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分篇主编李鸣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 肿瘤防治研究所 分篇副主编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贺大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高江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华立新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孔垂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长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汉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李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夏术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谢立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叶定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利群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秘书 龚佩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分篇主 编 李 鸣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 肿瘤防治研究所 分篇副主编 孙 光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贺大林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 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 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高江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华立新 江苏省人民医院 孔垂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长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汉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李 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夏术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谢立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叶定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利群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秘 书 龚 侃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七、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图 八、前列腺癌治疗流程图
目 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七、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图 八、前列腺癌治疗流程图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 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o。世界范围内,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川。在美国前列腺癌的 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据美国癌症协 会估计,2010年美国大约有217730例新发前列腺癌,有32050例将死 于此病山。在欧洲,每年得到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260万 人,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中 国1993年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7110万人口,死亡率为1.2人10万人口: 1997年发生率升高至2.0/10万人口,至2002年为3.410万男性人口11。 另一组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30个 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96/10万人口, 1993~1997年为3.09/10万人口,1998一2002年为为4.36/10万人口14。 1979年中国台湾地区仅有98位前列腺癌新病例:1995年己上升至884 位,年龄标准化发生率达7.210万人口,2000年有635人死亡,死亡率 为5.59/10万人口。2007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的男性前列 腺癌发病率为118110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五位。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 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大于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65 岁,50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指 数增长。年龄小于39岁的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0.005%,40-59 岁年龄段增至2.2%(1/45),60-79岁年龄段增至13.7%(1/7)11。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其中一些己经被公 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一级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 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 上一级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1617。有前列腺癌阳 性家族史的患者比那些无家族史患者的确诊年龄大约早6~7年。前列 腺癌患病人群中一部分亚人群(大约9%)为真正的遗传性前列腺癌, 指的是3个或3个以上亲属患病或至少2个为早期发病(55岁以前)21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 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1-10]。世界范围内,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在美国前列腺癌的 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据美国癌症协 会估计,2010 年美国大约有 217 730 例新发前列腺癌,有 32 050 例将死 于此病 [11]。在欧洲,每年得到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 260 万 人,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的 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 9%[12]。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中 国 1993 年前列腺癌发生率为 1.71/10 万人口,死亡率为 1.2 人/10 万人口; 1997 年发生率升高至 2.0/10 万人口,至 2002 年为 3.4/10 万男性人口[13]。 另一组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 30 个 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 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 1.96/10 万人口, 1993~1997 年为 3.09/10 万人口,1998~2002 年为为 4.36/10 万人口[14]。 1979 年中国台湾地区仅有 98 位前列腺癌新病例;1995 年已上升至 884 位,年龄标准化发生率达 7.2/10 万人口,2000 年有 635 人死亡,死亡率 为 5.59/10 万人口。2007 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的男性前列 腺癌发病率为 11.81/10 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五位。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 72 岁,高 峰年龄为 75~79 岁。在美国,大于 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 65 岁,50 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 50 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指 数增长。年龄小于 39 岁的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 0.005%,40~59 岁年龄段增至 2.2%(1/45),60~79 岁年龄段增至 13.7%(1/7)[15]。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其中一些已经被公 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一级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 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 1 倍以上。2 个或 2 个以 上一级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 5~11 倍[16-17]。有前列腺癌阳 性家族史的患者比那些无家族史患者的确诊年龄大约早 6~7 年[18]。前列 腺癌患病人群中一部分亚人群(大约 9%)为真正的遗传性前列腺癌, 指的是 3 个或 3 个以上亲属患病或至少 2 个为早期发病(55 岁以前)[12]
目前,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前列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将为解释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遗传学证据。 外源性因素会影响从潜伏型前列腺癌到临床型前列腺癌的进程。这些 因素的确认仍然在讨论中,但高动物脂肪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9。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木脂素类、异黄酮的低摄入 过多摄入腌肉制品等212引。阳光暴露与前列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阳光可 增加维生素D的水平,可能因此成为前列腺癌的保护因子州。在前列腺癌 低发的亚洲地区,绿茶的饮用量相对较高,绿茶可能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因 子251。 总之,遗传是前列腺癌发展成临床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外源性因 素对这种危险可能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关键问题是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降低动物脂肪摄入及增加水果、谷类、蔬菜、绿茶的 摄入量)会降低发病风险24:。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些说法,这些信息可 以提供给那些来询问饮食影响的前列腺癌患者男性家属。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一)前列腺癌的症状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 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 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 肢瘫痪等。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 方法P7。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临床上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 通过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得以确诊。少数病人是在 前列腺增生手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以下是推荐的前列腺癌诊断 方法: l.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大多数前列腺癌 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E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
目前,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前列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将为解释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遗传学证据。 外源性因素会影响从潜伏型前列腺癌到临床型前列腺癌的进程。这些 因素的确认仍然在讨论中,但高动物脂肪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19-20]。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木脂素类、异黄酮的低摄入、 过多摄入腌肉制品等[21-23]。阳光暴露与前列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阳光可 增加维生素D的水平,可能因此成为前列腺癌的保护因子[24]。在前列腺癌 低发的亚洲地区,绿茶的饮用量相对较高,绿茶可能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因 子[25]。 总之,遗传是前列腺癌发展成临床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外源性因 素对这种危险可能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关键问题是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降低动物脂肪摄入及增加水果、谷类、蔬菜、绿茶的 摄入量)会降低发病风险[24,26]。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些说法,这些信息可 以提供给那些来询问饮食影响的前列腺癌患者男性家属。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一)前列腺癌的症状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 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 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 肢瘫痪等。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直肠指检联合 PSA 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 方法[27]。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临床上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 通过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得以确诊。少数病人是在 前列腺增生手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以下是推荐的前列腺癌诊断 方法: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大多数前列腺癌 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RE 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
值282I。考虑到DRE可能影响PSA值,应在抽血检查PSA后进行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PSA 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DRE、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ansrectal utrasonography,. TRUS)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 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1)PSA检查时机: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和美国临床肿瘤学 会(ASCO)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DRE和PSA检查。对 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 [0-32。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共识,推行美国建议3。 国内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 规PSA和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 开始定期检查、随访。对D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 影像学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 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到血清PSA的水平。直肠指检会引起PSA 的升高,但是这种升高似乎并不影响前列腺癌的诊断。PSA检查应在前 列腺按摩后1周,膀胱镜检查、导尿等操作48小时后,射精24小时后, 前列腺穿刺1个月后进行。PSA检测时应无急性前列腺炎、尿潴留等疾 病。 (2)PSA结果的判定: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血清总PSA (t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当tPSA介于 4~10ngml时,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约25%左右(欧美国家资料)。 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病率低,国内一组数据显示血清总PSA41Ogml的前 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5.9%,在这一PSA灰区内如果f/PSA>0.16时前列 腺穿刺阳性率为11.6%,如果f/tPSA<0.16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 17.4%34。血清PSA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前列腺增 生(BPH)患者年龄特异性tPSA值各年龄段分别为:40~49岁为0~ 1.5ng/ml,50~59岁为0~3.0ng/ml,60~69岁为0~4.5ng/ml,70~79 岁为0一5.5ngml,≥80岁为0一8.0ng/ml31。这构成了进行前列腺瘤判定 的灰区(PSA4~10ng/ml),在这一灰区内推荐参考以下PSA相关变数:
值[28-29]。考虑到 DRE 可能影响 PSA 值,应在抽血检查 PSA 后进行 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PSA 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DRE、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 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1)PSA 检查时机: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和美国临床肿瘤学 会(ASCO)建议 50 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 DRE 和 PSA 检查。对 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 45 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 [30-32]。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共识,推行美国建议[33]。 国内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对 50 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 规 PSA 和 DRE 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 45 岁 开始定期检查、随访。对 DRE 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 影像学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 PSA 检查。 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到血清 PSA 的水平。直肠指检会引起 PSA 的升高,但是这种升高似乎并不影响前列腺癌的诊断。PSA 检查应在前 列腺按摩后 1 周,膀胱镜检查、导尿等操作 48 小时后,射精 24 小时后, 前列腺穿刺 1 个月后进行。PSA 检测时应无急性前列腺炎、尿潴留等疾 病。 (2)PSA 结果的判定: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血清总 PSA (tPSA)>4.0ng/ml 为异常。对初次 PSA 异常者建议复查。当 tPSA 介于 4~10ng/ml 时,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约 25%左右(欧美国家资料)。 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病率低,国内一组数据显示血清总 PSA 4~10ng/ml 的前 列腺穿刺阳性率为 15.9%,在这一 PSA 灰区内如果 f/tPSA>0.16 时前列 腺穿刺阳性率为 11.6%,如果 f/tPSA<0.16 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 17.4%[34]。血清 PSA 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前列腺增 生(BPH)患者年龄特异性 tPSA 值各年龄段分别为:40~49 岁为 0~ 1.5ng/ml,50~59 岁为 0~3.0ng/ml,60~69 岁为 0~4.5ng/ml,70~79 岁为 0~5.5ng/ml,≥80 岁为 0~8.0ng/ml[35]。这构成了进行前列腺癌判定 的灰区(PSA 4~10ng/ml),在这一灰区内推荐参考以下 PSA 相关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