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二)预期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预期社会化2.再社会化(三)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1.反社会化2.反向社会化(四)同步、过渡、社会化滞后1.社会化内容与身心发展水平的关系,过渡社会化是社会化的内容超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2.社会化滞后第二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阶段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人格与自我1.人格2.自我3.弗洛伊德(Freud)的人格理论(1)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4.库利(Cooley)的“镜中我”理论5.米德(Mead)的主我与客我(1)自我包括“主我”和“客我”(2)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三阶段①模仿阶段②嬉戏阶段③群体游戏阶段(二)社会化的方面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二、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一)人的社会化的条件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2.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能力4.人有思维能力(二)社会化机构1.家庭2.社区(邻里)3.同辈群体4.学校21
社会学概论 21 (二)预期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1.预期社会化 2.再社会化 (三)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1.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 (四)同步、过渡、社会化滞后 1.社会化内容与身心发展水平的关系,过渡社会化是社会化的内容超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 2.社会化滞后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阶段 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人格与自我 1.人格 2.自我 3.弗洛伊德(Freud)的人格理论 (1)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 4.库利(Cooley)的“镜中我”理论 5.米德(Mead)的主我与客我 (1)自我包括“主我”和“客我” (2)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三阶段 ①模仿阶段 ②嬉戏阶段 ③群体游戏阶段 (二)社会化的方面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性别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机制 (一)人的社会化的条件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能力 4.人有思维能力 (二)社会化机构 1.家庭 2.社区(邻里) 3.同辈群体 4.学校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5.大众传播媒介6.互联网7.工作单位三、人的社会化的阶段与过程(一)埃里克森认同危机理论他围绕着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描述了个人从婴儿期直到老年期八个阶段中的社会化历程,并指出了每一阶段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阶段:儿期。第二阶段:童年期。第三阶段:学前期。第四阶段:学龄期。第六阶段:成年早期。第七阶段:成年期。第八阶段:老年期。(二)简化的分析模式1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初步的生活技能:辨别善恶2.儿童时期: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学会处理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培养初步的认知能力3.青少年时期: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完成性别角色社会化:完成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5.成年时期:职业角色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婚姻关系:养老抚幼6.老年期:适应被边缘化的生活;正确对待疾病与死亡。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2.简述人的社会化的阶段与过程。拓展阅读书目1.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出版社1988年版。22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2 5.大众传播媒介 6.互联网 7.工作单位 三、人的社会化的阶段与过程 (一)埃里克森认同危机理论 他围绕着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描述了个人从婴儿期直到老年期八个阶段中的社会化历 程,并指出了每一阶段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阶段:婴儿期。 第二阶段:童年期。 第三阶段:学前期。 第四阶段:学龄期。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 第七阶段:成年期。 第八阶段:老年期。 (二)简化的分析模式 1.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初步的生活技能;辨别善 恶 2.儿童时期: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学会处理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培养初步的认知能力 3.青少年时期: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完成性别角色社会化;完成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 5.成年时期:职业角色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婚姻关系;养老抚幼 6.老年期:适应被边缘化的生活;正确对待疾病与死亡。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 2.简述人的社会化的阶段与过程。 拓展阅读书目 1.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江海学刊》2002 年第 5 期 4.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出版社 1988 年版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角色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涵义、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失调重点是社会角色的涵义和扮演,难点是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学时分配:二学时第一节角色的含义、类型一、社会角色的基本含义(一)角色概念的词源学考察:从舞台到社会科学(二)社会角色的定义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三)社会角色四方面涵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四)角色与人格概念辨析二、角色集与角色行为的含义(一)角色集1.含义: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2.理解:(1)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2)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联结在一起。(三)角色行为含义:在承担一个特定的角色之时所产生的行为,称为角色行为。如职位消费:职务犯罪:三、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根据角色获得的方式进行划分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2.自致角色:成就角色,社会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一社会位置后所扮演的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二)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依照规范化程度1.规定性角色:也称正式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2.开放性角色:也叫非正式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按照角色追求目标划分23
社会学概论 23 第六章 角 色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涵义、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失调, 重点是社会角色的涵义和扮演,难点是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学时分配:二学时 第一节 角色的含义、类型 一、社会角色的基本含义 (一)角色概念的词源学考察:从舞台到社会科学 (二)社会角色的定义 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 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三)社会角色四方面涵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四)角色与人格概念辨析 二、角色集与角色行为的含义 (一)角色集 1.含义: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2.理解:(1)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2)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联 结在一起。 (二)角色行为 含义:在承担一个特定的角色之时所产生的行为,称为角色行为。如职位消费;职务犯罪;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根据角色获得的方式进行划分 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2.自致角色:成就角色,社会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一社会位置后所扮演的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依照规范化程度 1.规定性角色:也称正式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2.开放性角色:也叫非正式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按照角色追求目标划分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功利性角色,是以追求功效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2.表现性角色,是指以展示社会规范,宣扬思想道德为活动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不会以获得报酬为直接目标。(四)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际角色按存在形态不同划分1.理想角色:指定角色社会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指定的理想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如女性眼中的理想丈夫的形象:“上得天堂,下得厨房”。2.领悟角色主观角色个体对角色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理解。3.实际角色扮演角色个体在执行角色规范过程中的现实行为表现,第二节角色扮演一、角色扮演:戈夫曼戏剧理论“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195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印象管理1.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表演者2.前台和后台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换。(1)前台(2)后台(3)前台与后天的转换3.成功表演的技巧(1)隐藏的技巧(2)神秘化技巧(3)印象整饰的技巧4.理论意义与启示一个合作表演的例子:二、角色失调(一)角色不清与角色混淆1.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2:角色混淆:由于剧本不清楚,或者社会表演者自身的原因,将具体的角色规范,或者角色场景混淆起来。(二)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三)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四)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24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4 1.功利性角色,是以追求功效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 利益的获得。 2.表现性角色,是指以展示社会规范,宣扬思想道德为活动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不 会以获得报酬为直接目标。 (四)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际角色 按存在形态不同划分 1.理想角色:指定角色 社会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指定的理想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如女 性眼中的理想丈夫的形象:“上得天堂,下得厨房”。 2.领悟角色 主观角色 个体对角色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理解。 3.实际角色 扮演角色 个体在执行角色规范过程中的现实行为表现。 第二节 角色扮演 一、角色扮演:戈夫曼戏剧理论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 (195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一)印象管理 1.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表演者 2.前台和后台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换。 (1)前台 (2)后台 (3)前台与后天的转换 3.成功表演的技巧 (1)隐藏的技巧 (2)神秘化技巧 (3)印象整饰的技巧 4.理论意义与启示 一个合作表演的例子: 二、角色失调 (一)角色不清与角色混淆 1.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2.角色混淆:由于剧本不清楚,或者社会表演者自身的原因,将具体的角色规范,或者角色 场景混淆起来。 (二)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 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三)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
社会学概论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五)角色差距角色差距是受到群体压力、个人特质,导致理想角色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角色表演练习:参加招聘会、面试复习与思考题1.如何将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用于面试?2.举例说明角色冲突的情况。拓展阅读书目1.查尔斯·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5
社会学概论 25 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五)角色差距 角色差距是受到群体压力、个人特质,导致理想角色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 角色表演练习:参加招聘会、面试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将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用于面试? 2.举例说明角色冲突的情况。 拓展阅读书目 1.查尔斯·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