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蛋白质共价结构 These C-N bonds cannot rotate Amino carbon terminal atom terminal end end These bonds can rotate
第四章 蛋白质共价结构
第一节蛋白质通论 一、蛋白质化学研究史 1838年 Muller研究了血清、蛋清、蚕丝等物 质的元素组成后,发现它们均可以用 C40lH62N1o012来表示,命名为"Protein'”(意为 to take the first place),并发展成"基团" 学说 19世纪末从蛋白质水解产物分离得到了13种氨 基酸,基团学说消声匿迹
第一节 蛋白质通论 1838年 Muller研究了血清、蛋清、蚕丝等物 质的元素组成后, 发现它们均可以用 C40H62N10O12 来表示, 命名为"Protein" (意为 to take the first place),并发展成 "基团" 学说 19世纪末 从蛋白质水解产物分离得到了13种氨 基酸, 基团学说消声匿迹 一、蛋白质化学研究史
1902年 Fischer,Hofmeister同时提出肽键理论 1924年 Svedberg发明超离心机 30年代 Bergmann合成出只含L型氨基酸的多肽 1950年 Pauling提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基本单 位: a-螺旋和B-折叠 1953年 Sanger确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8年 Perutz&Kendrew)用X光衍射法确定了肌 红蛋白的立体结构
1902年 Fischer, Hofmeister同时提出肽键理论 1924年 Svedberg 发明超离心机 30年代 Bergmann合成出只含L型氨基酸的多肽 1950年 Pauling提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基本单 位: α-螺旋和β-折叠 1953年 Sanger确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8年 Perutz & Kendrew用X光衍射法确定了肌 红蛋白的立体结构
1961年 Anfinsen证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 定其立体结构 80年代 蛋白质工程的兴起 1997年 蛋白组研究的概念 1999年 蛋白质芯片技术出现
1961年 Anfinsen证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 定其立体结构 80年代 蛋白质工程的兴起 1997年 蛋白组研究的概念 1999年 蛋白质芯片技术出现
对蛋白质化学有突出贡献的Nobel奖获得者 1902年 H.E.Fischer(德,化) 肽键理论,多肽合成 1910年A.Kosse1 (德,医) 组氨酸、组蛋白的发 现,碱基的发现 1915 W.H.Bragg/W.L.Bragg (德,物)用X射线测 定晶体物质结构 1926年T.Svedberg (瑞,化) 用超离心手段决定蛋 白质的分子量 1946年J.B.Summer (美,化) 蛋白质酶的结晶,证 明酶的本质为protein 1948年A.W.K.Tise1ius(瑞,化) 电泳装置的开发, 血清蛋白的研究 1952 A.J.P.Martin/R.L.M.Synge (英,化)分配层 析发明,氨基酸的分离
对蛋白质化学有突出贡献的Nobel奖获得者 1902年 H.E.Fischer (德,化) 肽键理论,多肽合成 1910年 A.Kossel (德,医) 组氨酸、组蛋白的发 现,碱基的发现 1915年 W.H.Bragg/W.L.Bragg (德,物) 用X射线测 定晶体物质结构 1926年 T.Svedberg (瑞,化) 用超离心手段决定蛋 白质的分子量 1946年 J.B.Summer (美,化) 蛋白质酶的结晶,证 明酶的本质为protein 1948年 A.W.K.Tiselius (瑞,化) 电泳装置的开发, 血清蛋白的研究 1952年 A.J.P.Martin/R.L.M.Synge (英,化) 分配层 析发明,氨基酸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