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七章社会互动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形式、基本理论,其中重要的是社会互动的形式,难点是社会互动的理论。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一、社会互动的基本涵义(一)从社会行为到社会行动1.社会行为(socialbehavior)2.社会行动(socialaction)3.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又译为社会相互作用,或者社会交往。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对方做出反应性的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2)1908年齐美尔首次提出;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进行研究。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一)对称性社会互动: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对称性社会互动。1.合作(1)含义: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目标,联合起来一致行动。(2)类型:自发合作传统合作指导式合作契约合作2.竞争(1)含义:互动各方为了某一个稀缺的资源而进行争夺,达到目标更为重要,但不一定要打败或者消灭对手。(2)理想的社会竞争条件:①明确的目标②公正公平的规则③参与者是理性的④严密严格的程序3.冲突(1)含义:基于稀缺物品或者某种价值的争斗,往往是直接以对手为目标。(2)功能:非基本价值的冲突,可能促进冲突方的内部团结;冲突可以使双方直面问题,有可能促进社会整合合社会变迁。冲突安全阀(科塞)4.顺应26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6 第七章 社会互动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形式、基本理论,其中重要的是社 会互动的形式,难点是社会互动的理论。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一、社会互动的基本涵义 (一)从社会行为到社会行动 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2.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 3.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又译为社会相互作用,或者社会交往。人们对他人采取社 会行动,对方做出反应性的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 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1908 年齐美尔首次提出;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进行研究。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一)对称性社会互动: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我 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对称性社会互动 。 1.合作 (1)含义: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目标,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2)类型: 自发合作 传统合作 指导式合作 契约合作 2.竞争 (1)含义:互动各方为了某一个稀缺的资源而进行争夺,达到目标更为重要,但不一定要打 败或者消灭对手。 (2)理想的社会竞争条件: ①明确的目标 ②公正公平的规则 ③参与者是理性的 ④严密严格的程序 3.冲突 (1)含义:基于稀缺物品或者某种价值的争斗,往往是直接以对手为目标。 (2)功能:非基本价值的冲突,可能促进冲突方的内部团结;冲突可以使双方直面问题,有 可能促进社会整合合社会变迁。冲突安全阀(科塞) 4.顺应
社会学概论(1)含义:互动双方都主动调整自已的行为选择,以相互适应。(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1.暗示(1)含义: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2)影响暗示的因素①受暗示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②暗示的来源问题。③暗示的程度或质量。④反暗示的强度。2.模仿(1)含义: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的内容是极广泛的,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2)模仿的基本规律:①下降律②几何级数律③先内后外律3.感染(1)感染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从感染的主体角度出发,可将感染定义为: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从被感染者的角度则可定义为: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2)类型:(3)条件: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一)托马斯一一早期符号互动理论的初创者1.情景定义情景定义(definitionofthesituation):人们对某一行动或事件作出反应之前,都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对其所面临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的情景以意义。如果认为情景是真实的就会产生真实的影响。2.举例:《论他妈的》(鲁迅)一记耳光(二)乔治·米德一一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1.符号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姿势、表情和举止,它是社会互动的中介2.人具有理解、创造、运用符号的能力3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符号的象征意义,做出反应,并在一定情景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三)布鲁默一一符号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人们之间的互动概括了三条基本原理:1.人们依据人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27
社会学概论 27 (1)含义:互动双方都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以相互适应。 (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1.暗示 (1)含义: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 依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2)影响暗示的因素 ①受暗示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②暗示的来源问题。 ③暗示的程度或质量。 ④反暗示的强度。 2.模仿 (1)含义: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的内容是极广泛 的,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 (2)模仿的基本规律: ①下降律 ②几何级数律 ③先内后外律 3.感染 (1)感染是人们相互影晌的一种互动方式,从感染的主体角度出发,可将感染定义为:通过 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从被感染者的角度则可定义为: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 识的、不自主的屈从。 (2)类型: (3)条件: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一)托马斯——早期符号互动理论的初创者 1.情景定义 情景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人们对某一行动或事件作出反应之前,都有一个审视和 考虑阶段,对其所面临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的情景以意义。如果认为情景是真实的就会 产生真实的影响。 2.举例:《论他妈的》(鲁迅) 一记耳光 (二)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 1.符号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姿势、表情和举止,它是社会互动的中介 2.人具有理解、创造、运用符号的能力 3.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理解符号的象征意义,做出反应,并在一定情景下调整自己的行 为。 (三)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把人们之间的互动概括了三条基本原理: 1.人们依据人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 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一一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交流”。二、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一)共享定义:在日常活动之中,互动者对语言等符号,以及日常社会情境,使用同样的定义一一“共享的定义”。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得以进行的关键。(二)行动与规则的关系: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共识和规则,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建构和形成的,涉及许多人们彼此拥有的对于事物所隐含的理解和与预期。1.行动的权宜性2.行动的场景性3.行动的反身性与可说明性复习与思考题1.分析互联网上社会互动的特点。2.通过课外阅读,对冲突这一社会互动形式进行功能分析。拓展阅读书目1.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8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 3.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 的阐释过程——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交流”。 二、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 (一)共享定义: 在日常活动之中,互动者对语言等符号,以及日常社会情境,使用同样的定义——“共享的定 义”。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得以进行的关键。 (二)行动与规则的关系: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共识和规则,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建构和形成的,涉及许多人们彼此拥 有的对于事物所隐含的理解和与预期。 1.行动的权宜性 2.行动的场景性 3.行动的反身性与可说明性 复习与思考题 1.分析互联网上社会互动的特点。 2.通过课外阅读,对冲突这一社会互动形式进行功能分析。 拓展阅读书目 1.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社会群体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重点是介绍初级社会群体及其特征,同时将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进行比较。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一、社会群体(socialgroup)的定义(一)含义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经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团结感以及共同期待。(二)特征(1)成员之间直接、持久的社会互动。(2)稳定持久的关系纽带。(3)一定的群体规范,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4)群体意识,主要指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三)群体规模1.下限:2人互动是不是群体?家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人可以作为最小的边界2.上限:多数人认为,小群体的人数以7人为上限最佳:有的人认为30-40个人也可以接受,成员之间至少要相互认识、相互交谈;3.小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种排斥更多新人加入的倾向。(四)概念辨析1.偶遇群体(socialaggregate)如公汽上的乘客2.统计群体(socialcategories)如青年群体、妇女群体、儿童群体都不是典型的社会学意义上社会群体。它不是社会学意义的社会群体,但是可以转化成为社会群体。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类型(一)初级(首属)群体和次级(次属)群体根据群体内部的互动关系1.初级群体:自然而然形成的,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为基础的,具有亲密情感的社会群体。它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2.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定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规模较大。一一社会组织(二)内群体(ingroups)与外群体(outgroups)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感1.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亲密感、团结意识和认同感。2.外群体则是由非我群体的成员组成。29
社会学概论 29 第八章 社会群体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重点是介 绍初级社会群体及其特征,同时将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进行比较。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一、社会群体(social group)的定义 (一)含义 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经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 员具有共同身份、团结感以及共同期待。 (二)特征 (1)成员之间直接、持久的社会互动。 (2)稳定持久的关系纽带。 (3)一定的群体规范,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4)群体意识,主要指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三)群体规模 1.下限:2 人互动是不是群体?家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人可以作为最小的边界; 2.上限:多数人认为,小群体的人数以 7 人为上限最佳;有的人认为 30-40 个人也可以接受, 成员之间至少要相互认识、相互交谈; 3.小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种排斥更多新人加入的倾向。 (四)概念辨析 1.偶遇群体(social aggregate)如公汽上的乘客 2.统计群体(social categories)如青年群体、妇女群体、儿童群体都不是典型的社会学意义 上社会群体。它不是社会学意义的社会群体,但是可以转化成为社会群体。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首属)群体和次级(次属)群体 根据群体内部的互动关系 1.初级群体:自然而然形成的,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为基础的,具有亲密情感的社会群体。 它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 2.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定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规模较大。——社会组织 (二)内群体(ingroups)与外群体(outgroups) 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感 1.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亲 密感、团结意识和认同感。 2.外群体则是由非我群体的成员组成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外群体与内群体的界限往往由肤色、服装、语言、成员资格等标明。“非我族类,其心必殊”。萨姆纳提出它有利于明确群体界限,增强凝聚力和约束力。(三)所属群体与参考群体根据成员与群体的所属关系1.人们实际生活其中的群体是所属群体,个体所实际参加或隶属的群体。又可译成“成员群体”,比如,家庭、游戏群体、团伙或学校。2.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种个人或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与参考群体的比较是嫉妒、不满、冲突的重要来源,也是奋发向上的源泉。(四)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群体根据群体关系形成的缘由或者说联结群体的主要纽带来进行分类。1.血缘(和姻缘)组成夫妻、家庭、家族等群体。2.地缘:组成村落、邻里、老乡等群体。3.业缘:同业公会、专业协会等群体。4.趣缘组成的群体,如合唱团、秧歌队、武术协会等。二、初级社会群体(一)含义:自然而然形成的,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为基础的,具有亲密情感的社会群体。它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二)条件1.规模小2.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互动关系持久稳定(三)初级群体特点1.互动是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2.人际关系亲密:3.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4.实行非正式的控制。三、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比较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生活群体小大规模社会互动非正式性正式性社会关系亲密、直接、个性全面投入间接、个性单一展现社会控制手段道德、风俗习惯法律、纪律、政策目标满足成员需求达到功能性目的专门性功能综合性复习与思考题1.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群体有哪些特征?2.比较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30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0 外群体与内群体的界限往往由肤色、服装、语言、成员资格等标明。“非我族类,其心必殊”。 萨姆纳提出它有利于明确群体界限,增强凝聚力和约束力。 (三)所属群体与参考群体 根据成员与群体的所属关系 1.人们实际生活其中的群体是所属群体,个体所实际参加或隶属的群体 。又可译成“成员群 体”,比如,家庭、游戏群体、团伙或学校。 2.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种个人或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 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 与参考群体的比较是嫉妒、不满、冲突的重要来源,也是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群体 根据群体关系形成的缘由或者说联结群体的主要纽带来进行分类。 1.血缘(和姻缘)组成夫妻、家庭、家族等群体。 2.地缘:组成村落、邻里、老乡等群体。 3.业缘:同业公会、专业协会等群体。 4.趣缘组成的群体,如合唱团、秧歌队、武术协会等。 二、初级社会群体 (一)含义:自然而然形成的,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为基础的,具有亲密情感的社会群体。 它是一个规模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 (二)条件 1.规模小 2.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互动关系持久稳定 (三)初级群体特点 1.互动是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 2.人际关系亲密; 3.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4.实行非正式的控制。 三、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比较 初级社会群体 次级生活群体 规模 小 大 社会互动 非正式性 正式性 社会关系 亲密、直接、个性全面投入 间接、个性单一展现 社会控制手段 道德、风俗习惯 法律、纪律、政策 目标 满足成员需求 达到功能性目的 功能 综合性 专门性 复习与思考题 1.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群体有哪些特征? 2. 比较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