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份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国史的五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进程有一大体的把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一1956年9月中共八 大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一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6年月10月文革结束); 4,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文革结束 —1987年10 月中共十四大前); 5,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一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下面分五个时期来简叙国史的总体发展。 讲解重点: 本部分的重点,一是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作一简单的讲解;二是,着 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三是,着重分析中共有关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得失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第一章新中国的建立及民主改革的展开 与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第一节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立的筹备工作 1,解放战净的迅速发展;2,新政协筹备会;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 定;4,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问题:1,讲清"新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结 合现代史和当代史讲解"政协"的历史演变;2,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指导意义;3,新中国建立后的五种社会经济成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2,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毛泽东的论述。 难点问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重点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及其现实意 义
导 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阶段划分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国史的五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进程有一大体的把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1956年9月中共八 大召开);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中共八大——1966年5月文革爆发前);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6年月10月文革结束); 4,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文革结束——1987年10 月中共十四大前); 5,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下面分五个时期来简叙国史的总体发展。 讲解重点: 本部分的重点,一是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作一简单的讲解;二是,着 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三是,着重分析中共有关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得失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及民主改革的展开 与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立的筹备工作 1,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2,新政协筹备会;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 定;4,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问题:1,讲清"新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结 合现代史和当代史讲解"政协"的历史演变;2,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 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指导意义;3,新中国建立后的五种社会经济成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2,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毛泽东的论述。 难点问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重点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及其现实意 义
参考文献: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胡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载《中国社会 科学》和《中共党研究》1999年第3期。 第二节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一、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 1,军事和政治形势;2,经济形势;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二、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没收官僚资本与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3,稳定物价和 统一财经。 第三节抗美援朝战争和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抗美援朝战争 一)朝鲜战净的爆发(50、6-50、10) 二)抗美援朝战净的二个阶段 1,第一价段:50.10-51.6:2,第二阶段:51、7-53、7.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及中国的撒军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重点问题:1,缕清抗美援朝战净的发展进程;2,阐发抗美援朝战净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二、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1950年冬到1953年春) 一)土地改革和时间; 二)土改的新要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 1,《土地改革法》与土地改革的政策;2,土地改革的路线与士改工作队: 三))土地改革的结果与历史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2,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庙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3,彻底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重点问题:1,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相比较;2,讲清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1950、10一1951、10) 一)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 二)运动的过程 三)运动打击的重点 四)运动的结果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一)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颁布《婚姻法》(1950年5月1日) 三)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胡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载《中国社会 科学》和《中共党研究》1999年第3期。 第二节 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一、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 1,军事和政治形势;2,经济形势;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二、为巩固新中国而进行的斗争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2,没收官僚资本与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3,稳定物价和 统一财经。 第三节 抗美援朝战争和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抗美援朝战争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50、6-50、10) 二)抗美援朝战争的二个阶段 1,第一阶段:50、10-51、6;2,第二阶段:51、7-53、7。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及中国的撤军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重点问题:1,缕清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进程;2,阐发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 二、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1950年冬到1953年春) 一)土地改革和时间; 二)土改的新要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 1,《土地改革法》与土地改革的政策;2,土地改革的路线与土改工作队; 三)土地改革的结果与历史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2,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3,彻底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重点问题:1,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相比较;2,讲清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1950、10——1951、10) 一)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 二)运动的过程 三)运动打击的重点 四)运动的结果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一)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颁布《婚姻法》(1950年5月1日) 三)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1,中国的民族状况:2,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因:3,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二)宗教事务 1,中国的宗教状况;2,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政策;3,宗教组织和团体。 4,宗教团体的主要活动 重点问题:讲清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及新中国采取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 重要意义. 第四节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一、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确立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二)七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制定;2,《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3,抗美援朝与国民经济的建设问题。 二、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的恢复 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运输的恢复 四)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五)私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三反"和五反” 一)"三反运动"(1951底一1952上半年) 二)"五反运动”(1952上半年) 重点问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讲清"三反"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反腐败的意义 四、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 1,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新中国建立前的最高水平;2,国家财政收支 平衡;3,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发展;4,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 二)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五种经济成份均得到发展,其中国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 重超过50%。 第五节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方针及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旧中国的教育状况 二)新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性质、主要任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方针、意义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1,中国的民族状况;2,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因;3,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二)宗教事务 1,中国的宗教状况;2,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政策;3,宗教组织和团体。 4,宗教团体的主要活动 重点问题:讲清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及新中国采取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 重要意义。 第四节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一、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确立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二)七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制定;2,《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3,抗美援朝与国民经济的建设问题。 二、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的恢复 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运输的恢复 四)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五)私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三反"和"五反" 一)"三反运动"(1951底—1952上半年) 二)"五反运动"(1952上半年) 重点问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讲清"三反"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反腐败的意义。 四、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 1,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新中国建立前的最高水平;2,国家财政收支 平衡;3,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发展;4,人民生活水平有提高。 二)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1,五种经济成份均得到发展,其中国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 重超过50%。 第五节 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教育方针及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旧中国的教育状况 二)新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性质、主要任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方针、意义
三)教育改革 1,用马列主义指导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改革学制;3,学习苏联教育经验;4,进行高等 院校院系调整;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点问题:说清新中国建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新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新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文学艺术事业 1,电影事业;2,戏剧事业;3,文学创作: 二)科技文化事业 1,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2,自然科学研究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一)知识分子思想运动(51、秋-52、秋) 1,进行改造的原因;2,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3,运动的过程:发起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 段:4,对运动的评价。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批判的起始;2,毛泽东的直接策动:3,武训历史调查团和《武训历史调查记》;4,运动的严 重后果。 难点问题: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六节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活动 一、民主党派的活动 一)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 二)各民主党派的改组及其活动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6,中国致公党(简称致 公)7,九三学社(简称九三):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二、人民团体的活动 1,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2,农民协会;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4,中华 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5,其它人民团体, 第七节国防建设、外交关系和两岸关系 一、国防建设 一)统一军事制度,建立国防体制 二)建立诸军种合成型军队 三)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 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 五)复员与整编; 六)民兵建设
三)教育改革 1,用马列主义指导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改革学制;3,学习苏联教育经验;4,进行高等 院校院系调整;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点问题:说清新中国建立后为恢复和发展新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新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文学艺术事业 1,电影事业;2,戏剧事业;3,文学创作; 二)科技文化事业 1,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2,自然科学研究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一)知识分子思想运动(51、秋-52、秋) 1,进行改造的原因;2,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3,运动的过程:发起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 段;4,对运动的评价。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批判的起始;2,毛泽东的直接策动;3,武训历史调查团和《武训历史调查记》;4,运动的严 重后果。 难点问题: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第六节 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活动 一、民主党派的活动 一)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 二)各民主党派的改组及其活动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6,中国致公党(简称致 公);7,九三学社(简称九三);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二、人民团体的活动 1,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2,农民协会;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4,中华 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5,其它人民团体 。 第七节 国防建设、外交关系和两岸关系 一、国防建设 一)统一军事制度,建立国防体制 二)建立诸军种合成型军队 三)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 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 五)复员与整编; 六)民兵建设
二、外交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一边倒: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团结世界人民:5,互通有无 二)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系 重点问题:解释清楚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两岸关系 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1,蒋介石退守台湾及其措施;2,朝鲜战净与国民党的改造:3,苦心经营台湾:军事、经济和政 治);4,国民党七大(52、10)与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初步稳定。 二)中央人民政府致力于解放台湾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第一节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一)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总路线的酝酿;2,对总路线提出时间认识的转变;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四点) 二)总路线的提出 总路线提出的过程;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实质;4,总路线的局限;5,总路线的 重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与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讨程: 二)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三)为什么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必要性;2,可能性。 四)计划的财政投入和工业布局: 五)苏联与"一五”计划建设 六)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一五"计划的建设 重点问题:说清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二节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外交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一边倒;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团结世界人民;5,互通有无。 二)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系 重点问题:解释清楚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两岸关系 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1,蒋介石退守台湾及其措施;2,朝鲜战争与国民党的改造;3,苦心经营台湾:军事、经济和政 治);4,国民党七大(52、10)与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初步稳定。 二)中央人民政府致力于解放台湾 第 二 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第 一 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一)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总路线的酝酿;2,对总路线提出时间认识的转变;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四点) 二)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提出的过程;2,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总路线的实质;4,总路线的局限;5,总路线的 宣传。 重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与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 二)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三)为什么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必要性;2,可能性。 四)计划的财政投入和工业布局; 五)苏联与"一五"计划建设 六)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一五"计划的建设。 重点问题:说清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 二 节 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