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等 再次,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定社会起支配地 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 育,而墨家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目的就一直强调德 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 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产生 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 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 文化 另外,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 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 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都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分述如 下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 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 极的成员”。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是教育目的,而非教育方针。这就是造成后来有好多 人把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等同的直接原因。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为我国以后社会主义教育
力等。 再次,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定社会起支配地 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 育,而墨家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目的就一直强调德 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 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产生 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 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 文化。 另外,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 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 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都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分述如 下: 1951 年 3 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 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 极的成员”。 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是教育目的,而非教育方针。这就是造成后来有好多 人把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等同的直接原因。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为我国以后社会主义教育
目的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国后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都是1957年教 育目的的延续和发展。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坚持德 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在同年11月的五届人大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 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 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 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二)我国当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这就是当前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而其教育目的就是一句话“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句话高度概括。1999年6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较为具体的表述为:“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目的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国后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都是 1957 年教 育目的的延续和发展。 1978 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 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坚持德 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在同年 11 月的五届人大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 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 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 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二)我国当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这就是当前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而其教育目的就是一句话“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句话高度概括。1999 年 6 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较为具体的表述为:“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 年 6 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总之,要想既高度概括又明确而具体的 表述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有一定的困难,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比较明确的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 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涉及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 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起来,就 是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都提到培养人的基本规格要求:使受教育者在 德、智、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 存和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的素质,都可 以说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为此,我们对受教育者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但有几点需要明确的是:(1)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 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德育、智育、体育”不是人的素质, 而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3)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把“美”的素养列入教育目的,这说明我 们国家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4)要理解为什么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不 提“劳”和“劳动教育”。未提“劳”,并不是说“劳动教育”不重要,或者是停开这些方面 的课程,而是因为“劳动教育”融合到其它几育里。比如,劳动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的形 成融合到德育中,劳动技术教育属于智育的重要部分,同时,劳动可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劳 动中的“美”又和体育、美育相交融 (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总之,要想既高度概括又明确而具体的 表述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有一定的困难,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比较明确的。 二、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 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涉及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 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起来,就 是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都提到培养人的基本规格要求:使受教育者在 “德、智、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 存和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的素质,都可 以说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为此,我们对受教育者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但有几点需要明确的是:(1)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 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德育、智育、体育”不是人的素质, 而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3)在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把“美”的素养列入教育目的,这说明我 们国家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4)要理解为什么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不 提“劳”和“劳动教育”。未提“劳”,并不是说“劳动教育”不重要,或者是停开这些方面 的课程,而是因为“劳动教育”融合到其它几育里。比如,劳动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的形 成融合到德育中,劳动技术教育属于智育的重要部分,同时,劳动可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劳 动中的“美”又和体育、美育相交融。 (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