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组织管理的家长制(一)产生(二)特征1.组织内部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3.人唯亲、因人设位;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5.终身制三、组织管理科层制(一)产生(二)科层制的特征1.职能分化、专职专人2.权威分层、职务分等3.任人惟贤、赏罚分明4.照章办事、公平无私5.公文往来、空口无凭6.行政人员不是组织所有者,只是专门的公职人员课堂讨论:科层制有哪些影响与作用一一对科层制进行功能分析?四、组织管理的理论(一)泰勒的古典管理理论管理模型是按照所谓合理化的公式设计,运用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确定工作定额及运用计件工资等办法,提高每个工人的劳动效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因其对工人的工作行动规定过严过死,把工人当作机器使用而受到众多的批评。(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他认为管理原则只是指导行动的灵活信条,管理人员在具体情境下应该灵活变通。把管理分为五个主要环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4项管理原则(三)行为理论与麦克雷戈他创立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区分了关于人的传统专制管理理论和以人的品性行为为基础的假设。1.X理论指的是一种专制型的管理,这种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都厌恶劳动,而且尽可能地逃避劳动。一般的奖酬远不能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保证整个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只有采取强制、监控,甚至胁迫等手段。2.Y理论它是一种人道型、帮助型的管理。这种理论假设人并不是天生懈急的。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管理者应该尽可能为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发挥他们潜力的环境。3.超Y理论36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6 二、组织管理的家长制 (一)产生 (二)特征 1.组织内部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 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3.人唯亲、因人设位; 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5.终身制 三、组织管理科层制 (一)产生 (二)科层制的特征 1.职能分化、专职专人 2.权威分层、职务分等 3.任人惟贤、赏罚分明 4.照章办事、公平无私 5.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6.行政人员不是组织所有者,只是专门的公职人员 课堂讨论:科层制有哪些影响与作用——对科层制进行功能分析? 四、组织管理的理论 (一)泰勒的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模型是按照所谓合理化的公式设计,运用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确定工作定额及运用计件工 资等办法,提高每个工人的劳动效率。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因其对工人的工作行动规定过严过死,把工人当作机器使用而受到众 多的批评。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他认为管理原则只是指导行动的灵活信条,管理人员在具体情境下应该灵活变通。 把管理分为五个主要环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4 项管理原则 (三)行为理论与麦克雷戈 他创立了著名的 X 理论和 Y 理论,区分了关于人的传统专制管理理论和以人的品性行为为基 础的假设。 1.X 理论 指的是一种专制型的管理,这种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都厌恶劳动,而且尽可能地逃避劳动。 一般的奖酬远不能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保证整个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只有 采取强制、监控,甚至胁迫等手段。 2.Y 理论 它是一种人道型、帮助型的管理。这种理论假设人并不是天生懈怠的。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管理者应该尽可 能为工作人员提供一种发挥他们潜力的环境。 3.超 Y 理论
社会学概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哥创立的。强调组织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凡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不同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安排或处理。4.权变理论以卡斯特、罗森茨维克、加尔布雷斯为代表人物。基本命题: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与总的环境的关系是依赖于具体环境,所以又称为权变理论。它的典型特征就是随机应变地调整组织的结构和组织行为。5.Z理论威廉·大内提出,自下而上的决策,员工参与决策;弱化专业分化,提倡工作安全和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和群体取向的生产,工作和个人生活相联,满足员工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复习与思考题1.对科层制进行功能分析。2.比较X理论与Y理论。拓展阅读书目1.彼德·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2.弗里蒙特·卡特斯:《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赖特·米尔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37
社会学概论 37 它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哥创立的。 强调组织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凡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因人、因事、因时、因不同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安排或处理。 4.权变理论 以卡斯特、罗森茨维克、加尔布雷斯为代表人物。 基本命题: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与总的环境的关系是依赖于具体环境,所以又称 为权变理论。它的典型特征就是随机应变地调整组织的结构和组织行为。 5.Z 理论 威廉·大内提出,自下而上的决策,员工参与决策;弱化专业分化,提倡工作安全和鼓励团队 合作精神和群体取向的生产,工作和个人生活相联,满足员工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复习与思考题 1.对科层制进行功能分析。 2.比较X理论与Y理论。 拓展阅读书目 1.彼德·布劳:《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学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2.弗里蒙特·卡特斯:《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赖特·米尔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4.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一章社会分层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分层的定义与测量方法:重点介绍社会分层的理论,包括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和沃纳的社会分层理论、序谱排列的理论,难点是如何从功能论和冲突论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分层现象。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社会分层含义及标准一、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凭什么得到?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化是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差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二、社会分层及其标准(一)阶级与阶层1.阶级与阶层及其划分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方面的差异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2.阶层及其划分标准阶它是职业、收入、权力、教育等方面具有同一性的人们所构成的较大的社会活动集团,层的划分是综合性,它反映了阶级的内部分化,阶层分化丰富了整体的社会结构。(二)特殊利益群体根据人们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如职业、收入、权力、身份、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的同一性可以把人分为特殊利益群体。1.水平划分2.垂直划分(三)身份群体、地位群体1.身份群体2.地位群体三、社会分层的测量方法(一)主观测量法(二)声望法(三)客观测量法举例:中美职业声望排名榜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38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8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分层的定义与测量方法;重点介绍社会分层的理 论,包括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和沃纳的社会分层理论、序谱排列的理论,难点是如何从功能论 和冲突论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分层现象。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社会分层含义及标准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凭什么得到?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化是社 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差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二、社会分层及其标准 (一)阶级与阶层 1.阶级与阶层及其划分 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方面的差异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 2.阶层及其划分标准 它是职业、收入、权力、教育等方面具有同一性的人们所构成的较大的社会活动集团, 阶 层的划分是综合性,它反映了阶级的内部分化,阶层分化丰富了整体的社会结构。 (二)特殊利益群体 根据人们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如职业、收入、权力、身份、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的同一性可 以把人分为特殊利益群体。 1.水平划分 2.垂直划分 (三)身份群体、地位群体 1.身份群体 2.地位群体 三、社会分层的测量方法 (一)主观测量法 (二)声望法 (三)客观测量法 举例:中美职业声望排名榜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
社会学概论1.阶级的产生2.划分阶级的标准3.阶级的内部关系4.阶级与阶层5.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6.阶级的消灭(二)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1.赖特·米尔斯(美)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修正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把马克思的宏观的阶级分析理论融入中层理论和经验研究,重新审视了当代的阶级结构的分类。2.观点:首先区分了阶级结构与阶级形成的概念,把阶级结构视为一种控制了资本、决策、他人工作和自已工作的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于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阶级位置上,中间阶级处于三者之间,虽然没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一)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1.经济标准—财富2.社会标准一声望3.政治标准—权力(二)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的三标准1.三条标准相互联系、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2.三个标准的一致性,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重叠。3,三个标准的不一致性,产生地位的不一致。三、沃纳:划分为6个阶层(一)划分标准(二)具体阶层:1.上上层2.下上层3.上中层4.下中层5.上下层6.下下层四、续谱排列五、对社会分层的社会学解释(一)戴维斯和莫尔的功能论观点1:任何社会都有一些地位比其他地位具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其完成规定的角色,需要特殊知识和技能。2.要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才能,需要投入更大量的教育和培训。具备这些才能的人都是数量有限的。3.使得才能向技能、知识转化需要一定时期的训练,接受训练需要代价。39
社会学概论 39 1.阶级的产生 2.划分阶级的标准 3.阶级的内部关系 4.阶级与阶层 5.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6.阶级的消灭 (二)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 1.赖特·米尔斯(美)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修正了马克思的阶级理 论,把马克思的宏观的阶级分析理论融入中层理论和经验研究,重新审视了当代的阶级结构的分类。 2.观点:首先区分了阶级结构与阶级形成的概念,把阶级结构视为一种控制了资本、决策、 他人工作和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于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阶级位置上,中间阶级处于二者之间,虽然 没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财富 2.社会标准——声望 3.政治标准——权力 (二)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的三标准 1.三条标准相互联系、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 2.三个标准的一致性,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重叠。 3.三个标准的不一致性,产生地位的不一致。 三、沃纳:划分为 6 个阶层 (一)划分标准 (二)具体阶层: 1.上上层 2.下上层 3.上中层 4.下中层 5.上下层 6.下下层 四、续谱排列 五、对社会分层的社会学解释 (一)戴维斯和莫尔的功能论观点 1.任何社会都有一些地位比其他地位具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其完成规定的角色,需要特殊知 识和技能。 2.要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才能,需要投入更大量的教育和培训。具备这些才能的人 都是数量有限的。 3.使得才能向技能、知识转化需要一定时期的训练,接受训练需要代价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4:为使有才能的人甘愿付出代价,需要更多的报酬和实质性刺激来吸引他们。因此,作为社会不平等体系的分层体系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讨论:在解释力上,比较专家与一般工人,大学教师与超级女生;果真如此吗?(三)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1.权威和权威结构:多数社会结构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一种是统治地位,拥有权威,一种是服从地位,丧失权威。二者的结合就是权威结构。社会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稀缺,社会冲突就在统治者和服从者之间产生。2.资源具有稀缺性,集团之间展开稀缺资源的竞争,产生冲突。3.社会分层实质是社会不平等,它是是强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社会压制,并把这种压制结构制度化、合理合法化。4.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与社会结构的开放型程度,社会分层标准的重合性程度有关。复习与思考题1.比较马克思与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2.从功能论的视角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拓展阅读书目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4.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0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0 4.为使有才能的人甘愿付出代价,需要更多的报酬和实质性刺激来吸引他们。因此,作为社 会不平等体系的分层体系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讨论:在解释力上,比较专家与一般工人,大学教师与超级女生;果真如此吗? (二)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 1.权威和权威结构:多数社会结构形式中,都有两种不同的地位,一种是统治地位,拥有权 威,一种是服从地位,丧失权威。二者的结合就是权威结构。社会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稀缺,社 会冲突就在统治者和服从者之间产生。 2.资源具有稀缺性,集团之间展开稀缺资源的竞争,产生冲突。 3.社会分层实质是社会不平等,它是是强势集团对弱势集团的社会压制,并把这种压制结构 制度化、合理合法化。 4.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与社会结构的开放型程度,社会分层标准的重合性程度有关。 复习与思考题 1.比较马克思与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2.从功能论的视角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 拓展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3.李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年版。 4.丹尼斯·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