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一中2011—2012学年预测试题 高三语文 1.本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两部分,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 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 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 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 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敌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 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 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 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 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 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 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 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 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 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 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 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 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 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 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 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 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 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 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 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 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 山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
张家口一中 2011——2012 学年预测试题 高三语文 1.本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 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 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 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 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敌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 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 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 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 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 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 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 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 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 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 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 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 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 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 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 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 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 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 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 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 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 山。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
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 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 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 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对“儒家思想”与“封禅泰山”二者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支持封禅泰山,但是他并未明确可以操作的封禅礼制,因此封禅泰山直到秦 始 皇时代才真正成为了事实。 B.儒家思想能够获得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封禅泰山的思想首先受到 封建帝王的青睐是分不开的 C.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心思,在帝王心目中地位神圣,因此历代帝王 登基后首先进行封禅。 D.儒家思想因为泰山封禅理论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泰山因为儒家思想而确立 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独尊地位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 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 的礼 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己 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 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 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九岁谒荆 南太守,上诸朝,贫不能行。长,举进士,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 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民有号王豹子者,豪占人田,略男女为仆妾,有欲告者, 则杀以灭口。绛捕置于法。甲与乙被酒相殴击,甲归卧,夜为人断足。妻称乙,告里长,执 乙诣县,而甲已死。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 迎笑,切切私语。绛命取僧系庑下,诘妻奸状,即吐实。人问其故,绛曰:“吾见妻哭不哀, 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 立券。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又讼于州,至击登闻鼓, 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 而撰伪券续之耳。”聿骇谢,即日归整田 绛为官精明,然不苛暴。知通州海门县,淮民多盗贩盐,制置使建言,满二十斤者皆坐徒。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笞而纵之。擢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州 大水冒城,民庐荡析。绛出库钱,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流移者皆 复业。又甓其城,因门为闸,以御湍涨。后人守其法
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 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 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 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对“儒家思想”与“封禅泰山”二者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支持封禅泰山,但是他并未明确可以操作的封禅礼制,因此封禅泰山直到秦 始 皇时代才真正成为了事实。 B.儒家思想能够获得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封禅泰山的思想首先受到 封建帝王的青睐是分不开的。 C.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心思,在帝王心目中地位神圣,因此历代帝王 登基后首先进行封禅。 D.儒家思想因为泰山封禅理论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泰山因为儒家思想而确立 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独尊地位。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 立 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 的礼 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 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 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 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九岁谒荆 南太守,上诸朝,贫不能行。长,举进士,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 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民有号王豹子者,豪占人田,略男女为仆妾,有欲告者, 则杀以灭口。绛捕置于法。甲与乙被酒相殴击,甲归卧,夜为人断足。妻称乙,告里长,执 乙诣县,而甲已死。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 迎笑,切切私语。绛命取僧系庑下,诘妻奸状,即吐实。人问其故,绛曰:“吾见妻哭不哀, 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 立券。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又讼于州,至击登闻鼓, 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 而撰伪券续之耳。”聿骇谢,即日归整田。 绛为官精明,然不苛暴。知通州海门县,淮民多盗贩盐,制置使建言,满二十斤者皆坐徒。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笞而纵之。擢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州 大水冒城,民庐荡析。绛出库钱,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流移者皆 复业。又甓其城,因门为闸,以御湍涨。后人守其法
后绛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绛所至有威名,工于文辞,为流辈 推许。虽在中书,而蕃夷书诏,犹多出其手。数请老,神宗命其子耆宁校书崇文院,慰留之 既得谢,帝眷眷命之曰:“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币金,且便耆年仕进。”绛曰:“臣有田 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既行,追赍白金千两, 敕以蚤还。绛至吴逾岁,以老病奏,恐不能奉诏。三年而薨,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师,谥 章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绛命取僧系庑下 系:捆绑 B.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 博:斗殴 C.因门为闸,以御湍涨 因:利用 D.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 寻:不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元绛“为官精明”和“不苛暴”的一组是() A.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 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 C.绛捕置于法。 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 D.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既行,追赍白金千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绛的祖先本来不姓元,唐代末年,元绛曾祖父曾经为保卫乡里聚集众人,进入并据有 了信州,后被杨氏打败,逃奔到杭州,改姓元。祖父在吴越做官,于是成为钱塘人。 B.元绛任江宁推官时,上元县有甲乙二人酒醉后打架,甲夜里被人砍死了。甲的妻子说是 乙砍的,告到里长那里,又抓着乙去到县衙。元绛最终査明真相,惩治了真凶。 C.元绛任台州知府时,有一次台州城外发大水,百姓的房屋被冲倒。元绛就用砖头砌高城 墙,利用城门作为水闸,用以抵御湍急暴涨的水流,后来的台州官员也都沿用这一方法 D.元绛不论在哪里做官都有很好的名声,并且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推重赞赏。即使后来 在内廷中任职,皇帝给蕃夷的诏书,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史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 私语。 (2)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8、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 分)
后绛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绛所至有威名,工于文辞,为流辈 推许。虽在中书,而蕃夷书诏,犹多出其手。数请老,神宗命其子耆宁校书崇文院,慰留之。 既得谢,帝眷眷命之曰:“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币金,且便耆年仕进。”绛曰:“臣有田 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既行,追赍白金千两, 敕以蚤还。绛至吴逾岁,以老病奏,恐不能奉诏。三年而薨,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师,谥曰 章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绛命取僧系庑下 系:捆绑 B.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 博:斗殴 C.因门为闸,以御湍涨 因:利用 D.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 寻:不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元绛“为官精明”和“不苛暴”的一组是( ) A. 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 B. 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 C. 绛捕置于法。 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 D. 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既行,追赍白金千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绛的祖先本来不姓元,唐代末年,元绛曾祖父曾经为保卫乡里聚集众人,进入并据有 了信州,后被杨氏打败,逃奔到杭州,改姓元。祖父在吴越做官,于是成为钱塘人。 B.元绛任江宁推官时,上元县有甲乙二人酒醉后打架,甲夜里被人砍死了。甲的妻子说是 乙砍的,告到里长那里,又抓着乙去到县衙。元绛最终查明真相,惩治了真凶。 C.元绛任台州知府时,有一次台州城外发大水,百姓的房屋被冲倒。元绛就用砖头砌高城 墙,利用城门作为水闸,用以抵御湍急暴涨的水流,后来的台州官员也都沿用这一方法。 D.元绛不论在哪里做官都有很好的名声,并且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推重赞赏。即使后来 在内廷中任职,皇帝给蕃夷的诏书,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阴使信谨史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 私语。 (2) 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南 海 旅 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8、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 分)
9、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屈心而抑志兮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义 (诸葛亮 《出师表》)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 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 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 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 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 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 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页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 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一一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 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 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一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一一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 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一一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 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 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
9、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义, 。 (诸葛亮 《出师表》) ③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 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 分) 陆 地 上 的 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 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 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 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 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 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3 页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 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 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 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 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 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 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 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
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 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一一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 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 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 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 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一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 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 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一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 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一一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 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 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 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 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 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 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 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5分)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 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 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 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 年4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 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
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 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 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 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 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 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 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 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 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 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 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 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 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 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 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 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周围的绿田”“像平静的海水”, 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 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5 分)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我 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上去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8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 分)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 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 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 1927 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 年 4 月,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精 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