,在本课程中,课程是作为教学内容而理解的。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迟艳杰主编:《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主要参考书:《学记》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加教育观摩,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感、态度和精神。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本门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具体所占比例如下:10.成绩评定方法评定方式1:平时形成性评定:50%:评定方式2:期未总结性评定:闭卷考试,50%。平时成绩的构成与比例项目比例20%读书笔记30%课堂讨论和展示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30%研究性作业10%10%小组活动组织和研究性作业m
3 4、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工作的情感。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教学论以哲学为基础,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为直接的依据;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是并列的两门课程,在本课程中,课程是作为教学内容而理解的。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迟艳杰主编:《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 《学记》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版。 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加教 育观摩,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情感、态度和精神。 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本门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具体所占比例如下: 10.成绩评定方法 评定方式 1:平时形成性评定: 50%; 评定方式 2:期末总结性评定:闭卷考试, 50%。 平时成绩的构成与比例 项目 比例 读书笔记 20% 课堂讨论和展示 30% 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 30% 研究性作业 10% 小组活动组织和研究性作业 10%
评定方式评定方式1评定方式2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课程目标占分比例%占分比例%分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160%40%60%X分目标评定方式1平均成绩/+40%×评定方式2目标总分80%20%课程目标2分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380%×分目标评定方式1平均成绩/+20%×评定方式2目标总分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n笔试成绩50%:读书笔记20%,课堂讨论和展示30%,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30%研究性作业10%,小组各项活动组织和表现10%,比例读书和课课堂表现教学设研究性计与微作业期末笔课程目标堂笔记占(小组讨分比例%论发言和格教学占分比试相关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展示)占分比例%试题占法例%分比例%分目标达成度=0.1×(篇章笔记平均成绩)+0.2×(课堂表现的平均成绩)+0.3×(教学设计与微格1020301030课程目标1教学的平时成绩)+0.1X(研究性作业平均成绩)+0.3×(笔试分目标试题总分)分目标达成度=0.2×(篇章笔记平均成绩)+0.3×(课堂表现的平均成绩)+0.4X(教学设计与微格课程目标22030401010教学的平时成绩)+0.1X(研究性作业平均成绩)+0.1X(笔试分目标试题总分)课程目标34
4 评定方式 课程目标 评定方式 1 占分比例% 评定方式 2 占分比例%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 1 60% 40% 分目标达成度= 60%×分目标评定方式 1 平均成绩 /+40%×评定方式 2 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 2 80% 20% 分目标达成度= 80%×分目标评定方式 1 平均成绩 /+20%×评定方式 2 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n 笔试成绩 50%:读书笔记 20%,课堂讨论和展示 30%,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 30%, 研究性作业 10%,小组各项活动组织和表现 10%, 比例 课程目标 读书和课 堂笔记占 分比例% 课堂表现 (小组讨 论发言和 展示) 教学设 计与微 格教学 占分比 例% 研究性 作业 占分比 例% 期末笔 试相关 试题占 分比 例%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 法 课程目标 1 10 20 30 10 30 分目标达成度=0.1×(篇 章笔记平均成绩)+0.2× (课堂表现的平均成绩) +0.3×(教学设计与微格 教学的平时成绩) +0.1 ×(研究性作业平均成 绩) +0.3×(笔试分目标 试题总分) 课程目标 2 20 30 40 10 10 分目标达成度=0.2×(篇 章笔记平均成绩)+0.3× (课堂表现的平均成绩) +0.4×(教学设计与微格 教学的平时成绩) +0.1 ×(研究性作业平均成 绩) +0.1×(笔试分目标 试题总分) 课程目标 3
1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70-7990-10080-8960-69059良中优及格不及格认真阅读和积极思考(笔记内容丰富、认真阅读和积有逻辑性、有极思考(笔记内完成阅读量,自己的问容丰富、有逻辑能做基本的没有读书笔记;性);读书和可以题);积极讨笔记不完整:参参加讨论学习;论、清晰表参与小组讨论、笔记;积极参加小组讨论,但教学设计不规达,展示上声积极发言:加小组讨论、发言不积极;范、不完整:不1.学会教学;音洪亮、姿态认真练习备课、偶有发言、展学会育人教学设计基本参加微格教学端庄、善于提写教案:微格教示;完整:微格教学活动,或不具有出问题(课堂学中能帮助同积极练习备中不参与评课;基本的教学技表现);教学学,具有现代教课、具有基本能和能力;设计全面、合学观念,具有很的教学技能和能力。理:微格教学好的教学技能受到同学好和能力。评、反映现代教学观念:研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认认真、规范,研究性作业真、规范、有逻有一定的创认真、规范,研究性作业在辑性,具有较强不完成研究性新:具有很强基本上掌握外在要求下能作业或作业不2.学会发展的自学能力和的自学能力、教学研究方学习,但少自觉认真;教学研究能力,性和主动性教育研究能法,能够进行掌握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力和教学反方法;思能力
5 11.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 学会教学; 学会育人 认真阅读和 积极思考(笔 记内容丰富、 有逻辑性、有 自己的问 题);积极讨 论、清晰表 达,展示上声 音洪亮、姿态 端庄、善于提 出问题(课堂 表现);教学 设计全面、合 理;微格教学 受到同学好 评、反映现代 教学观念; 认真阅读和积 极思考(笔记内 容丰富、有逻辑 性); 参与小组讨论、 积极发言; 认真练习备课、 写教案;微格教 学中能帮助同 学,具有现代教 学观念,具有很 好的教学技能 和能力。 完成阅读量, 能做基本的 读书和可以 笔记;积极参 加小组讨论、 偶有发言、展 示; 积极练习备 课、具有基本 的教学技能 和能力。 笔记不完整;参 加小组讨论,但 发言不积极; 教学设计基本 完整;微格教学 中不参与评课; 没有读书笔记; 参加讨论学习; 教学设计不规 范、不完整;不 参加微格教学 活动,或不具有 基本的教学技 能和能力; 2. 学会发展 研究性作业 认真、规范, 有一定的创 新;具有很强 的自学能力、 教育研究能 力和教学反 思能力 研究性作业认 真、规范、有逻 辑性,具有较强 的自学能力和 教学研究能力, 掌握教学研究 方法; 研究性作业 认真、规范, 基本上掌握 教学研究方 法,能够进行 教学反思; 研究性作业在 外在要求下能 学习,但少自觉 性和主动性 不完成研究性 作业或作业不 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