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争 世界反法西所哉净赶利0得年黑点出版覆 日本对外侵略的 文化渊源 冯天瑜任放著 病秋1版店
日本对外侵略的 文化渊源 RIBEN DUIWAI QINLUE DE WENHUA YUANYUAN 冯天瑜任放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前记 “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风光秀丽,人物聪慧,数千年 来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这不仅是天造地设、无可变更的邻居 之缘,更是文明交汇之缘。这交汇中伴有笙歌,也时现杀伐。 而大势是文明涵化,即异质文化接触引起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 生变迁,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合状态。 中华文明其生也早,长期居东亚文明圈核心位置,曾经领 先于处在边缘的日本。源于中国的稻作、蚕丝、铸铜、冶铁等 生产技艺,汉字、儒学、华化佛教、律令制等观念文化、制度 文化被日本选择吸收,结合其固有传统,造就别具一格的日本 文化。客观而论,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邦(日本史学家内藤湖 南等持此说,见本书第六章)。古代中日间虽有少数几次短暂 的军事冲突,但主流是友好相处,经济交流、尤其是文化互 动,颇有益于两国发展,并养成人民间的深情厚谊。汉名晁衡 的日本遣唐士人阿倍仲麻吕与诗仙李白交厚,李白误闻晁衡 返国时葬身海上,挥泪吟诗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 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测测 后来阿倍回到长安,得见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 题赠五言《望乡》:“州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 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 安住。”千载之后,我们朗诵此一唱和,仍为中日人民间的真 情所感动。这种友谊的基础是文明互动,是文明互动造就的心 灵沟通。笔者多年来与日本友人交往,也有李白一晁衡似的 同感。 古代一中世一近世日本的文化结构略为“日一中一印” (从观念系统而言便是“神道一儒学一佛教”),近代转变为 “日本一西洋”(原有的“日一中一印”结构与“日一西”结 构既相冲突又相融会,仍在继续演绎)。近代日本的大趋势 是:不安于亚洲之囿,亟亟跻身西方列强队伍,福泽谕吉“脱 亚入欧”之说最传神地昭显了此一走势,三个版次(1984年、 1993年、2004年)的日元万元钞一直印着福泽渝吉的肖像, 也就毫不足怪了。这也是日本自古以来向慕“先进”、向慕 “强者”传统的近代表现。 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工业文明和帝国主义谋略有 成,迅速强盛起来。近代日本虽不乏反哺昔之先生中国的贤人 嘉行,然总趋势则是掠夺中国以自肥;中国人始料未及,只得 奋起迎战,这也正是中国觉醒的过程,诚如梁任公《戊戌政变 记》所谓:“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在这一意义上,昔之学生日本,近代变成教训中国先生。 近代日本在亚洲率先迈入工业文明,又随之成为新的战 争策源地。其对外侵略国策的形成,为现实的帝国利益追求 所驱动,更与其文化传统的畸形发展相关联(传统有向美善
前记 发展的可能,也有背向发展的可能,惜乎近代日本选择了后 者),故日本对外侵略,渊源有自,这正是本书展开讨论的 处所。 日本文化养育出的民族性格有许多优胜之处,诸如:坚韧 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一流的工作精神,勇毅不屈,自然 主义的审美意识,对洁净的极致追求,讲求礼节等。尤其是, 日本人素来着意向强者学习,善于汲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将其转化为自已的营养和前行动力:同时,日本人又有强劲的 传统延续力,始终保持超拔的民族根性。 对日本有深度观察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戴季陶(1891一 1949)说: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明的同化性,不能吸收世界的文明,一定不 能进步,不能在文化的生活上面立足。但是如果没有一种自己保存、 自己发展的能力,只能被人同化而不能同化人,也是不能立足的。在 这种地方,我们很看得出日本民族的优越处来。他们本是赤条条一无 所有的,照他们自己的神话来说,只有“剑”“镜”“玉”三样神器 也就大生问题。这三样神器是甚么时代,由什么地方来的,究竟有没 有这三样东西,也都尚待考证。然而他们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 由海上流到日本岛,居然能够滋生发展,平定土番,造成一个强大的 部落,支配许多土著和外来的民族,而且同化了他们。更从高丽、中 国、印度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明,而且能够通同消化起来,适应 于自己的生活,造出一种特性,完成他的国家组织。更把这个力量来 做基础,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文明,造 成现代的势力。民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合德法相比。在东方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