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 命题学校: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150分钟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国龙的原始雏形 ①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 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 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 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②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 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 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③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岀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 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 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④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 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 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⑤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 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
2012 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卷 命题学校:张家口市第二中学 ( 150 分钟 150 分 )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中国龙的原始雏形 ①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 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 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 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②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 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 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③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 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 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④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 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 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⑤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 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
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 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孑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 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 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⑥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 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 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 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⑦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 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 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 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⑧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 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 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⑨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干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 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 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 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_种表现形式,指母系 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
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 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 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 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⑥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 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 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 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⑦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 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 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 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⑧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 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 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⑨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 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 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 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 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
行为。“图腾”一词较早见于印第安语" 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血缘关系”。图腾 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 (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 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 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种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 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的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 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 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 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洪水 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 和其传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 不息。区别在于: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 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 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 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
行为。“图腾”一词较早见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 “血缘关系”。图腾 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 (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 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 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种。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 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的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 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 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 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洪水 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 和其传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 不息。区别在于: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 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 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 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
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 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 不得预坐。谓所亲日:“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土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 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 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 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 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 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 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 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 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 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 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
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 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 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 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 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 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 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 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 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 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 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 ,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 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 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
【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 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③④⑤ 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 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 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 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 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 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 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 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 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 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 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 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 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 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