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景县2015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的有机融合。其创 作目的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 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 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 形象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 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 处处交融,构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②中国画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 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 向以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 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进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 境于画景,则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 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 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个境界层次。中国绘 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 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 曾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 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 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③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绚丽耀彩的色 相,却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 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 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 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 伯年则,更能以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希有的色彩画家,令 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除此之外的画家则颇多地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 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 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 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 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 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1.下列对“中国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 的写实,与其出发点并不一致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 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 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河北省景县 2015 届高三 1 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的有机融合。其创 作目的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 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 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 形象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 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 处处交融,构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②中国画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 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 向以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 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进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 境于画景,则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 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 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个境界层次。中国绘 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 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 曾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 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 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③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绚丽耀彩的色 相,却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 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 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 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 伯年则,更能以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希有的色彩画家,令 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除此之外的画家则颇多地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 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 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 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 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 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1.下列对“中国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 的写实,与其出发点并不一致。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 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 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中国画引书法和诗心、诗境入画,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 画中意境,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 而又用实笔为物传神,所以说中国画是虚实结合的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了中国画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画中 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少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能用具体的物象表现精深 华妙的色彩新境,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能以“自然”为师,在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 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注重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其注重趋向抽象笔墨, 因此“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 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 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不但要恢复传统笔法,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 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说中国画任重而道远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 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 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 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②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 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 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 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 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 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 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 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 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 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 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歡,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 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③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髙会。太祖行 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 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 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 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
D.中国画引书法和诗心、诗境入画,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 画中意境,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画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 而又用实笔为物传神,所以说中国画是虚实结合的。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了中国画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画中 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少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能用具体的物象表现精深 华妙的色彩新境,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能以“自然”为师,在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 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画注重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其注重趋向抽象笔墨, 因此“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 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 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不但要恢复传统笔法,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 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说中国画任重而道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①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 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 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 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②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 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 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 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 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 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 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 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 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 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 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 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③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 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 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 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 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
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 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 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 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 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 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为候者伪:假扮 B.将应募者数十人将:率领 C.谓等人曰等:其余。 D.延绣及其将帅延:拖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B.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C.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D.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 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 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 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 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獸,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 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 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 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 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 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 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B.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 军∕就视其躯 C.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D.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 ∕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 举了起来。 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 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韦忠厚谨 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 到自己的住 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 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 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 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出已发现追击 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3)屈原在《离骚》中,用“_,”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题。(25分) 浮子酒香 张卫华 穿过后河上了公路,往县城方向的不远处,有个三岔口。这是两条省道的交汇, 连着安徽,通着江南,自是车水马龙。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就安静地立在三岔口 的一隅,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在车流交错中,一尘不染 天刚亮,五大爷就推出架子车,平稳地摆了三五个红瓦盆、水桶、木板凳,外八 字的步子,咕咕噜噜地往后河里去。东方天边云彩抹着红,薄雾像一缕一缕的丝 绸,正如五大爷褂子的雪白,淡淡的酒香随着他走,一条小黄狗,跟到后河的入 口处,停下摇着尾巴,远远地目送 我在县城读书,逢周末步行回家,到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处,刚好一半的路。每次 到那,五大爷都是忙碌的,温和的笑写在脸上。三两棵高大的杨树,遮出一片树 荫,有客人用瓷勺子慢吞吞地舀着吃,有时没客人,五大爷就静静地刷着碗,洗 着抹布。 “五大爷。”我腼腆地叫。他乐呵呵的,“星期了!”指给我板凳坐,一边拿了 碗,一边取了铁勺子。五大爷的铁勺是用薄铁片做的,小碗口般大,平平的,浅 浅的凹下去一点点。铁勺在酒盆里平着薄薄的切,三下两下地放进碗里,从水桶 里取了凉开水冲,稳稳地递给我 白色的细瓷碗里,成片的浮子散开着,像是傍晩的云彩,泛着幽幽的黄。我喝 口,浮子一下就化了,甘甜的津水冲涨着口腔,轻轻一咽,满身子都沉浸着清凉 的酒香了。 五大爷戴着礼帽,眯着眼看我,眼角挂满微笑。“再一碗!”他伸手去接我的碗 不要了。”我躲闪着,五大爷呵呵的,也没强求,接着洗碗,问我学习的事情。 “好好学,你大、你娘多辛苦。”“嗯。”我重重地点头,跟他道了别,朝后河 的方向走。 村里人赶集上店的,走那歇歇脚,他就薄薄地冲上一碗。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 收村里人的钱,也有硬给的,五大爷都会送还,一边笑着说,“不值钱”。 去,村人也习以为常了,走到那停下,口渴的喝上一碗,不渴的,也会坐树荫下, 陪他说说话。正午的太阳毒,树下边却有风,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 我不知五大爷的眯眼是笑久了才成那样,还是因为眯眼让他的笑看着舒服。清瘦, 脸红润,低声,平和,有点斯文。他一年四季都戴帽子,草帽、礼帽、“火车 头”帽,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有次我偶然见五大爷脱 了帽子,鹤发童颜,让我想到年画里的神仙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出已发现追击 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用“ , ”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浮子酒香 张卫华 穿过后河上了公路,往县城方向的不远处,有个三岔口。这是两条省道的交汇, 连着安徽,通着江南,自是车水马龙。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就安静地立在三岔口 的一隅,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在车流交错中,一尘不染。 天刚亮,五大爷就推出架子车,平稳地摆了三五个红瓦盆、水桶、木板凳,外八 字的步子,咕咕噜噜地往后河里去。东方天边云彩抹着红,薄雾像一缕一缕的丝 绸,正如五大爷褂子的雪白,淡淡的酒香随着他走,一条小黄狗,跟到后河的入 口处,停下摇着尾巴,远远地目送。 我在县城读书,逢周末步行回家,到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处,刚好一半的路。每次 到那,五大爷都是忙碌的,温和的笑写在脸上。三两棵高大的杨树,遮出一片树 荫,有客人用瓷勺子慢吞吞地舀着吃,有时没客人,五大爷就静静地刷着碗,洗 着抹布。 “五大爷。”我腼腆地叫。他乐呵呵的,“星期了!”指给我板凳坐,一边拿了 碗,一边取了铁勺子。五大爷的铁勺是用薄铁片做的,小碗口般大,平平的,浅 浅的凹下去一点点。铁勺在酒盆里平着薄薄的切,三下两下地放进碗里,从水桶 里取了凉开水冲,稳稳地递给我。 白色的细瓷碗里,成片的浮子散开着,像是傍晚的云彩,泛着幽幽的黄。我喝一 口,浮子一下就化了,甘甜的津水冲涨着口腔,轻轻一咽,满身子都沉浸着清凉 的酒香了。 五大爷戴着礼帽,眯着眼看我,眼角挂满微笑。“再一碗!”他伸手去接我的碗。 “不要了。”我躲闪着,五大爷呵呵的,也没强求,接着洗碗,问我学习的事情。 “好好学,你大、你娘多辛苦。”“嗯。”我重重地点头,跟他道了别,朝后河 的方向走。 村里人赶集上店的,走那歇歇脚,他就薄薄地冲上一碗。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 收村里人的钱,也有硬给的,五大爷都会送还,一边笑着说,“不值钱”。一二 去,村人也习以为常了,走到那停下,口渴的喝上一碗,不渴的,也会坐树荫下, 陪他说说话。正午的太阳毒,树下边却有风,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 我不知五大爷的眯眼是笑久了才成那样,还是因为眯眼让他的笑看着舒服。清瘦, 一脸红润,低声,平和,有点斯文。他一年四季都戴帽子,草帽、礼帽、“火车 头”帽,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有次我偶然见五大爷脱 了帽子,鹤发童颜,让我想到年画里的神仙
我村的浮子酒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湖地里曾发现过一个古墓,里面有一瓦罐 浮子酒,清澈透底,散着醉人的香。村里人喜欢用浮子酒做成“发面头”,随意 的扔在面缸里,嫁出去的姑娘远远地带走,代代传承。我老婆每次回老家,都会 帮娘蒸出大锅的发面馍,大兜小兜的提着,回一顿一顿大口吃,鼻子上冒着细汗 五大爷做酒极讲究。先是用簸箕把江米簸干净,把石粒、变色的米捡得干干净净 洗了上锅蒸,一层层洒了研细的酒曲,成盆的装好压实,中间挖出一洞,续了熟 水,上棉被捂上一天,沁人的香气就弥漫了半个村子。做浮子酒是非常娇气的 盆盆罐罐不能沾上一点油星,浮子上洒不得半滴生水。五大爷干净,做出的浮子 酒地道,味正,村里人也有做的,多半会起毛,有绿点,白白糟蹋了粮食 五大爷的酒摊出了几十年,谁也数不清他做了多少盆浮子酒。五大娘去世后,五 大爷也推不动车子,便停下生意。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土墙草顶,随便的几块木 板,交叉着钉成了院门,总那么斜斜地半掩着。如今他的一个远房侄子在做浮子 酒,我喊五哥,做出走村串户的卖,也有办酒席的,找上门成盆的买去 我家在村里辈分较长,喊大爷大娘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正月初一回村里过年,吃 了浮子酒、鸡蛋汤,我和弟弟们要去给长辈拜年。五大爷腰不弯,耳不聋,总是 精神抖擞,笑眯眯地让着烟,小声地重复:“不拜年,不拜年。”关切地问工作 咋样,孩子如何,照例的一定要把我们送出院门口 要去拜年的人家一年年在减少。今年春节,吃了浮子酒,爹说,村里你不用去转 了 五大爷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九岁。 (选自2014年08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三岔口连着安徽,通着江南,位于两条省道的交汇处,客流量较大,考虑 到旅客的需要,五大爷才在三岔口开了浮子酒摊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景物色彩明快,生活恬淡自然,一方面给故事情节的展开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 C.小说写五大爷为“我”舀酒的情节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体现出五大爷的细 心,他知道学生是不敢多喝酒的,所以就把酒冲淡了。 D.小说写“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是暗示五大爷的浮子酒摊给路人带 了惬意,温暖了人心,让人舒畅。 E.小说写村里也有人做浮子酒,只是没有成功,这是为了反衬五大爷酿酒技术的 高超,也揭露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发财。 (2)小说以“浮子酒香”为题,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五大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即使有人硬给,他都会送还。有读 者认为五大爷的这种做法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 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 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 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一一顾毓琇
我村的浮子酒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湖地里曾发现过一个古墓,里面有一瓦罐 浮子酒,清澈透底,散着醉人的香。村里人喜欢用浮子酒做成“发面头”,随意 的扔在面缸里,嫁出去的姑娘远远地带走,代代传承。我老婆每次回老家,都会 帮娘蒸出大锅的发面馍,大兜小兜的提着,回一顿一顿大口吃,鼻子上冒着细汗。 五大爷做酒极讲究。先是用簸箕把江米簸干净,把石粒、变色的米捡得干干净净, 洗了上锅蒸,一层层洒了研细的酒曲,成盆的装好压实,中间挖出一洞,续了熟 水,上棉被捂上一天,沁人的香气就弥漫了半个村子。做浮子酒是非常娇气的, 盆盆罐罐不能沾上一点油星,浮子上洒不得半滴生水。五大爷干净,做出的浮子 酒地道,味正,村里人也有做的,多半会起毛,有绿点,白白糟蹋了粮食。 五大爷的酒摊出了几十年,谁也数不清他做了多少盆浮子酒。五大娘去世后,五 大爷也推不动车子,便停下生意。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土墙草顶,随便的几块木 板,交叉着钉成了院门,总那么斜斜地半掩着。如今他的一个远房侄子在做浮子 酒,我喊五哥,做出走村串户的卖,也有办酒席的,找上门成盆的买去。 我家在村里辈分较长,喊大爷大娘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正月初一回村里过年,吃 了浮子酒、鸡蛋汤,我和弟弟们要去给长辈拜年。五大爷腰不弯,耳不聋,总是 精神抖擞,笑眯眯地让着烟,小声地重复:“不拜年,不拜年。”关切地问工作 咋样,孩子如何,照例的一定要把我们送出院门口。 要去拜年的人家一年年在减少。今年春节,吃了浮子酒,爹说,村里你不用去转 了。 五大爷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九岁。 (选自 2014 年 08 月 29 日《 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因为三岔口连着安徽,通着江南,位于两条省道的交汇处,客流量较大,考虑 到旅客的需要,五大爷才在三岔口开了浮子酒摊。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景物色彩明快,生活恬淡自然,一方面给故事情节的展开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 C.小说写五大爷为“我”舀酒的情节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体现出五大爷的细 心,他知道学生是不敢多喝酒的,所以就把酒冲淡了。 D.小说写“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是暗示五大爷的浮子酒摊给路人带 了惬意,温暖了人心,让人舒畅。 E.小说写村里也有人做浮子酒,只是没有成功,这是为了反衬五大爷酿酒技术的 高超,也揭露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发财。 (2)小说以“浮子酒香”为题,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主人公五大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即使有人硬给,他都会送还。有读 者认为五大爷的这种做法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110 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 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 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 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