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10页。第Ⅱ卷10至11页。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I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 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 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 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 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 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 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 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 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 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 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 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 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 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 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 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仼意识。也就是说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 高三语文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10 页。第Ⅱ卷 10 至 11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 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 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 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 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 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 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 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 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 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 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 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 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 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 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 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也就是说
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 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 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 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 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 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 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式 B.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 合起来
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 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 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 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 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 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 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式 B.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 合起来
B.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 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 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 文化素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 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 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 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 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 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 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一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 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 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 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 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 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 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 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十文 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 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
B.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 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 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 文化素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 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 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 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 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 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 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 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 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 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 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 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 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 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 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
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 深刻 思维导图图例 关键词 主干 中心图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 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 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 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 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 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 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 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 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
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 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 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 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 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 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 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 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 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 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 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
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 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 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 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十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 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 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 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6分) 定义 机制 元素、原理、要素 中心图 主干 思维导图}巴雄导图的内容和结构 分支 思维导图的缺点和使用方法 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正确使用 变化与创造 ① 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 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 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 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 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 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 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