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影响着子女受教育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每个父母在最初的时候,都会为子女的前途作出设 计,“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会对他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如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他就会在家庭中为其创造学习音乐的条件。所以, 家庭教育是一种以个别教育形式为主的极具针对性的教育。 5.灵活性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自己的家庭内单独进行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和组 织形式,也没有严肃的教学气氛,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机而发。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 地向家长提出问题,家长也都会随时随地给予孩子教育。同时,教育的内容也是很灵活的。既 可以是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既可以是审美教育,也可以是身心素质的教 育。这种教育进行得比较轻松、自由,而且由于没有特殊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儿童的积极 性 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并不等于任意性,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认为只有 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大学才算成才,从而导致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 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或自己充当老师,或高薪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开小灶”,加重了孩子的课 业负担,引起孩子反感;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自己的愿望,硬性为儿童规定了一些教育内容, 比如要求孩子学钢琴、书法、绘画等等,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与兴趣,从而引起孩子反感 使良好的愿望适得其反,导致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走向失败。 总之,家庭对个体的教育影响贯穿少年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涉及社会化的方方面面。家长 应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的特点,并科学地加以运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取 得最佳的家庭教育效果,促使少年儿童在家庭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类型 不同的家庭类型,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因此,根据家庭 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家庭教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民主型。父母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面貌,他们懂得尊重子女人格, 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不粗暴,不打骂孩子,不强加意志于子女,讲道理,有是非,处理事情公 平、合理。在民主型家庭影响下的子女,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的自觉性;聪明伶俐,活泼外 向:有是非鉴别能力,富于创造精神,能独立自主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专横,不尊重儿童的人格,缺乏明确的是非界 限,对孩子的态度随心所欲,高兴时就一味地放纵,生气时就随意打骂。无一定的教育目标, 无一贯的品德尺度。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脾气古怪、喜怒无常、性情暴躁、淘
6 权,影响着子女受教育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每个父母在最初的时候,都会为子女的前途作出设 计,“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会对他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如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他就会在家庭中为其创造学习音乐的条件。所以, 家庭教育是一种以个别教育形式为主的极具针对性的教育。 5. 灵活性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自己的家庭内单独进行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和组 织形式,也没有严肃的教学气氛,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机而发。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 地向家长提出问题,家长也都会随时随地给予孩子教育。同时,教育的内容也是很灵活的。既 可以是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既可以是审美教育,也可以是身心素质的教 育。这种教育进行得比较轻松、自由,而且由于没有特殊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儿童的积极 性。 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并不等于任意性,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认为只有 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大学才算成才,从而导致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 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或自己充当老师,或高薪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开小灶”,加重了孩子的课 业负担,引起孩子反感;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自己的愿望,硬性为儿童规定了一些教育内容, 比如要求孩子学钢琴、书法、绘画等等,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与兴趣,从而引起孩子反感, 使良好的愿望适得其反,导致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走向失败。 总之,家庭对个体的教育影响贯穿少年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涉及社会化的方方面面。家长 应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的特点,并科学地加以运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取 得最佳的家庭教育效果,促使少年儿童在家庭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类型 不同的家庭类型,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因此,根据家庭 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家庭教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民主型。父母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面貌,他们懂得尊重子女人格, 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不粗暴,不打骂孩子,不强加意志于子女,讲道理,有是非,处理事情公 平、合理。在民主型家庭影响下的子女,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的自觉性;聪明伶俐,活泼外 向;有是非鉴别能力,富于创造精神,能独立自主。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专横,不尊重儿童的人格,缺乏明确的是非界 限,对孩子的态度随心所欲,高兴时就一味地放纵,生气时就随意打骂。无一定的教育目标, 无一贯的品德尺度。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脾气古怪、喜怒无常、性情暴躁、淘
气任性、好侵犯、无礼貌,简直是父母的影子。 (3)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娇惯、宠爱,一味地顺从孩子的要求和欲望,偏袒 过错,不讲原则,放纵行为。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往往性格骄横、娇气、懒惰,既过于强调自 我中心,又极具依赖性。 (4)放任型。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不加管教,听其自然,只讲亲情,不问品德,遇事 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甚至忽视或漠视孩子。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多有不良行为,思想品德发 展滞后,语言行为随心所欲,缺少自制,不合规范,不懂礼貌 (5)片面追求型。片面追求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分数考得高,什么都好说。如果文化课 成绩上不去,则过于施加压力甚至责骂。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优生,有一部分是“差生”,容易导 致学生片面发展和自私、不合群等不良个性,甚至丧失自信和产生逆反心理。 (6)矛盾型。父母之间或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教育不一致。一方严管,一方袒护,常常 让孩子无所适从。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分、两副面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进取心。值得一 提的是,有不少由继父、继母组成的家庭,往往出现“父母”间的教育不一致,这更容易造成 消极的教育影响。 三、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期的中国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对家庭教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谓的家庭结构,指的 是家庭的组织方式。由于组成家庭的成员数量、序列、权益,以及结合形式各异,便构成了多 种类型的家庭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1)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和未成年子女组成 的家庭,这是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2)单亲家庭,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 家庭。它包括父母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的家庭、单身领养子女的家庭、未婚生育造成的私生 子女与其父或母共同组成的家庭、部分丧偶造成的缺父少母家庭等等,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 快,这类家庭的数量将会在不断上升:(3)直系家庭,指父母、夫妻、儿女同住,祖孙三代同 堂的家庭;(4)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是我国过去最 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现在逐渐在家庭组成形式上成为次要的形式,特别是在城市,主要的 家庭组成形式是核心家庭。以上诸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家 庭结构的不同,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互动频率不同,家庭中每增加一个新成员,其家庭关系的 种类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家庭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家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类型 的家庭关系,有着对子女独特的教育影响 家庭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彼此间互相信任、尊重和爱抚的基础上。父母之间的
7 气任性、好侵犯、无礼貌,简直是父母的影子。 (3)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娇惯、宠爱,一味地顺从孩子的要求和欲望,偏袒 过错,不讲原则,放纵行为。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往往性格骄横、娇气、懒惰,既过于强调自 我中心,又极具依赖性。 (4)放任型。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不加管教,听其自然,只讲亲情,不问品德,遇事 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甚至忽视或漠视孩子。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多有不良行为,思想品德发 展滞后,语言行为随心所欲,缺少自制,不合规范,不懂礼貌。 (5)片面追求型。片面追求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分数考得高,什么都好说。如果文化课 成绩上不去,则过于施加压力甚至责骂。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优生,有一部分是“差生”,容易导 致学生片面发展和自私、不合群等不良个性,甚至丧失自信和产生逆反心理。 (6)矛盾型。父母之间或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教育不一致。一方严管,一方袒护,常常 让孩子无所适从。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分、两副面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进取心。值得一 提的是,有不少由继父、继母组成的家庭,往往出现“父母”间的教育不一致,这更容易造成 消极的教育影响。 三、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期的中国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对家庭教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谓的家庭结构,指的 是家庭的组织方式。由于组成家庭的成员数量、序列、权益,以及结合形式各异,便构成了多 种类型的家庭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1)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和未成年子女组成 的家庭,这是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2)单亲家庭,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 家庭。它包括父母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的家庭、单身领养子女的家庭、未婚生育造成的私生 子女与其父或母共同组成的家庭、部分丧偶造成的缺父少母家庭等等,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 快,这类家庭的数量将会在不断上升;(3)直系家庭,指父母、夫妻、儿女同住,祖孙三代同 堂的家庭;(4)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是我国过去最 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现在逐渐在家庭组成形式上成为次要的形式,特别是在城市,主要的 家庭组成形式是核心家庭。以上诸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家 庭结构的不同,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互动频率不同,家庭中每增加一个新成员,其家庭关系的 种类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家庭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家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类型 的家庭关系,有着对子女独特的教育影响。 家庭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彼此间互相信任、尊重和爱抚的基础上。父母之间的
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认识社会的关系,也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成员 互敬互爱的家庭里,是影响和教育儿童的良好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结构的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特征。核心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少,规模小,有着井然 有序的生活方式,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密切,这种家庭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亲密,易形成民主 气氛,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只要对孩子教育要求保持一致,就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但是核心家 庭只是为教育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直系家庭 和联合家庭,一般属于大家庭,其特点是人数多,层次关系复杂,儿童在家庭中可能和三代人 打交道,由于各成员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存在差异,决定着各自不同的教育观,表现在教育要 求上的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这种宽严不一、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教育,容易把孩子培养成 两面性”的人。单亲家庭中子女只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的教育,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的父 母之爱,容易造成儿童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性格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这类家庭教育的复 杂和困难程度比起完全家庭的教育要大的多。如果忽视正确的教育引导,会导致产生仇恨、孤 僻、报复等反社会心理和行为。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 化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家庭结构中的人际关系只是为家庭教育提供适宜的社会人际环境 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增加,不仅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也 给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近些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独生子女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作出了种种分析和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是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高,其智力发展优于非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富于创造性,易于成才;一是持悲观担忧的情绪,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物 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容易使家长对子女娇惯,而成为“问题儿童”,难以教育。以上两种认识 都有片面性。近年来,教育社会学对独生子女的问题作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了我国独 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征,并据此提出许多对策和建议。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特征 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亲子互动频率提高。孩子的成长过程,事实上也是亲子互动过程, 而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互动对象的多少、频率高低,又取决于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状况。在新 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家庭经历了由人口增值无控制的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过度的过程。 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366人。在家庭结构 上,两代户增加,三代及三代以上户减少,由父母与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
8 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认识社会的关系,也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成员 互敬互爱的家庭里,是影响和教育儿童的良好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结构的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特征。核心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少,规模小,有着井然 有序的生活方式,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密切,这种家庭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亲密,易形成民主 气氛,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只要对孩子教育要求保持一致,就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但是核心家 庭只是为教育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直系家庭 和联合家庭,一般属于大家庭,其特点是人数多,层次关系复杂,儿童在家庭中可能和三代人 打交道,由于各成员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存在差异,决定着各自不同的教育观,表现在教育要 求上的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这种宽严不一、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教育,容易把孩子培养成 “两面性”的人。单亲家庭中子女只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的教育,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的父 母之爱,容易造成儿童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性格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这类家庭教育的复 杂和困难程度比起完全家庭的教育要大的多。如果忽视正确的教育引导,会导致产生仇恨、孤 僻、报复等反社会心理和行为。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 化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家庭结构中的人际关系只是为家庭教育提供适宜的社会人际环境。 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增加,不仅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也 给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近些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独生子女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作出了种种分析和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高,其智力发展优于非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富于创造性,易于成才;一是持悲观担忧的情绪,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物 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容易使家长对子女娇惯,而成为“问题儿童”,难以教育。以上两种认识 都有片面性。近年来,教育社会学对独生子女的问题作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了我国独 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征,并据此提出许多对策和建议。 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特征 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亲子互动频率提高。孩子的成长过程,事实上也是亲子互动过程, 而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互动对象的多少、频率高低,又取决于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状况。在新 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家庭经历了由人口增值无控制的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过度的过程。 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到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 3.66 人。在家庭结构 上,两代户增加,三代及三代以上户减少,由父母与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
庭的主体。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在核心家庭中,一般只存在 三种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关系,具有最基本、 最简单、以及无重复的特点,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 更为集中,因此频率更高,作用更大,表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特征。在情感方面的互动 中,爱的成分加大。父母之爱对孩子来说,是生存的精神环境,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父母的爱不仅强烈而且集中,在精神上能够实现爱的满足,并产生强烈 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健康、积极主动进取的良好品格,使个性得到充分 的发展。在家庭文化互动中,教育因素增多。父母对孩子未来前途抱有较高的期望,总希望在 激烈的竞争中助孩子一臂之力,于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因此,在 亲自互动中,加大了其中的文化教育因素。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互动中,更多地倾向孩子。一般 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所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优越 其次,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与传统家庭的家长中心地位相比,独生子女成为全 家关注的重点和家庭生活的主轴。从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上看,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抚育 上倾注了比多子女父母更多的心血,家庭生活中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主要内 容。从家庭日常生活安排上看,独生子女在家庭的中心地位尤为明显,父母尽量在家庭生活中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在家庭中的强化 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存 在某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生子女的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来自父母的 正面教育 第三,家长的心理及行为负担增大。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往往把过去对几个孩子的精神寄托 全部倾注在惟一的孩子身上,由此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理压力。一是加重了抚养子女的忧虑 感,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必然导致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和过多干预;一是强化了对子女 的高期望值。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一种紧迫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盲目攀比, 在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最佳教育环境的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就越来越高。但往往事与愿违, 甚至人为地造成独生子女的一些不良品行的产生。三是加重了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表现在经济 生活上过多地偏重子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情感上,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一切围 绕孩子转,并由此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利;在家庭关系上,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而轻 视与老一辈的物质和感情的交流 2.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除遵循一般的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9 庭的主体。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在核心家庭中,一般只存在 三种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关系,具有最基本、 最简单、以及无重复的特点,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 更为集中,因此频率更高,作用更大,表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特征。在情感方面的互动 中,爱的成分加大。父母之爱对孩子来说,是生存的精神环境,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父母的爱不仅强烈而且集中,在精神上能够实现爱的满足,并产生强烈 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健康、积极主动进取的良好品格,使个性得到充分 的发展。在家庭文化互动中,教育因素增多。父母对孩子未来前途抱有较高的期望,总希望在 激烈的竞争中助孩子一臂之力,于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因此,在 亲自互动中,加大了其中的文化教育因素。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互动中,更多地倾向孩子。一般 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所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优越。 其次,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与传统家庭的家长中心地位相比,独生子女成为全 家关注的重点和家庭生活的主轴。从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上看,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抚育 上倾注了比多子女父母更多的心血,家庭生活中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主要内 容。从家庭日常生活安排上看,独生子女在家庭的中心地位尤为明显,父母尽量在家庭生活中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在家庭中的强化, 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存 在某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生子女的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来自父母的 正面教育。 第三,家长的心理及行为负担增大。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往往把过去对几个孩子的精神寄托 全部倾注在惟一的孩子身上,由此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理压力。一是加重了抚养子女的忧虑 感,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必然导致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和过多干预;一是强化了对子女 的高期望值。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一种紧迫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盲目攀比, 在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最佳教育环境的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就越来越高。但往往事与愿违, 甚至人为地造成独生子女的一些不良品行的产生。三是加重了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表现在经济 生活上过多地偏重子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情感上,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一切围 绕孩子转,并由此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利;在家庭关系上,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而轻 视与老一辈的物质和感情的交流。 2.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除遵循一般的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家长对孩子爱严相济,处理好感情和理智关系。父母疼爱子女,会使孩子产生安全 感、幸福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感情基础。同时,爱本身又具有某种教育力量,没有爱就谈不 上家庭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发端。但是父母的爱不等于教育,所以父母的爱既要适度,又要 赋予社会意义。倘若爱而无当,便会成为溺爱。家长对孩子总是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甚至对 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视而不见,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撒娇、骄横跋扈的恶习。孩子在指 挥父母,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而不是父母教育孩子。因此,父母爱子女必须受理智的制约 这种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高尚的爱,既要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在独生子女家庭教 育中要正确处理“爱”与“教”的关系,做到爱严相济,这就是理智的爱。既要尊重他们的自 信心、自尊心和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要对他们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做到寓爱于教 如果对孩子爱的过分,就会在心理上失去应有的稳定和平衡,表现在教育要求上的失控,由于 对孩子娇、宠、惯,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坚持始终的严格要求,其结果必然是对孩子放纵, 实质上就是放弃了教育 第二,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独生子女家 庭中,父母往往不注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和劳动教育,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热爱 劳动的习惯。只顾疼爱孩子,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一切全由家长包办,使孩子丧失了自己动 手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认为劳动影响学习而不 让其参加劳动,结果养成孩子被动依赖和好逸恶劳的习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要 从儿童幼年起就重视劳动教育,引导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能以身作则在工作和家庭中 表现出对劳动严肃认真的态度。只有从小开始不断地进行长期教育,才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 质和习惯,不把劳动视为痛苦的负担,而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第三,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参加集体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个体社会化。独生子女的家 庭,缺少年龄相近的伙伴,他们由父母保护,在自己的家庭的小天地中生活,由于同人们交往 接触面狭窄,活动内容单调,分享不到小伙伴之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乐趣,人际交往单纯, 互动频率低,容易产生胆小、孤僻的心理。为了防止儿童产生不良的思想品质,家长应当鼓励 和支持孩子走出家门,同更多的同龄人互动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儿童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 更快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注意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节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概述
10 第一,家长对孩子爱严相济,处理好感情和理智关系。父母疼爱子女,会使孩子产生安全 感、幸福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感情基础。同时,爱本身又具有某种教育力量,没有爱就谈不 上家庭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发端。但是父母的爱不等于教育,所以父母的爱既要适度,又要 赋予社会意义。倘若爱而无当,便会成为溺爱。家长对孩子总是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甚至对 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视而不见,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撒娇、骄横跋扈的恶习。孩子在指 挥父母,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而不是父母教育孩子。因此,父母爱子女必须受理智的制约, 这种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高尚的爱,既要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在独生子女家庭教 育中要正确处理“爱”与“教”的关系,做到爱严相济,这就是理智的爱。既要尊重他们的自 信心、自尊心和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要对他们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做到寓爱于教。 如果对孩子爱的过分,就会在心理上失去应有的稳定和平衡,表现在教育要求上的失控,由于 对孩子娇、宠、惯,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坚持始终的严格要求,其结果必然是对孩子放纵, 实质上就是放弃了教育。 第二,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独生子女家 庭中,父母往往不注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和劳动教育,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热爱 劳动的习惯。只顾疼爱孩子,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一切全由家长包办,使孩子丧失了自己动 手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认为劳动影响学习而不 让其参加劳动,结果养成孩子被动依赖和好逸恶劳的习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要 从儿童幼年起就重视劳动教育,引导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能以身作则在工作和家庭中 表现出对劳动严肃认真的态度。只有从小开始不断地进行长期教育,才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 质和习惯,不把劳动视为痛苦的负担,而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第三,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参加集体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个体社会化。独生子女的家 庭,缺少年龄相近的伙伴,他们由父母保护,在自己的家庭的小天地中生活,由于同人们交往 接触面狭窄,活动内容单调,分享不到小伙伴之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乐趣,人际交往单纯, 互动频率低,容易产生胆小、孤僻的心理。为了防止儿童产生不良的思想品质,家长应当鼓励 和支持孩子走出家门,同更多的同龄人互动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儿童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 更快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注意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