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 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 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 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 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 “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 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 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 切相头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 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 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 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 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 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 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 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 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 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 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 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 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 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 个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 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一一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 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 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 要的价值。 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 人的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河北省张家口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 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 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 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 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 “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 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 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 一切相头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 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 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 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 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 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 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 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 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 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 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 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 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 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 个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 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 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 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 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 人的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 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 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 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 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 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 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 康运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 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 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 朵。淡紫、深紫、全 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 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 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 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 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 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 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 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晩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 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 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 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 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 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 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 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 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 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 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 康运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 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 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 朵。淡紫、深紫、全 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 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 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 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 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 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 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 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 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 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 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 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
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 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 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 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 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感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 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 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 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 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 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 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 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 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 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 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 扬光大。 5.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 写出这样写的好处。(5分) 6.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 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 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 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 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 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 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西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 税 (摘编自2017年0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
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 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 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 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 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感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 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 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 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 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 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 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 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目的是为突出野菊花 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托野 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带来 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会发 扬光大。 5.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 写出这样写的好处。(5 分) 6.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表现它?(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 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 号),明确指出,国 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 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 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 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 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 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西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交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 税。 (摘编自 2017 年 08 月 15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2年~2017年4月全国棚户区改造数量 万套 700 600 601 606 12017 470 400 300 323 务的36% 200 219 100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4月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 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 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 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 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园有基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 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 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池,兴建劳动密集 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 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 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成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 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一一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26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 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 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 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中国 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相 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 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
(资料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县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 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 年中央启动保 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 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 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 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场棚户区、园有基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 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 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池,兴建劳动密集 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 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 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成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 270 多万 个,支付用工费用 100 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惠民生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综述》) 材料四: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 26 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 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 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 1500 万 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 1 亿人居住的城镇棚 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 8 年,中国 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 3287 万套。棚户区改造使 8000 多万居民“出相 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 950 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 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过剩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我
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 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 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进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 目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前扣除及免税政阐一→励企业参与户区改造一→惨与棚戶区改造企业受 B·欧府推动、住户配訇_→改数列持续高速馏长—→囚千多万居民“出櫚进桉” c.国家福户区改造计划_→囫适大量就业机叁—→低收入家庫 D,来三年继续梱戶区改週_→院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条件的承褶—→四大财政金融等支持 力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财税【2010】42号文件和财税【2012】12号文件对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 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几则材料来源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 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2008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 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主要是因为它在未来年将实现改善 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规划空前,工程浩大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 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 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 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县。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 中虚实。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 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屠其城,直抵寿春。”仁谦初泪其议,不得已丛 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 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廷 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 周师大溃。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 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
们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 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 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未来三年将实现改进 1 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 目标》)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财税【2010】42 号文件和财税【2012】12 号文件对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 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几则材料来源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 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C.2008 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启动,2010 年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 动,最重要的成绩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D.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提振当地的经济。 E.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被称为重大民生工程,主要是因为它在未来年将实现改善 约 1 亿人的居住条件,规划空前,工程浩大。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哪些好处?(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 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 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 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给日食,俾制防城具。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 中虚实。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 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屠其城,直抵寿春。”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 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 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廷 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 周师大溃。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 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