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任务和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数学是中国通史教学的最后内容,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内容。中央反 复强调,要加强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史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和 爱人民的信念和情感。而“国史“教学正是在这一历史教育中最能发挥上述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的史 学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崛起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 也是20世纪的中国最重大的历 史事变。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变化正是围绕着建立和建设 个强大的新中国展开的,其集中表 是,中国由 个被奴役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概括地说,中国在本世纪的前50年,主要是解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为建立 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本世纪后50年,是建设新中国的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发展、壮大 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建设和改革开放 逐步实现 家的繁荣富强 和人民的 共同高裕。50年巨变,为共和国 继续前进, 在下世纪中叶基本 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文明 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了 解共和国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正确地把握未来,坚定地投身于祖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求独立, 求解放, 求发展,求富强 爱由华民族的不懈 和几代中国 为之合 的民族凝聚力 传实现还制 在 返 我们的国家还不 它们总是妄图颠 容种困难和风,持别霸主义有 提卫国家独 一步增强民族凝聚方,使社会主义中围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胜利前进。 本世纪2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为理相 领 大的人民共和 之人瓷暮奢出格摄壁 振 。 权在中国仍然焕发出蓬勒的生机和 生严重 十 是: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的新中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 “只有杜会主义才能发 展中国”。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后,党制定了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出生机。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 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 念。 第三,学习、堂握治固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固的建立、成长、壮大,中固革命、建设和改革 开放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并取得伟大 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的物园是关建设有中特色金的理论这 装安地我价的是,经的可的保程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学习它,可以从多方面吸取营养,获取教 益。因此,它在通史教学和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其它历史教学课程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 治理论课所不能比拟的重要作用。 (一)知识要求 主义唯物 合理 正 和科学的认识。 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5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主要脉络。全面 认识建国50年来共和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建设有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任务和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是中国通史教学的最后内容,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内容。中央反 复强调,要加强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史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和 爱人民的信念和情感。而"国史"教学正是在这一历史教育中最能发挥上述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的史 学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崛起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 20世纪的中国最重大的历 史事变。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变化正是围绕着建立和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展开的,其集中表现 是,中国由一个被奴役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概括地说,中国在本世纪的前50年,主要是解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为建立 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本世纪后50年,是建设新中国的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发展、壮大 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和人民的共同富裕。50年巨变,为共和国继续前进,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文明 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了 解共和国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正确地把握未来,坚定地投身于祖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求独立,求解放,求发展,求富强,振兴中华,是一 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和几代中国人为之浴血奋斗的目标,并由此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凝聚力和爱国精神,反过来又成为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战 胜强敌和艰难困苦,实现上述目标的强大动力。在当今的中国,虽然积弱受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 返了,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特别霸权主义还有新 的发展,它们总是妄图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国。因此,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战胜前进道路 的各种困难,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使社会主义中国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胜利前进。 第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领 导中国人民走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振兴的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建立和建设了 伟大的人民共和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的 今天,社会主义在中国仍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得到的深切体验和共 识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杜会主义才能发 展中国"。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后,党制定了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出生机。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 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 念。 第三,学习、掌握治国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成长、壮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开放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并取得伟大 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的产物,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三大理论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 结晶。因此,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从中学习、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经受一切风险考验的最可靠的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学习它,可以从多方面吸取营养,获取教 益。因此,它在通史教学和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其它历史教学课程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 治理论课所不能比拟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要求 本讲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材料丰富,力求做 到叙事清楚和论证准确。旨在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两方面的知识,并对建国50年来的 历史有一个正确和科学的认识。 一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5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主要脉络。全面 认识建国50年来共和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建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50年 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曲折和 失误能有一个正确和科学的认识。 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继《中国现代史》之后的”中国通史”教学 的 为历史系历史 业的学 论。如果作为面向全校非历史专业的文理公选课,则要求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三)能力要求 本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主要要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养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来分析 ,要 将史与儿 发展的 和设的 光看 和分析 学生中国历 拿年 作为厉史学专业 还要求通过本课程 阅读和运用当代史料方法 小显解衣史研究的装杰理论和方法学揭 为今后从事史学或其它社会工作打 来说,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优良品德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四)本门课程的总学时、学分和考核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是54,3个学分,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期末)、开卷考试和平时课堂考核相结 合 以评定学生的最后成线, 如果作为非历史学专业气 生的公共选修课,总学时可以作相应调整 核方法亦可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 、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言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分 讲解内容: 筝翠颗癸是胸贸骑发醒器鹅严尖际驰翼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首先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围建立一 一1956年9月中共八 大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 -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6年月10月文革结束): -1987年10月 5,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一一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五十周年。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及民主改革的展开 与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二、新中固建立后中因社会的性质 第二节 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一、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建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50年 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曲折和 失误能有一个正确和科学的认识。 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继《中国现代史》之后的"中国通史"教学 的最后一门课程,因此,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 论。如果作为面向全校非历史专业的文理公选课,则要求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三)能力要求 本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主要要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养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来分析国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以 发展的目光和系统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学习50年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深厚情感。第四,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还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当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一定的 阅读和运用当代史料方法,为今后从事史学或其它社会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历史专业基础。概括起 来说,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优良品德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四)本门课程的总学时、学分和考核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是54,3个学分,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期末)、开卷考试和平时课堂考核相结 合,以评定学生的最后成绩。如果作为非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总学时可以作相应调整, 考核方法亦可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 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分 讲解内容: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国史的五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首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进程有一大体的把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1956年9月中共八 大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6年月10月文革结束); 4,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文革结束——1987年10月 中共十四大前); 5,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五十周年。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及民主改革的展开 与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二节 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一、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
二、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第三节 抗美援朝战争和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抗美援朝战争 二、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1950年冬到1953年春) 三、镇压反革命(1950、10一1951、10)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第四节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一、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确立 二、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三反"和"五反 四、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 第五节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方针及教育体制的确立 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第六节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活动 一、民主党派的活动 二、人民团体的活动 第七节国防建设、外交关系和两岸关系 一、困防建设 二、外交关系 三、两岸关系 本单元学时分配:7学时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一节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第三节 抗美援朝战争和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抗美援朝战争 二、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1950年冬到1953年春) 三、镇压反革命(1950、10——1951、10)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第四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一、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确立 二、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三反"和"五反" 四、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 第五节 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方针及教育体制的确立 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第六节 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活动 一、民主党派的活动 二、人民团体的活动 第七节 国防建设、外交关系和两岸关系 一、国防建设 二、外交关系 三、两岸关系 本单元学时分配:7学时 第 二 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第 一 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第 二 节 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第四节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二、和平外交的巨大成就 本单元学时分配:5学时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二、中共八大(1956、9、15-17) 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四、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八届三中全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三、人民公社运动 四、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反思 第三节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一、对“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58、11-59、7前) 二、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和”左"的错误的继续 第四节在调整和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大兴调查研究和农村政策的调整 二、工业的调整 三、科学、教育和文化政策的调整 四、七千人大会(1962、1、11-2、7) 五、进一步的调整和探索 第五节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经济上调整任务的完成 一、八届十中全会(1962、9)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第 四 节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批判 三、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 五 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建设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展开 二、和平外交的巨大成就 本单元学时分配:5学时 第 三 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 一 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一、"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二、中共八大(1956、9、15-17) 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四、全党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八届三中全会 第 二 节 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三、人民公社运动 四、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反思 第 三 节 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一、对"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58、11-59、7前) 二、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和"左"的错误的继续 第 四 节 在调整和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大兴调查研究和农村政策的调整 二、工业的调整 三、科学、教育和文化政策的调整 四、七千人大会(1962、1、11-2、7) 五、进一步的调整和探索 第 五 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经济上调整任务的完成 一、八届十中全会(1962、9)
二、社会主义教有运动和政治思粗领域的批判 三、1963-1965年的三年经济调整 四、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1964、12、20-1965、1、4) 第六节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科技事业的成就 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四、卫生事业的发展 五、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七节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和两岸关系 一、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 二、两岸关系和国防建设 本单元学时分配:9学时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全国性的大动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二、全国性大动乱的出现 三、国家政治制度被神击和法制被践踏 四、国民经济的动荡与恶化 第二节林彪集团的兴起和覆亡及纠“左“工作的失败 一、中共九大与文革理论与实践的合法化 二、林彪集团的抢班夺权活动及其失败 三、批林整风运动和“左“努力的失数 四、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 第三节各条战线的整顿和“四人帮“集团被粉碎 一、中共十大和“四人帮“”集团的形成 二、批林批孔运动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三、全面整和反击"右”历翻安风 四、江青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五、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教训 第四节文革中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浩劫 二、文学艺术的百花调零 三、教育发展的巨大破坏 四、科技发展的严重破坏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批判 三、1963-1965年的三年经济调整 四、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1964、12、20-1965、1、4) 第 六 节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科技事业的成就 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四、卫生事业的发展 五、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 七 节 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和两岸关系 一、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 二、两岸关系和国防建设 本单元学时分配:9学时 第 四 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第 一 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全国性的大动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二、全国性大动乱的出现 三、国家政治制度被冲击和法制被践踏 四、国民经济的动荡与恶化 第 二 节 林彪集团的兴起和覆亡及纠"左"工作的失败 一、中共九大与文革理论与实践的合法化 二、林彪集团的抢班夺权活动及其失败 三、批林整风运动和纠"左"努力的失败 四、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 第 三 节 各条战线的整顿和"四人帮"集团被粉碎 一、中共十大和"四人帮"集团的形成 二、批林批孔运动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三、全面整顿和反击"右"倾翻案风 四、江青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五、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教训 第 四 节 文革中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浩劫 二、文学艺术的百花凋零 三、教育发展的巨大破坏 四、科技发展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