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登葛博至至 :行坚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ZH42044 课程 编号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 口其他课程」 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樂云、朱华东、王箐 职称教授、副散授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使用 故材 ■统编教材口自编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 纪的中国考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走近历史真 注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朱华东、王箐 职称 教授、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十一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一周 课时数 3 散学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章节 第三节商代考古 对商时期考古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并了解商代城址的概括。 和要 教学 重点 商代城址 教学 商代城址 难点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资湿 口CAI课件 口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简要介绍商代城址。 习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书 计
第 十一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一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四章 夏商周考古 第三节 商代考古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对商时期考古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并了解商代城址的概括。 教学 重点 商代城址 教学 难点 商代城址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简要介绍商代城址。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十一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 提问:简 导入新课:夏商周考古。 单介绍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中国新 第三节商代考古 石器时 商代文化的发现、年代、分期与特征 根据商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可以把整个商代文化分为前、 代考古 后两大期:武丁以前的早商文化为商代前期:武丁和武丁以后的晚商 文化的 文化为商代后期。 特征。 1.商代前期 商代前期的文化以二里岗期文化为代表。根据二里岗遗址的地层 关系,可将早商文化分为早、晚两期。 商代前期的早期以二里岗下层、郑州南关外、安阳梅园庄下层 邯郸涧沟下层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绳纹较 细。鬲、的实足根较瘦长,档较高,鬲的器身大于器宽。鬲、 盆口多作卷缘圆唇。大口尊体较粗短,口径约与肩径相等。斝多作散 口。真腹豆较多。铜容器尚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骨 奢皆作圆锥式。 商代前期的晚期以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 早期层和“殷墟文化第一期”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陶器器壁一般 较厚,绳纹略粗。鬲、额的实足根稍较粗短,档亦较高,鬲的器高大 于器宽,或两者相等。鬲、顱、盆口多作翻缘方唇。大口尊体较瘦长, 口径都大于肩径。斝口收敛。假腹豆较多。本期偏晚,作为一种新的 陶类一一刻纹白陶开始兴起。成套青铜礼器比较常见。卜骨大多有灼 有钻,有灼而无钻者比较少见。骨簪多作圆锥式,开始出现“干”字 形骨笄。个别陶器、骨器或骨片上刻有文字。 2.商代后期 商代后期的文化以小屯文化为代表。根据殷墟文化的堆积和甲骨 文、金文的断代,现在一般把晚商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中、 晚期又可合并叙述其特征。 商代后期的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大体相当于甲骨文 第一、二期,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其主要特征是: 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刻纹白陶已很盛行。陶壁一般较厚,粗 细绳纹并存。鬲的外形一般呈方体,即器高约与器宽相等,足根较粗 肥,档较高,并盛行圆络纹鬲。簋腹较深,口沿剖面呈倒勾状,圈足 较矮。真腹豆与假腹豆共存,圈足都较粗。大口尊体甚瘦长,口径大 于肩径。卜骨都有钻有凿,甲骨卜辞大量出现。“干”字形骨笄已很盛
第 十一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 导入新课:夏商周考古。 第四章 夏商周考古 第三节 商代考古 一、商代文化的发现、年代、分期与特征 根据商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可以把整个商代文化分为前、 后两大期:武丁以前的早商文化为商代前期;武丁和武丁以后的晚商 文化为商代后期。 1.商代前期 商代前期的文化以二里岗期文化为代表。根据二里岗遗址的地层 关系,可将早商文化分为早、晚两期。 商代前期的早期以二里岗下层、郑州南关外、安阳梅园庄下层、 邯郸涧沟下层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绳纹较 细。鬲、甗的实足根较瘦长,裆较高,鬲的器身大于器宽。鬲、甗、 盆口多作卷缘圆唇。大口尊体较粗短,口径约与肩径相等。斝多作敞 口。真腹豆较多。铜容器尚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骨 簪皆作圆锥式。 商代前期的晚期以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 早期层和“殷墟文化第一期”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陶器器壁一般 较厚,绳纹略粗。鬲、甗的实足根稍较粗短,裆亦较高,鬲的器高大 于器宽,或两者相等。鬲、甗、盆口多作翻缘方唇。大口尊体较瘦长, 口径都大于肩径。斝口收敛。假腹豆较多。本期偏晚,作为一种新的 陶类——刻纹白陶开始兴起。成套青铜礼器比较常见。卜骨大多有灼 有钻,有灼而无钻者比较少见。骨簪多作圆锥式,开始出现“干”字 形骨笄。个别陶器、骨器或骨片上刻有文字。 2.商代后期 商代后期的文化以小屯文化为代表。根据殷墟文化的堆积和甲骨 文、金文的断代,现在一般把晚商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中、 晚期又可合并叙述其特征。 商代后期的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大体相当于甲骨文 第一、二期,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其主要特征是: 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刻纹白陶已很盛行。陶壁一般较厚,粗 细绳纹并存。鬲的外形一般呈方体,即器高约与器宽相等,足根较粗 肥,裆较高,并盛行圜络纹鬲。簋腹较深,口沿剖面呈倒勾状,圈足 较矮。真腹豆与假腹豆共存,圈足都较粗。大口尊体甚瘦长,口径大 于肩径。卜骨都有钻有凿,甲骨卜辞大量出现。“干”字形骨笄已很盛 提问:简 单介绍 中 国 新 石器时 代考古 文化的 特征
行,锥状骨簪逐渐减少。 商代后期的中、晚期。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大体相 当于甲骨文第三、四期,绝对年代约为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大体相当于甲骨文第五期,绝对年 代约为帝乙、帝辛时代。中、晚期的主要特征是:陶器中的泥质红陶显 著增加,刻纹自陶继续盛行。陶壁厚,绳纹粗。盛行三角形划纹,晚期 又兴起网状划纹。鬲绝大部分呈扁体,即通高小于其最大宽度,晚期的 口沿加宽。鬲、甑的档低近平,实足根矮,晚期有的实足根已趋于消失。 簋多作浅腹高圈足。真腹豆增多,假腹豆少见,圈足变细。中期时大口 尊已极少见,晚期绝灭。幕葬中常见的陶觚、陶爵,中期的形制开始变 小,晚期的更小,己成为象征性的明器。卜骨钻、凿兼施。甲骨卜辞大 量发现。“干”字形骨笄流行,其帽盖往往可以拆卸。 二、城址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 先河。在这一时期城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 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尚未形 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城市”的功能尚不 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 1.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是目前中国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城址 它是1983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的 偃师商城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为解决汤都的位置之争提供了新 的证据。其次,偃师商城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 2.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是1955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自家庄发现的,关 于郑州商城的性质,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瞰”的傲都:第二种认为它是商汤所 都的毫。 3.黄陂盘龙城。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对了解 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属于商文化系统的南方方国的文化面貌。 4.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 址。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殷墟遗址发现于20 世纪初,殷墟代表了商代晚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不过,对殷墟的矿 究尚有一些学术课题有待解决。例如殷墟没有发现城墙,防御问题如何 解决,殷墟文化与各地文化间的联系,殷墟一些重要遗迹的性质等 三、墓葬 商代的慕葬经科学发掘的目前已达数千座,商代的慕葬可分为早
行,锥状骨簪逐渐减少。 商代后期的中、晚期。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大体相 当于甲骨文第三、四期,绝对年代约为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大体相当于甲骨文第五期,绝对年 代约为帝乙、帝辛时代。中、晚期的主要特征是:陶器中的泥质红陶显 著增加,刻纹自陶继续盛行。陶壁厚,绳纹粗。盛行三角形划纹,晚期 又兴起网状划纹。鬲绝大部分呈扁体,即通高小于其最大宽度,晚期的 口沿加宽。鬲、甗的裆低近平,实足根矮,晚期有的实足根已趋于消失。 簋多作浅腹高圈足。真腹豆增多,假腹豆少见,圈足变细。中期时大口 尊已极少见,晚期绝灭。墓葬中常见的陶觚、陶爵,中期的形制开始变 小,晚期的更小,已成为象征性的明器。卜骨钻、凿兼施。甲骨卜辞大 量发现。“干”字形骨笄流行,其帽盖往往可以拆卸。 二、城址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 先河。在这一时期城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 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尚未形 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城市”的功能尚不 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 1.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是目前中国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城址。 它是 1983 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的。 偃师商城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为解决汤都的位置之争提供了新 的证据。其次,偃师商城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 2.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是 1955 年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州自家庄发现的,关 于郑州商城的性质,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瞰”的隞都;第二种认为它是商汤所 都的亳。 3.黄陂盘龙城。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对了解 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属于商文化系统的南方方国的文化面貌。 4.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 址。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 14 世纪末至前 1l 世纪。殷墟遗址发现于 20 世纪初,殷墟代表了商代晚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不过,对殷墟的研 究尚有一些学术课题有待解决。例如殷墟没有发现城墙,防御问题如何 解决,殷墟文化与各地文化间的联系,殷墟一些重要遗迹的性质等。 三、墓葬 商代的墓葬经科学发掘的目前已达数千座,商代的墓葬可分为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