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 第Ⅱ卷8至9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 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 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 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 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 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 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 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 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 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 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 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
河北省承德市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8 页, 第Ⅱ卷 8 至 9 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 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 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 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 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 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 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 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 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 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 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 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 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 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 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
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 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 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土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 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 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 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 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 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 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 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 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 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是我遗忘了上帝 云朵 尽管亚克从监狱出来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亚克悄悄地回到小镇
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 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 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 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 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 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 经》)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 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 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 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 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 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 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 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是我遗忘了上帝 云朵 尽管亚克从监狱出来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亚克悄悄地回到小镇
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这天晚上,亚克悄悄地去了教堂,然后,他把神像带回了家。亚克以为此事没人 知道,可是偏偏被邻居露西看见了 露西心想,他果然不是个好人。露西想报警,但还是忍住了,她知道,就算自己 报了警,可是对于偷神像这样的事,不是什么大罪,亚克关不了多久,就会放出 来 第二天,露西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她想,亚克偷神像,触犯了上帝,将来他 会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亚克也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相反, 每天他出门时都精神抖擞。 这天,露西家的门铃响了起来,门外的人居然是亚克,他来干什么?亚克微笑着 说:“露西,你好,你可以借我一千美元吗?” 一千美元!露西想,借给他的话,肯定是有去无回,可是我要不借给他,那就会 得罪了他。于是她便说:“我愿意借给你。你等等,我这就去拿钱!”说完露西 就转身去拿钱。很快她就又出来了,将一沓钱递向亚克。亚克看了看露西,接过 了钱,还说:“谢谢!钱我很快就会还给你!”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亚克走了后,露西又担心起来,他会不会认为我好欺负,再上门来找我借钱?嗯, 就算他再来,我也不借钱给他了!他要是敢胡来,我就报警!但是以后的几天, 亚克都没有再上门来找她借钱,而且每次亚克看到她,都会微笑着跟她打招呼。 露西见了心想,他看上去很快乐,很阳光,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他就 是那个偷走神像的人!不过,我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他是个罪人,绝不 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天晚上,露西半夜里听到了动静,她起床一看,发现亚克把神像从家里搬了出 来。他想干什么?要把神像搬到哪里去?露西一路跟随亚克,发现他把神像又搬 回了教堂。露西笑了,他肯定怕得到上帝的惩罚,这才把神像搬回了教堂。这个 可恨的家伙,上帝啊,你可一定要好好惩罚他!最好在惩罚他之前,让他先把钱 还给我!我可是一个无辜的人,你可不能怪罪于我!露西等亚克一离开,就情不 自禁地上前祷告起来。 第二天一早,露西刚刚吃过早饭,门铃就响了,一看是亚克,她吃了一惊,担心 昨晚跟踪的事让亚克知道了。但她还是开了门,结果却是亚克来还她的钱,露西 非常开心,觉得上帝真灵。她想,上帝肯定会惩罚多格,走着瞧吧 果然,没过几天,露西就得到了一个让她开心的好消息:亚克被大火烧伤了,住 进了医院。露西禁不住感叹道:“上帝啊,你可真灵,就该好好惩罚亚克,烧死 他也不算错,他就是一个坏蛋!” 这天晚上,露西看电视,居然看到了记者采访多格的报道,在报道中,多格说: “我是一个罪人,从监狱出来后,我也是十分不安,我觉得自己从前不该做坏事, 我想那肯定是上帝遗忘了我,以致我犯下了错误。于是我偷偷地去了教堂,把神 像搬回了家里。我想,我天天与上帝待在一起,这样上帝就不会再遗忘我了。后 来,为了验证一下上帝记住了我,于是我就去向邻居露西借一千美元,没想到她 居然借给了我” 看到这里,露西忍不住说:“上帝当然会记住你这个坏蛋!”然后她继续看下去, 亚克继续讲述:“我借到了钱,非常开心。后来,我又悄悄地把神像送回了教堂 我想,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我一个人的上帝,我不能一个人占有他。后来, 我发现露西对我很友好,大家都对我很友好,他们都给予我这样那样的帮助,我 就觉得,其实他们都是我的上帝,他们都没有遗忘我,没有抛弃我”亚克的眼里
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这天晚上,亚克悄悄地去了教堂,然后,他把神像带回了家。亚克以为此事没人 知道,可是偏偏被邻居露西看见了。 露西心想,他果然不是个好人。露西想报警,但还是忍住了,她知道,就算自己 报了警,可是对于偷神像这样的事,不是什么大罪,亚克关不了多久,就会放出 来。 第二天,露西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她想,亚克偷神像,触犯了上帝,将来他 会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亚克也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相反, 每天他出门时都精神抖擞。 这天,露西家的门铃响了起来,门外的人居然是亚克,他来干什么?亚克微笑着 说:“露西,你好,你可以借我一千美元吗?” 一千美元!露西想,借给他的话,肯定是有去无回,可是我要不借给他,那就会 得罪了他。于是她便说:“我愿意借给你。你等等,我这就去拿钱!”说完露西 就转身去拿钱。很快她就又出来了,将一沓钱递向亚克。亚克看了看露西,接过 了钱,还说:“谢谢!钱我很快就会还给你!”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亚克走了后,露西又担心起来,他会不会认为我好欺负,再上门来找我借钱?嗯, 就算他再来,我也不借钱给他了!他要是敢胡来,我就报警!但是以后的几天, 亚克都没有再上门来找她借钱,而且每次亚克看到她,都会微笑着跟她打招呼。 露西见了心想,他看上去很快乐,很阳光,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他就 是那个偷走神像的人!不过,我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他是个罪人,绝不 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天晚上,露西半夜里听到了动静,她起床一看,发现亚克把神像从家里搬了出 来。他想干什么?要把神像搬到哪里去?露西一路跟随亚克,发现他把神像又搬 回了教堂。露西笑了,他肯定怕得到上帝的惩罚,这才把神像搬回了教堂。这个 可恨的家伙,上帝啊,你可一定要好好惩罚他!最好在惩罚他之前,让他先把钱 还给我!我可是一个无辜的人,你可不能怪罪于我!露西等亚克一离开,就情不 自禁地上前祷告起来。 第二天一早,露西刚刚吃过早饭,门铃就响了,一看是亚克,她吃了一惊,担心 昨晚跟踪的事让亚克知道了。但她还是开了门,结果却是亚克来还她的钱,露西 非常开心,觉得上帝真灵。她想,上帝肯定会惩罚多格,走着瞧吧。 果然,没过几天,露西就得到了一个让她开心的好消息:亚克被大火烧伤了,住 进了医院。露西禁不住感叹道:“上帝啊,你可真灵,就该好好惩罚亚克,烧死 他也不算错,他就是一个坏蛋!” 这天晚上,露西看电视,居然看到了记者采访多格的报道,在报道中,多格说: “我是一个罪人,从监狱出来后,我也是十分不安,我觉得自己从前不该做坏事, 我想那肯定是上帝遗忘了我,以致我犯下了错误。于是我偷偷地去了教堂,把神 像搬回了家里。我想,我天天与上帝待在一起,这样上帝就不会再遗忘我了。后 来,为了验证一下上帝记住了我,于是我就去向邻居露西借一千美元,没想到她 居然借给了我” 看到这里,露西忍不住说:“上帝当然会记住你这个坏蛋!”然后她继续看下去, 亚克继续讲述:“我借到了钱,非常开心。后来,我又悄悄地把神像送回了教堂。 我想,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我一个人的上帝,我不能一个人占有他。后来, 我发现露西对我很友好,大家都对我很友好,他们都给予我这样那样的帮助,我 就觉得,其实他们都是我的上帝,他们都没有遗忘我,没有抛弃我”亚克的眼里
涌出了泪水。 露西又忍不住说道:“我是你的上帝?我是吗?”多格继续讲述:“我知道,是 我遗忘了上帝,抛弃了上帝,才干了坏事,现在我重新找回了上帝,于是见到琼 斯的店里起了火,她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就冲了进去。虽然我受了伤,但是孩子 却安然无恙,我很高兴” 亚克开心地笑了起来。原来,亚克受伤是因为他救了人 露西为对亚克的误会感到愧疚,她说:“亚克,你是好样的!你也是我们的 上帝!” (节选自2015年第24期《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露西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悬念迭出,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露西的 疑问探究事情的真相,而且便于从心理角度对亚克进行观照。 B.亚克把神像搬回自己的家里,让他找回了上帝,后来他担心这样会受到上帝 的惩罚,于是把神像送回了教堂,这样大家又都见到了神像 C.小说巧用误会法,让露西凭主观想象对亚克回来后的言行做出了一连串戏剧 性的猜测,为情节的发展不断蓄势,从而产生烘云托月的构思效果 D.亚克由罪犯到英雄的转变过程发人深省,它启迪人们犯过错并不可怕,只要 心存上帝,与邻里和睦相处,改过自新,就不会受到上帝责罚。 5.小说在刻画亚克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电视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 用?(6分) (三)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 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 广交天下贤晢,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 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 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 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 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 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 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 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 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 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 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
涌出了泪水。 露西又忍不住说道:“我是你的上帝?我是吗?”多格继续讲述:“我知道,是 我遗忘了上帝,抛弃了上帝,才干了坏事,现在我重新找回了上帝,于是见到琼 斯的店里起了火,她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就冲了进去。虽然我受了伤,但是孩子 却安然无恙,我很高兴” 亚克开心地笑了起来。原来,亚克受伤是因为他救了人。 露西为对亚克的误会感到愧疚,她说:“亚克,你是好样的!你也是我们的 上帝!” (节选自 2015 年第 24 期《微型小说选刊》)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 小说以露西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悬念迭出,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露西的 疑问探究事情的真相,而且便于从心理角度对亚克进行观照。 B. 亚克把神像搬回自己的家里,让他找回了上帝,后来他担心这样会受到上帝 的惩罚,于是把神像送回了教堂,这样大家又都见到了神像。 C. 小说巧用误会法,让露西凭主观想象对亚克回来后的言行做出了一连串戏剧 性的猜测,为情节的发展不断蓄势,从而产生烘云托月的构思效果。 D. 亚克由罪犯到英雄的转变过程发人深省,它启迪人们犯过错并不可怕,只要 心存上帝,与邻里和睦相处,改过自新,就不会受到上帝责罚。 5. 小说在刻画亚克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电视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 用?(6 分) (三)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 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 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 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 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 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 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 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 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 “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 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 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 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 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
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 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 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髙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 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 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 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 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 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 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 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 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 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 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 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 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B.顾炎武注重积累,积少成多,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 时复改定”。积三十余年,编成《日知录》。 C.顾炎武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善于 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D.顾炎武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其高尚品格堪为后世楷模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
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 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 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 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 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 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 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 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 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 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 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 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 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 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 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 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 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顾炎武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 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B. 顾炎武注重积累,积少成多,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 时复改定”。积三十余年,编成《日知录》。 C. 顾炎武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善于 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D. 顾炎武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其高尚品格堪为后世楷模。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