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登葛博至至 :行坚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ZH42044 课程 编号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 口其他课程」 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樂云、朱华东、王箐 职称教授、副散授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使用 故材 ■统编教材口自编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 纪的中国考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走近历史真 注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朱华东、王箐 职称 教授、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十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周 课时数 3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概论 1,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2.商周考古的分期 第二节 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面貌 2.关于夏文化的探索 教学 对商周时期考古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并对夏文化进行探讨。 和 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教学 难点 二里头文化 主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教学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口CAI课件 O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关于夏文化的探索 章节目录以多煤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设计
第 十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四章 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 概论 1.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2.商周考古的分期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面貌 2.关于夏文化的探索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对商周时期考古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并对夏文化进行探讨。 教学 重点 商周考古的基本特点 教学 难点 二里头文化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关于夏文化的探索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土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 提问:简 导入新课:夏商周考古。 单介绍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中国新 第一节概论 石器时 商周考古的特点 1.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代考古 商周时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如甲骨文,金文等,结束 文化的 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进入文明的历史时期。 特征。 2.使用两种金属器具一一青铜器和铁器。 商周时期己属青铜时代,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并进而于 春秋晚期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变。 3.大型宫殿建筑和城市的兴起。 二里头文化己经出现大型宫殿建筑,布局复杂,功能齐全,标志 着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4.社会大变革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两次大变革,即从原始公社制 转变为奴隶制:又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由此而带来的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二、商周考古的分期 三期五段,即初期奴求社会、中期奴求社会(前、后段)、晚期奴 隶社会(前、后段)。 第一阶段,初期奴隶社会,约相当于夏代,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 元前16世纪。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己开始使用了青铜器工具,并有 了专门的青铜武器。农业与手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分工,商品生产以及 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夯土建筑一 一疸毁遗址和城 墙的出现,标志着国家政权已经形成,社会上划分为奴隶和奴隶主两 大对立阶级。铜礼器开始出现,有杀人祭祀的现象,占卜之风盛行, 表明奴隶社会的礼制已经产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已非常接近文字, 有的甚至就是文字。 第二阶段,中期奴求社会前段,相当于商代前期,从公元前16世 纪至公元13世纪。以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村 以及殷墟文化第一期等遗址为代表。青铜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期 并开始使用陨铁、青铜复合工具。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扩大,手工业 内部也有了分工,手工业作坊有了一定的布局。商品生产开始发展, 贝币大量出现。早期城市的出现,大规模的夯土城墙的修筑,标志着
第 十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 导入新课:夏商周考古。 第四章 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 概论 一、商周考古的特点 1.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商周时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如甲骨文,金文等,结束 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进入文明的历史时期。 2.使用两种金属器具——青铜器和铁器。 商周时期已属青铜时代,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并进而于 春秋晚期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变。 3.大型宫殿建筑和城市的兴起。 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大型宫殿建筑,布局复杂,功能齐全,标志 着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4.社会大变革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两次大变革,即从原始公社制 转变为奴隶制;又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由此而带来的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二、商周考古的分期 三期五段,即初期奴隶社会、中期奴隶社会(前、后段)、晚期奴 隶社会(前、后段)。 第一阶段,初期奴隶社会,约相当于夏代,从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 元前 16 世纪。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已开始使用了青铜器工具,并有 了专门的青铜武器。农业与手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分工,商品生产以及 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宫殿遗址和城 墙的出现,标志着国家政权已经形成,社会上划分为奴隶和奴隶主两 大对立阶级。铜礼器开始出现,有杀人祭祀的现象,占卜之风盛行, 表明奴隶社会的礼制已经产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已非常接近文字, 有的甚至就是文字。 第二阶段,中期奴隶社会前段,相当于商代前期,从公元前 16 世 纪至公元 13 世纪。以郑州二里岗、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村 以及殷墟文化第一期等遗址为代表。青铜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期 并开始使用陨铁、青铜复合工具。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的扩大,手工业 内部也有了分工,手工业作坊有了一定的布局。商品生产开始发展, 贝币大量出现。早期城市的出现,大规模的夯土城墙的修筑,标志着 提问:简 单介绍 中 国 新 石器时 代考古 文化的 特征
国家机器正在加强。人殉现象比较普遍。成套的礼器和专门青铜工具的 大量存在,表明奴隶制的礼制已有所发展。与甲骨文同一系统的陶文成 批出而,说明当时口有了正式的文字。 第三阶段,中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从公元 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以殷墟文化第二、三、四期遗存、陕 西西安沣西和周原遗址等为代表。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高峰。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细致。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业交换 有了一定的发展,贝币普遍地使用。大型宫殿成批地兴建,大型陵墓接 连地营造。人殉、人祭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种原料的新型礼器不断出现 列鼎制度的开始,反映了国家机器日益完善,奴求社会的礼制已全面发 展。文字己经成熟,甲骨文、金文大量发现。 第四阶段,晚期奴隶社会前段,包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从公 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以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中 晚期遗址(沣西第二至五期墓葬)和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为代 表。青铜器的制作己经呈现衰竭的现象,铁器制作有所发展,说明西周 晚期冶铁术已经出现。礼制出现僭越现象,随葬青铜礼器往往与墓主身 份等级不符。人殉、人祭现象减少。奴隶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的权力 受到威胁,诸侯势力增强,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 第五阶段,晚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春秋中晚期,以河南洛阳中州 路东周幕第二、三期、山西侯马东周遗址早期及秦、晋、燕、齐、鲁、 吴、越、楚等诸侯国的墓葬为代表。治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器开始取 代青铜器。金属铸币已经产生并进入流通领域。列国经济兴起,新型城 市产生,手工业昌盛。东周王室逐渐没落,礼制僭越现象层出不穷,奴 隶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己经出现,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局面逐步形 第二节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面貌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 1959年,在调查夏墟时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 发据。于1962年起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 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己发现的遗址近百处,根据 二里头遗址的地层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里头文化目前被分为四 期: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 另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数量比前期减少,以细绳 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 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 甑等继续沿用,但新出现了鬲、斝、卷沿圆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 等与商代二里岗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
国家机器正在加强。人殉现象比较普遍。成套的礼器和专门青铜工具的 大量存在,表明奴隶制的礼制已有所发展。与甲骨文同一系统的陶文成 批出现,说明当时已有了正式的文字。 第三阶段,中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从公元 前 13 世纪至公元前 10 世纪中叶。以殷墟文化第二、三、四期遗存、陕 西西安沣西和周原遗址等为代表。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高峰。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细致。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业交换 有了一定的发展,贝币普遍地使用。大型宫殿成批地兴建,大型陵墓接 连地营造。人殉、人祭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种原料的新型礼器不断出现, 列鼎制度的开始,反映了国家机器日益完善,奴隶社会的礼制已全面发 展。文字已经成熟,甲骨文、金文大量发现。 第四阶段,晚期奴隶社会前段,包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从公 元前 lO 世纪中叶至公元前 7 世纪中叶。以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中 晚期遗址(沣西第二至五期墓葬)和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为代 表。青铜器的制作已经呈现衰竭的现象,铁器制作有所发展,说明西周 晚期冶铁术已经出现。礼制出现僭越现象,随葬青铜礼器往往与墓主身 份等级不符。人殉、人祭现象减少。奴隶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的权力 受到威胁,诸侯势力增强,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 第五阶段,晚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春秋中晚期,以河南洛阳中州 路东周墓第二、三期、山西侯马东周遗址早期及秦、晋、燕、齐、鲁、 吴、越、楚等诸侯国的墓葬为代表。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器开始取 代青铜器。金属铸币已经产生并进入流通领域。列国经济兴起,新型城 市产生,手工业昌盛。东周王室逐渐没落,礼制僭越现象层出不穷,奴 隶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局面逐步形 成。 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面貌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最早于 1952 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 1959 年,在调查夏墟时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 发掘。于 1962 年起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 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现的遗址近百处,根据 二里头遗址的地层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里头文化目前被分为四 期: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 另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数量比前期减少,以细绳 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 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 甑等继续沿用,但新出现了鬲、斝、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 等与商代二里岗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