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母葛博圣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 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口专业选修课 类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口其他课程 学时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本校教师 教师 周柴云、朱华东、王菁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口外聘教师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教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一走近历史真 张忠培 址之道》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 、朱华东、王箐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十五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五周 课时数 3 第五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三节秦考古 1、遗迹 2、 章节第四节汉考古 1、城址 2、墓葬 3、手工业 学 目标 和要 对秦汉考古文化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掌握汉时期墓葬特点。 重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汉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难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 主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源 口CAI课件 O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简述两汉都城的布局。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计
第 十五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五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五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三节 秦考古 1、 遗迹 2、 墓葬 第四节 汉考古 1、 城址 2、 墓葬 3、 手工业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对秦汉考古文化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掌握汉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重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汉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难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简述两汉都城的布局。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土五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战因秦汉时期考古文化的特征。 提问:简 导入新课:秦考古和汉考古。 单介绍 第五章战国秦汉考古 战国时 第三节秦考古 期考古 遗迹 1.阿房宫。 特征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内规划营 建宫殿一一朝宫。先作朝宫的前殿一一阿房。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 桥镇以南古城村附近,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东西1200米,南 北450米。现存台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处约7~8米,其规模 远远超过战国时期的任何宫殿。 2.咸阳宫遗址。 据文献记载,秦咸阳建有咸阳宫。从调查和发据的资料可知,咸 阳宫在秦宫殿区的中心1974一1975年发掘的第1号宫殿遗址和1975 年发掘的第3号宫殿遗址均为咸阳宫的一部分。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晏寨乡,南靠骊山,北临清 水,形似小山,气势极为雄伟。根据最近的考古资料,始皇陵整个布 局是:陵东为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幕,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 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西是烧窑、制石和堆放砖瓦 材料及埋葬刑徒的墓地。陵南紧靠骊山,陵北为大型的寝殿和便殿的 建筑群。 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内城 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578米。外城南北长2513米,东西宽974米 内外城城墙每边都设有门。封土在内城城墙的南半部。据文献记载, 始皇陵高50丈,按秦一尺当今23厘米计算,高度应是115米。现实 测陵高76米(封点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城墙的基部)。封土由夯土筑造, 底部方形,每边长约350米,其原来形状估计应为覆斗形。封土的东 西北二边都发现莫道。在西首的讨洞中发即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垢 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涌。铜车马民约人真车、真马、真人的1 /2。车马的系驾驰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个研究士代宫廷舆服制度和 单控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利证。 4.兵马俑坑。 秦兵马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边距离秦始皇陵陵园 东城墙1公里,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 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到公元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
第 十五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文化的特征。 导入新课:秦考古和汉考古。 第五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三节 秦考古 一、遗迹 1.阿房宫。 秦始皇 35 年(公元前 212 年),开始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内规划营 建宫殿——朝宫。先作朝宫的前殿——阿房。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三 桥镇以南古城村附近,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东西 1200 米,南 北 450 米。现存台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处约 7~8 米,其规模 远远超过战国时期的任何宫殿。 2.咸阳宫遗址。 据文献记载,秦咸阳建有咸阳宫。从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可知,咸 阳宫在秦宫殿区的中心。1974 一 1975 年发掘的第 1 号宫殿遗址和 1975 年发掘的第 3 号宫殿遗址均为咸阳宫的一部分。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东 5 公里的晏寨乡,南靠骊山,北临清 水,形似小山,气势极为雄伟。根据最近的考古资料,始皇陵整个布 局是:陵东为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 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西是烧窑、制石和堆放砖瓦 材料及埋葬刑徒的墓地。陵南紧靠骊山,陵北为大型的寝殿和便殿的 建筑群。 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内城 南北长 1300 米,东西宽 578 米。外城南北长 2513 米,东西宽 974 米。 内外城城墙每边都设有门。封土在内城城墙的南半部。据文献记载, 始皇陵高 50 丈,按秦一尺当今 23 厘米计算,高度应是 115 米。现实 测陵高 76 米(封点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城墙的基部)。封土由夯土筑造, 底部方形,每边长约 350 米,其原来形状估计应为覆斗形。封土的东 西北三边都发现墓道。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铜 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涌。铜车马民约人真车、真马、真人的 1 /2。车马的系驾驰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个研究士代宫廷舆服制度和 单控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利证。 4.兵马俑坑。 秦兵马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边距离秦始皇陵陵园 东城墙 1 公里,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 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到公元前 209 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 提问:简 单介绍 战 国 时 期考古 特征
前206年项羽入关时焚毁。目前,共发现4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 米。1号坑位于始皇陵外城东墙外1225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 210米,南北长60米,深4.5一6.5米,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在中 部及西角进行了试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出武士俑500个,陶 马24匹拖有战车6辆。估计全坑约有6000兵马俑。俑坑是土木结构, 经火焚已塌陷。2号坑在1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约6000 平方米,试掘了大小方18个,面积约1036平方米,清理出木制战车 11辆,车士俑28个,将军俑1个,拉车的陶马67匹,骑士俑32个, 鞍马29匹,兵马俑163个。估计全坑将有木质战车89辆,车士俑26 个,陶马350匹,骑士俑116个,鞍马116匹,步兵俑562个。3号坑 在1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马”形,面积约520平方米,清理出驷马 战车一辆,车后有武士俑4个,南面有铠甲武士俑42个,北面有铠甲 武士俑22个。4号坑在2号坑和3号坑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 4000平方米,是一座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 墓葬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秦代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1)长方形土 坑木椁墓,无墓道,设有变头厢(云梦睡虎地区墓葬第2组)。有的除 头厢外还有边厢(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2)正方形土坑木椁墓,有 斜坡墓道。有的椁室隔成中室和两个侧室,木椁放在中室(长沙左家塘 素代木椁慕)。有的有头厢、边相、脚厢和棺室,有的在方坑内设壁 有的在墓道两侧设耳室(临潼上焦村秦墓)。(3)方形士坑洞室木椁墓, 椁室隔成头厢、脚厢、棺室三部分,有斜坡墓道,有壁龛,壁龛设在洞 室内(临潼上焦村秦慕)。(4)坚穴砖壁慕,用细绳纹砖砌造慕壁和铺 地。砖上有文字,墓砖的规格与始皇陵出土的相同(临潼县城北一座小 墓)。(5)刑徒墓,仅有长方形士坑,深1-2米,大小不等,小的长1.1 米,宽0.56米,最大的长10.6米,宽1.1米。一个士坑一般埋两三人, 也有埋一人或多至十多人的。一般均无葬具和随葬品(始皇陵西侧赵背 户村刑徒墓)。 秦代墓葬的随葬品一般以实用器为主。铜器有甑、釜、马、马、蒜 头壶等。陶器有瓮、罐、豆、鸭蛋壶、仓、釜、盆、盒、鼎等。 第四节汉考古 、城址 1.西汉长安城。 (1)长安城的修建过程。 (2)长安城的布局。汉长安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全部为版纳 土墙。墙基厚12一16米,高12米以上。东院长5940米,南墙长6250 米,西墙长4450米,北墙长5950米。墙外有宽约8米,深3米的护城 壕。城的四边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每门皆有三个门道,门道各宽 8米,一门可通4车,三门可通12车。城内有一条环城街,路面最宽
前 206 年项羽入关时焚毁。目前,共发现 4 个俑坑,总面积 25380 平方 米。1 号坑位于始皇陵外城东墙外 1225 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 210 米,南北长 60 米,深 4.5—6.5 米,总面积约 12600 平方米。在中 部及西角进行了试掘,面积约 1000 平方米,清理出武士俑 500 个,陶 马 24 匹拖有战车 6 辆。估计全坑约有 6000 兵马俑。俑坑是土木结构, 经火焚已塌陷。2 号坑在 1 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约 6000 平方米,试掘了大小方 18 个,面积约 1036 平方米,清理出木制战车 11 辆,车士俑 28 个,将军俑 1 个,拉车的陶马 67 匹,骑士俑 32 个, 鞍马 29 匹,兵马俑 163 个。估计全坑将有木质战车 89 辆,车士俑 261 个,陶马 350 匹,骑士俑 116 个,鞍马 116 匹,步兵俑 562 个。3 号坑 在 1 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马”形,面积约 520 平方米,清理出驷马 战车一辆,车后有武士俑 4 个,南面有铠甲武士俑 42 个,北面有铠甲 武士俑 22 个。4 号坑在 2 号坑和 3 号坑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 4000 平方米,是一座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 二、墓葬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秦代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1)长方形土 坑木椁墓,无墓道,设有变头厢(云梦睡虎地区墓葬第 2 组)。有的除 头厢外还有边厢(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2)正方形土坑木椁墓,有 斜坡墓道。有的椁室隔成中室和两个侧室,木椁放在中室(长沙左家塘 秦代木椁墓)。有的有头厢、边厢、脚厢和棺室,有的在方坑内设壁龛, 有的在墓道两侧设耳室(临潼上焦村秦墓)。(3)方形士坑洞室木椁墓, 椁室隔成头厢、脚厢、棺室三部分,有斜坡墓道,有壁龛,壁龛设在洞 室内(临潼上焦村秦墓)。(4)坚穴砖壁墓,用细绳纹砖砌造墓壁和铺 地。砖上有文字,墓砖的规格与始皇陵出土的相同(临潼县城北一座小 墓)。(5)刑徒墓,仅有长方形土坑,深 1-2 米,大小不等,小的长 1.1 米,宽 0.56 米,最大的长 10.6 米,宽 1.1 米。一个土坑一般埋两三人, 也有埋一人或多至十多人的。一般均无葬具和随葬品(始皇陵西侧赵背 户村刑徒墓)。 秦代墓葬的随葬品一般以实用器为主。铜器有甑、釜、马、马、蒜 头壶等。陶器有瓮、罐、豆、鸭蛋壶、仓、釜、盆、盒、鼎等。 第四节 汉考古 一、城址 1.西汉长安城。 (1)长安城的修建过程。 (2)长安城的布局。汉长安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全部为版筑 土墙。墙基厚 12—16 米,高 12 米以上。东院长 5940 米,南墙长 6250 米,西墙长 4450 米,北墙长 5950 米。墙外有宽约 8 米,深 3 米的护城 壕。城的四边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每门皆有三个门道,门道各宽 8 米,一门可通 4 车,三门可通 12 车。城内有一条环城街,路面最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