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底考试 语文 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 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 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 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 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 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 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 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 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 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 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 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 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 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 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 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 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 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 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 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 -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底考试 语 文 试题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 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 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 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 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 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 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 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 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 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 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 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 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 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 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 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 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 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 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 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送年货 李代金 这天是除夕,可是这里的边防哨所却没有过年的气氛。外面下着大雪,周围一片白茫茫 哨所在雪地里,显得孤零零的 哨所里有个新兵,叫张新明,刚到哨所不久,还不太习惯,每次他执勤都发呆,看上去 特别想家 下午又轮到张新明执勤了,班长却让人替了他。张新明心想,班长真好,除夕让他休息 可班长却对他说:“张新明,今天我派你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你敢去吗? 张新明琢磨着会是什么特殊任务,班长见他不说话,便说:“怎么?不敢单独执行任务? 张新明连忙把胸一挺,大声说:“敢!班长,是什么任务? 班长笑了笑,说道:“在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上级给了我们一点年货, 我要你把年货给他们送去!” 送年货?那又不难。张新明说道:“班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好!”班长把一个包裹交给张新明,“年货都包在里面了,路上小心点!”张新明接过包 裹,往背上一背,踏进了风雪里。 雪花纷纷扬扬,一层又一层地压向大地,张新明背着年货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着。张新明想打开包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可他又不敢 雪地难走,张新明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他担心包里的东西摔坏,就赶紧打开包査 看,一看却愣了,包裹里装的不是什么年货,而是一双旧军靴! 张新明感到被戏弄了,背起包就往回走。没走几步,他又停下了,想着若是回去,班长 肯定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不如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把旧军靴给那户人家送去,让人家找班长 算账去!这么一想,张新明转身继续前进。 雪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一片,张新明迷路了,绕了许多弯路,赶到那户人家的时候 天都快黑了。他敲响那户人家的门,男主人开了门,热情地把他拉进了屋,让他换下被雪水 打湿的外套、鞋子和袜子,放到炉边烘着,再把他带到饭桌边坐下。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 腾的酒菜,男主人说:“走了那么远的路,你肯定饿坏了,先吃饭!”女主人赶紧给他倒了碗 酒。张新明确实饿了,他冲夫妇俩笑笑,也不客气,就拿起了筷子 吃完饭,张新明就要回哨所了,男主人说怕他再迷路,坚持要送他回去。张新明起先不 肯,后来想想,有男主人送他回哨所也好,这样可以证明他确实完成了任务。万一班长批评 他在男主人家吃了饭、喝了酒,男主人也好为他说句话。 女主人拿来已烘干的袜子和外套,让张新明穿上,只是鞋子还湿得厉害,伸手往里一摸, 冰冰凉凉的。张新明只得硬着头皮把脚往里伸,男主人却递来一双旧军靴,说道:“穿这双回 去吧,湿鞋子给你装包里吧。 张新明支支吾吾地回道:“这、这是哨所让、让我给你们送、送的‘年货 ……”哪有年货送旧靴子的,张新明说得自己都心虚,男主人却爽朗地笑道:“穿上吧
- 2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送年货 李代金 这天是除夕,可是这里的边防哨所却没有过年的气氛。外面下着大雪,周围一片白茫茫, 哨所在雪地里,显得孤零零的。 哨所里有个新兵,叫张新明,刚到哨所不久,还不太习惯,每次他执勤都发呆,看上去 特别想家。 下午又轮到张新明执勤了,班长却让人替了他。张新明心想,班长真好,除夕让他休息, 可班长却对他说:“张新明,今天我派你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你敢去吗?” 张新明琢磨着会是什么特殊任务,班长见他不说话,便说:“怎么?不敢单独执行任务?” 张新明连忙把胸一挺,大声说:“敢!班长,是什么任务?” 班长笑了笑,说道:“在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上级给了我们一点年货, 我要你把年货给他们送去!” 送年货?那又不难。张新明说道:“班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好!”班长把一个包裹交给张新明,“年货都包在里面了,路上小心点!”张新明接过包 裹,往背上一背,踏进了风雪里。 雪花纷纷扬扬,一层又一层地压向大地,张新明背着年货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着。张新明想打开包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可他又不敢。 雪地难走,张新明一不留神重重地摔了一跤。他担心包里的东西摔坏,就赶紧打开包查 看,一看却愣了,包裹里装的不是什么年货,而是一双旧军靴! 张新明感到被戏弄了,背起包就往回走。没走几步,他又停下了,想着若是回去,班长 肯定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不如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把旧军靴给那户人家送去,让人家找班长 算账去!这么一想,张新明转身继续前进。 雪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一片,张新明迷路了,绕了许多弯路,赶到那户人家的时候, 天都快黑了。他敲响那户人家的门,男主人开了门,热情地把他拉进了屋,让他换下被雪水 打湿的外套、鞋子和袜子,放到炉边烘着,再把他带到饭桌边坐下。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 腾的酒菜,男主人说:“走了那么远的路,你肯定饿坏了,先吃饭!”女主人赶紧给他倒了碗 酒。张新明确实饿了,他冲夫妇俩笑笑,也不客气,就拿起了筷子。 吃完饭,张新明就要回哨所了,男主人说怕他再迷路,坚持要送他回去。张新明起先不 肯,后来想想,有男主人送他回哨所也好,这样可以证明他确实完成了任务。万一班长批评 他在男主人家吃了饭、喝了酒,男主人也好为他说句话。 女主人拿来已烘干的袜子和外套,让张新明穿上,只是鞋子还湿得厉害,伸手往里一摸, 冰冰凉凉的。张新明只得硬着头皮把脚往里伸,男主人却递来一双旧军靴,说道:“穿这双回 去吧,湿鞋子给你装包里吧。” 张新明支支吾吾地回道:“这、这是哨所让、让我给你们送、送的‘年货’ ……”哪有年货送旧靴子的,张新明说得自己都心虚,男主人却爽朗地笑道:“穿上吧
鞋子穿舒服了,好赶路 回到哨所,班长笑着拍去了张新明身上的雪花,然后冲男主人敬礼,嘴里喊着:“老班长!” 张新明愣住了,眼前的男主人居然是老班长!他心里可不痛快了:“班长,您怎么能让我把双 旧靴子当年货,往老班长家送呢?” 老班长一听,“哈哈”大笑,班长也笑了:“这可都是老班长的意思呢!” 原来老班长在职的时候,发现新兵们到部队的第一个除夕总是特别不习惯,特别想家。 老班长夫妻俩无儿无女无牵挂,于是退伍后,就索性把家搬到了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每 年除夕的时候,夫妻俩就张罗出一顿年夜饭,好让新兵来家里过除夕。老班长知道,明着让 新兵来他家吃年夜饭,新兵肯定不好意思,于是就交代班长,在除夕这天,专门派新兵给他 家“送年货”。刚开始几次,班长总是往包里塞些小米、腌肉等普通年货,以表哨所战士对老 班长的慰问。可老班长发现后,每次都把东西又送了回来。他说哨所物资紧张,都得给战士 们留着,他绝不能收。他还发现,每次新兵冒雪来送年货时,鞋子、袜子都会湿透,于是他 干脆给现任班长下了“命令”:年货包里不用放别的,就放一双合新兵脚码的旧靴子,可以让 他们回去的时候穿着,暖和些!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 社,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长在给张新明下任务时,先故意不说具体是什么任务,后来又使用了激将法,这里 体现出了班长带兵的技巧 B.小说在描写张新明执行“送年货”任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 方法,把一个新兵写得生动形象 C.张新明发现“年货”原来是一双旧军靴时,感到被戏弄了:后来又想让人家找班长算 账去,这样写意在表现人物合乎常情的心态。 D.小说开头说新兵张新明除夕看上去特别想家,结尾说老班长每年除夕都让新兵借“送 年货”来他家吃年夜饭,情节首尾照应,合情合理, 5.请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新战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5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傅抱石 兆言 我不懂画,谈画家只是把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欣赏。傅抱石是首任江苏国画院的院 长,在南京待了许多年。傅抱石的故事中,屡屡要被南京老一辈文化人提起的,就是他爱喝 酒。他有一方印章上写着“往往醉后”,这真是非常有趣的酒徒表白。 我不知道傅抱石最后是不是死在酒上,我只知道他死于脑溢血,自然是十分意外的,在 同一个月里,他还去了上海,拟为新的国际机场作画,可是在月底,便死于南京寓中,终年 只有61岁。 傅抱石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父亲流落南昌以修伞为业。他读小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 书包里都带着一本小康熙字典,羡慕得眼睛发亮。后来傅抱石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在病中最 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这本小字典。一本小小的字典成了傅抱石童年的全部理想和寄托。他 的父母不忍心,咬牙买来了小字典,有了小字典,傅抱石的病也好了。 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 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于行家来说,傅抱石被人津津称道的,是那种破笔 尽情挥扫涂抹的“抱石皴”。这是傅抱石能成为一代宗师最独到的地方。傅抱石早年迷恋石涛, 曾编过《苦瓜和尚年表》,以后又完成《石涛上人年谱》。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 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傅抱石17 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从此“抱石”逐渐掩盖了他自己的本名。他去日本留过学,学成归国
- 3 - 鞋子穿舒服了,好赶路。” 回到哨所,班长笑着拍去了张新明身上的雪花,然后冲男主人敬礼,嘴里喊着:“老班长!” 张新明愣住了,眼前的男主人居然是老班长!他心里可不痛快了:“班长,您怎么能让我把双 旧靴子当年货,往老班长家送呢?” 老班长一听,“哈哈”大笑,班长也笑了:“这可都是老班长的意思呢!” 原来老班长在职的时候,发现新兵们到部队的第一个除夕总是特别不习惯,特别想家。 老班长夫妻俩无儿无女无牵挂,于是退伍后,就索性把家搬到了离哨所十几里远的地方。每 年除夕的时候,夫妻俩就张罗出一顿年夜饭,好让新兵来家里过除夕。老班长知道,明着让 新兵来他家吃年夜饭,新兵肯定不好意思,于是就交代班长,在除夕这天,专门派新兵给他 家“送年货”。刚开始几次,班长总是往包里塞些小米、腌肉等普通年货,以表哨所战士对老 班长的慰问。可老班长发现后,每次都把东西又送了回来。他说哨所物资紧张,都得给战士 们留着,他绝不能收。他还发现,每次新兵冒雪来送年货时,鞋子、袜子都会湿透,于是他 干脆给现任班长下了“命令”:年货包里不用放别的,就放一双合新兵脚码的旧靴子,可以让 他们回去的时候穿着,暖和些! (选自《2017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 社,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班长在给张新明下任务时,先故意不说具体是什么任务,后来又使用了激将法,这里 体现出了班长带兵的技巧。 B. 小说在描写张新明执行“送年货”任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 方法,把一个新兵写得生动形象。 C. 张新明发现“年货”原来是一双旧军靴时,感到被戏弄了;后来又想让人家找班长算 账去,这样写意在表现人物合乎常情的心态。 D. 小说开头说新兵张新明除夕看上去特别想家,结尾说老班长每年除夕都让新兵借“送 年货”来他家吃年夜饭,情节首尾照应,合情合理。 5. 请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新战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5 分) 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傅抱石 叶兆言 我不懂画,谈画家只是把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欣赏。傅抱石是首任江苏国画院的院 长,在南京待了许多年。傅抱石的故事中,屡屡要被南京老一辈文化人提起的,就是他爱喝 酒。他有一方印章上写着“往往醉后”, 这真是非常有趣的酒徒表白。 我不知道傅抱石最后是不是死在酒上,我只知道他死于脑溢血,自然是十分意外的,在 同一个月里,他还去了上海,拟为新的国际机场作画,可是在月底,便死于南京寓中,终年 只有 61 岁。 傅抱石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父亲流落南昌以修伞为业。他读小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 书包里都带着一本小康熙字典,羡慕得眼睛发亮。后来傅抱石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在病中最 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这本小字典。一本小小的字典成了傅抱石童年的全部理想和寄托。他 的父母不忍心,咬牙买来了小字典,有了小字典,傅抱石的病也好了。 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 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于行家来说,傅抱石被人津津称道的,是那种破笔 尽情挥扫涂抹的“抱石皴”。这是傅抱石能成为一代宗师最独到的地方。傅抱石早年迷恋石涛, 曾编过《苦瓜和尚年表》,以后又完成《石涛上人年谱》。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 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傅抱石 17 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从此“抱石”逐渐掩盖了他自己的本名。他去日本留过学,学成归国
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酒也越喝越多。傅抱石的画现在已成收藏的大 热门,往通俗里说,他的画如今很值钱。1984年,他的《唐人诗意》以港币160万元卖出 到了1989年,《九张机图》又以310万元港币成交,这些数据都是包装傅抱石画的最好材料。 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 然写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傅抱石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应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有很强的学术性 像《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和《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一些即使丝毫不会绘画的人,凭这样 的论文,也足以去混一个大教授的头衔。 1933年,年轻的傅抱石还在日本留学,日本的一位美术史专家伊势一郎写了一篇文章谈 中国画史,这篇文章引起轰动,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傅抱石细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许多驴 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当即写了批判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面。到了抗战期间,傅抱石 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在重庆《时事新 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称为“在学术上也 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画家的名气,都是因为他们曾在一些重要的公开场合作画 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留下自己的一幅画。 我最早知道傅抱石,就是通过他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并不认为这是 什么了不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幅将近五十平方米的巨画,只是傅抱石完成的一个光荣的 政治任务。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傅抱石这样的大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新, 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瓷脸盆。 傅抱石的幸运是他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到来前,他已经离开人 世。对1949年以后出现的新中国,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情况的发展和自己 预料的完全不一样。他一直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然而,即使他已经死了,也逃脱不了他画过 许多黑画的罪名。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第一师范期间傅抱石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 尊者传》中的“我用我法”时,傅抱石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赏 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 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先生与他的国画》) ②近来,我常常喜欢把别人唾骂的“文人画”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 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抱石的“往往醉后”的印章很有趣,它既是在调侃自己,自笑是酒徒,又暗示自己往 往带着醉意从事艺术创作, B.“抱石”是傅抱石17岁取的书斋名,表达其对一代宗师石涛的热爱和敬仰,后来“抱 石”掩盖他的本名,因为他表现传主顽强奋斗的精神。 C.傅抱石的画作如今已成收藏的热门,材料列举其惊人的市场价格,突出其艺术价值,也 顺带嘲讽世人用价格包装艺术的庸俗做法 D.《傅抱石》以欣赏人物为视角,侧重的写传主的性格精神,也隐约可见传主一生行状, 其间一些议论体现作者对时代影响艺术家的深沉思考 8.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6分)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4 - 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酒也越喝越多。傅抱石的画现在已成收藏的大 热门,往通俗里说,他的画如今很值钱。1984 年,他的《唐人诗意》以港币 160 万元卖出, 到了 1989 年,《九张机图》又以 310 万元港币成交,这些数据都是包装傅抱石画的最好材料。 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 然写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傅抱石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应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有很强的学术性, 像《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和《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一些即使丝毫不会绘画的人,凭这样 的论文,也足以去混一个大教授的头衔。 1933 年,年轻的傅抱石还在日本留学,日本的一位美术史专家伊势一郎写了一篇文章谈 中国画史,这篇文章引起轰动,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傅抱石细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许多驴 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当即写了批判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面。到了抗战期间,傅抱石 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在重庆《时事新 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称为“在学术上也 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画家的名气,都是因为他们曾在一些重要的公开场合作画, 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留下自己的一幅画。 我最早知道傅抱石,就是通过他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并不认为这是 什么了不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幅将近五十平方米的巨画,只是傅抱石完成的一个光荣的 政治任务。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傅抱石这样的大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新, 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瓷脸盆。 傅抱石的幸运是他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到来前,他已经离开人 世。对 1949 年以后出现的新中国,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情况的发展和自己 预料的完全不一样。他一直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然而,即使他已经死了,也逃脱不了他画过 许多黑画的罪名。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第一师范期间傅抱石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 尊者传》中的“我用我法”时,傅抱石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思想欣赏 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 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先生与他的国画》) ②近来,我常常喜欢把别人唾骂的“文人画” 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 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傅抱石的“往往醉后”的印章很有趣,它既是在调侃自己,自笑是酒徒,又暗示自己往 往带着醉意从事艺术创作。 B. “抱石” 是傅抱石 17 岁取的书斋名,表达其对一代宗师石涛的热爱和敬仰,后来“抱 石” 掩盖他的本名,因为他表现传主顽强奋斗的精神。 C. 傅抱石的画作如今已成收藏的热门,材料列举其惊人的市场价格,突出其艺术价值,也 顺带嘲讽世人用价格包装艺术的庸俗做法。 D. 《傅抱石》以欣赏人物为视角,侧重的写传主的性格精神,也隐约可见传主一生行状, 其间一些议论体现作者对时代影响艺术家的深沉思考。 8. 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 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B穷且益坚贫穷 C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D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0.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莫之天阏者 A急于星火 B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童子何知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赠( jian feng)之,俊让不受。及 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 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湨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 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bi)料精锐 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 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 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 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 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pu) 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 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 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 俊谏曰:“賁魏文夤袤令夤崩不迕臬后朝令下奈何欲息传伩天卮妥天下煮非蹼下之天下正 应镶守宗庾传之子不持思与人以丧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 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pi)葬事。子北 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di如n)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 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 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 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 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 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 5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 25 分) 9.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臣以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B 穷.且益坚 贫穷 C 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D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10.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而莫之夭阏者 A 急于星火 B 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 童子何知 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jiān fèng)之,俊让不受。及 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 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 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bì)料精锐 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 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 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 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pú) 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 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 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 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 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 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pǐ)葬事。子北 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diàn)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 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赙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 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 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 天下/正应谨守 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 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