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母葛博圣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程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 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口专业选修课 类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口其他课程 学时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陆勒毅、周樂云、朱华东、王 教师 箐 职称教授、副散授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敕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文物出版社 究所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教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一走近历史真 张忠培 址之道》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陆勤毅、周崇云、朱华东、王 箐 职称 教授、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土六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六周 课时数 3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带橘论 1。三国两晋南北胡老古的特古 教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 章节 第二节墓 1、中原地风 2、南方地区 3、东北地区 学 目标 和要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文化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掌握该时期墓葬特点。 求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莽特点 教学 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莽特点 主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教学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资腺 口CAI课件 O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练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特点。 习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计
第 十六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六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 概论 1、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2、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 第二节 墓葬 1、 中原地区 2、 南方地区 3、 东北地区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文化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掌握该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特点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特点。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土六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文化的特征。 提向:简 导入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单介绍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战国泰 第一节概论 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过渡性比较显著:边远地带遗迹增多:不少 考古特 遗迹遗物突出了军事的需求,而反映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 征知 更为引人注目:佛教遗迹保存较多,佛教雕绘得到发展,形象地说明 这种外来的宗教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唐代即己开始,北宋提 倡恢复古礼,研讨古器物蔚成风气。宋元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都邑 志书的纂修,因此,较详细地著录三国两晋南北朝遗迹遗物,应自宋 元始。清代提倡金石考据之学,石刻的瘦集和古器物的考订,规模厂 泛又驾宋元之上。清末迄抗日战争以前,在铁路工程中,南北各地发 现了大批三国两晋南北朝慕葬,大量随葬器物流入市场。自此金石文 物学家的收藏与记述,脱出主要依靠历代传世遗物的范围:而帝国主 义的掠夺破坏也随之而来。这种文物的外流和破坏,引起了学术界的 注意,开始对重要遗迹进行实地调查,较重要的有北京大学文科研究 所调查甘肃敦煌石窟(1923)和汉魏洛阳成遗址(1924),西北科学考察 团调查新疆各地石窟(1928~1930),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山西大同云冈 石窟(1933),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江苏南京、丹阳地区六朝陵墓 (1934~1935)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宝山等石窟(1934~1935),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调查河北南部响堂山石窟(1935)等。重 要的考古发掘,有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地区发掘的车师、高昌墓 葬(1930),和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在敦煌发掘的魏晋墓葬 (19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地开展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考古工作,以1950~1951年中央文物局调查北方、西北各石窟和南京 域物院发据雨花台呈晋莫群为开端。1953年以来,各地较普骗地发现 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各种遗迹,也较普遍地对地上遗迹进行了勘测。 第二节墓葬 一、中原地区 第一期:魏墓发现较少,西晋墓多发现在洛阳附近,今河北南部 和北京地区也有不少发现。西晋时期有前后室的砖墓,随葬品有透雕 铜扣、帷帐石趺、盘口壶、空柱盆、多子盒、绛釉小罐、陶牛车、镇
第 十六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文化的特征。 导入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 概论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过渡性比较显著;边远地带遗迹增多;不少 遗迹遗物突出了军事的需求,而反映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 更为引人注目;佛教遗迹保存较多,佛教雕绘得到发展,形象地说明 这种外来的宗教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的发现与著录,唐代即已开始,北宋提 倡恢复古礼,研讨古器物蔚成风气。宋元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都邑 志书的纂修,因此,较详细地著录三国两晋南北朝遗迹遗物,应自宋 元始。清代提倡金石考据之学,石刻的搜集和古器物的考订,规模广 泛又驾宋元之上。清末迄抗日战争以前,在铁路工程中,南北各地发 现了大批三国两晋南北朝墓葬,大量随葬器物流入市场。自此金石文 物学家的收藏与记述,脱出主要依靠历代传世遗物的范围;而帝国主 义的掠夺破坏也随之而来。这种文物的外流和破坏,引起了学术界的 注意,开始对重要遗迹进行实地调查,较重要的有北京大学文科研究 所调查甘肃敦煌石窟(1923)和汉魏洛阳成遗址(1924),西北科学考察 团调查新疆各地石窟(1928~1930),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山西大同云冈 石窟(1933),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江苏南京、丹阳地区六朝陵墓 (1934~1935)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宝山等石窟(1934~1935),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调查河北南部响堂山石窟(1935)等。重 要的考古发掘,有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地区发掘的车师、高昌墓 葬(1930),和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在敦煌发掘的魏晋墓葬 (19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地开展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考古工作,以 1950~1951 年中央文物局调查北方、西北各石窟和南京 博物院发掘雨花台吴晋墓群为开端。1953 年以来,各地较普遍地发现 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各种遗迹,也较普遍地对地上遗迹进行了勘测。 第二节 墓葬 一、中原地区 第一期:魏墓发现较少,西晋墓多发现在洛阳附近,今河北南部 和北京地区也有不少发现。西晋时期有前后室的砖墓,随葬品有透雕 铜扣、帷帐石趺、盘口壶、空柱盆、多子盒、绛釉小罐、陶牛车、镇 提问:简 单介绍 战 国 秦 汉 时 期 考 古 特 征
墓兽、武士俑和男女侍俑:较大型墓中多出有竖植的墓志和金银饰品 第二期:十六国迄北魏迁洛以前的幕葬发现较少,中原地区现知的 地点,只有陕西西安和河南安阳。大批陶俑随葬是这阶段较大墓葬的特 点。安阳则是另一种类型,多为长方形土圹墓,随葬器物虽少,但多殉 有马、犬等牲畜,有的墓还随葬全套的婆金铜马具。研究者推测这类墓 葬的主人,有可能是十六国时期人居黄河流域的鲜卑人。 第三期:北魏迁洛以后的北朝墓葬,发现地点较普遍。洛阳附近多 北魏墓;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多东魏北齐墓,北齐墓另一个较集中的地 区是山西太原及其附近:陕西汉中发现西魏幕:陕西华县、咸阳和宁夏 固原曾发现北周幕。此外,许多地方发现了地方大族的幕群,这阶段慕 葬可分大、中、小3型,大中型墓中只有极少数的前后双室砖墓,绝大 多数都是方形单室的砖墓或洞室墓,也偶有平面略作圆形的。大型墓墓 室和幕道两侧壁面原都绘有壁画。就残存的情况看,慕室壁画多分上下 2栏,上栏画四神,下栏画车马,大中型墓葬具附近出玉璜和各种珠饰 的,表明墓主人原具朝服葬。其他随葬品仍以武装的仪仗和伎乐女侍俑 为大宗,但数量种类都比以前更多,造型更加精美。瓷器和低温铅釉陶 器日益增多。一种摹仿西方金属器上锤花纹效果的堆塑贴花的装饰技 法,在陶瓷器上流行起来。这种情形和这阶段墓中不断发现的西方货币」 西方器物以及“胡人”形象陶俑等,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和中亚、西亚 方面的密切联系。这阶段出现了平置带盖的慕志,东汉树立在慕前的神 道碑、石人、石兽以及兴建高大坟冢、布置家族茔地等作法,逐渐恢复 发展起来 二、南方地区 1、长江中下游墓葬 一般分4期:第一期为东汉末至吴初(即3 世纪初至3世纪中):第二期为吴中期至东晋初(即3世纪中至4世纪 初):第三期为东晋至刘宋(即4世纪初至5世纪中):第四期为齐、梁 陈3朝(即5世纪中至6世纪)。 第一期:大型墓中,后室分左右两室、前室附有耳室的券顶砖墓较 多。中型墓前设甬道的长方形券顶砖墓较多。大中型墓随葬品多陶器: 有少量青瓷器,器类有形体扁宽的罐、盘口壶、熏和五联罐式谷仓、至 形虎子;有漆器、铜器和铁兵器;还多随葬地券和五铢铜钱。小型幕有 长方形砖室和土圹两种,随葬品只有陶器和少量五铢钱。这一期墓葬与 当地东汉晚期墓葬差别不大,表明孙吴初期东汉旧制还没较大的改变。 第二期:墓葬的地方特征显著。大型墓多前附甬道的前后室砖墓 中型墓多前附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大中型墓室项出现四隅券进式的 穹窿顶,有的墓室两壁向外砌出弧线,墓壁有的设有灯台或砌出灯龛 慕室出现了排水沟、砖棺床和砖榻。随葬器物中青瓷器的数量、种类增 多,釉色复杂化。出现褐色斑饰、褐色彩绘,甚至还出现褐色釉。新出 现的器形有一盘二耳杯的组合、扁壶(柙)、多子盒(福)、三熊足砚、动 物形插器、唾盂和较多的模型明器:流行了堆塑阙楼人物的谷仓罐、球
墓兽、武士俑和男女侍俑;较大型墓中多出有竖植的墓志和金银饰品。 第二期:十六国迄北魏迁洛以前的墓葬发现较少,中原地区现知的 地点,只有陕西西安和河南安阳。大批陶俑随葬是这阶段较大墓葬的特 点。安阳则是另一种类型,多为长方形土圹墓,随葬器物虽少,但多殉 有马、犬等牲畜,有的墓还随葬全套的鎏金铜马具。研究者推测这类墓 葬的主人,有可能是十六国时期人居黄河流域的鲜卑人。 第三期:北魏迁洛以后的北朝墓葬,发现地点较普遍。洛阳附近多 北魏墓;河北临漳、磁县一带多东魏北齐墓,北齐墓另一个较集中的地 区是山西太原及其附近;陕西汉中发现西魏墓;陕西华县、咸阳和宁夏 固原曾发现北周墓。此外,许多地方发现了地方大族的墓群,这阶段墓 葬可分大、中、小 3 型,大中型墓中只有极少数的前后双室砖墓,绝大 多数都是方形单室的砖墓或洞室墓,也偶有平面略作圆形的。大型墓墓 室和墓道两侧壁面原都绘有壁画。就残存的情况看,墓室壁画多分上下 2 栏,上栏画四神,下栏画车马,大中型墓葬具附近出玉璜和各种珠饰 的,表明墓主人原具朝服葬。其他随葬品仍以武装的仪仗和伎乐女侍俑 为大宗,但数量种类都比以前更多,造型更加精美。瓷器和低温铅釉陶 器日益增多。一种摹仿西方金属器上锤鍱花纹效果的堆塑贴花的装饰技 法,在陶瓷器上流行起来。这种情形和这阶段墓中不断发现的西方货币、 西方器物以及“胡人”形象陶俑等,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和中亚、西亚 方面的密切联系。这阶段出现了平置带盖的墓志,东汉树立在墓前的神 道碑、石人、石兽以及兴建高大坟冢、布置家族茔地等作法,逐渐恢复 发展起来。 二、南方地区 1、 长江中下游墓葬 一般分 4 期;第一期为东汉末至吴初(即 3 世纪初至 3 世纪中);第二期为吴中期至东晋初(即 3 世纪中至 4 世纪 初);第三期为东晋至刘宋(即 4 世纪初至 5 世纪中);第四期为齐、梁、 陈 3 朝(即 5 世纪中至 6 世纪)。 第一期:大型墓中,后室分左右两室、前室附有耳室的券顶砖墓较 多。中型墓前设甬道的长方形券顶砖墓较多。大中型墓随葬品多陶器; 有少量青瓷器,器类有形体扁宽的罐、盘口壶、熏和五联罐式谷仓、蚕 形虎子;有漆器、铜器和铁兵器;还多随葬地券和五铢铜钱。小型墓有 长方形砖室和土圹两种,随葬品只有陶器和少量五铢钱。这一期墓葬与 当地东汉晚期墓葬差别不大,表明孙吴初期东汉旧制还没较大的改变。 第二期:墓葬的地方特征显著。大型墓多前附甬道的前后室砖墓。 中型墓多前附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大中型墓室顶出现四隅券进式的 穹窿顶,有的墓室两壁向外砌出弧线,墓壁有的设有灯台或砌出灯龛, 墓室出现了排水沟、砖棺床和砖榻。随葬器物中青瓷器的数量、种类增 多,釉色复杂化。出现褐色斑饰、褐色彩绘,甚至还出现褐色釉。新出 现的器形有一盘二耳杯的组合、扁壶(柙)、多子盒(槅)、三熊足砚、动 物形插器、唾盂和较多的模型明器;流行了堆塑阙楼人物的谷仓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