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全面育人技能第一节了解学生发展需要的技能和策略一、男孩与女孩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女孩不同,男孩更倾向于以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的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而女孩由于大脑颖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联系,她们具有更为复杂的感知记忆存储能力,对声音的语调更为敏感,因此更倾向于通过谈话和运用语言交流进行学习。同样是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男孩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打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为。男孩与女孩的成长需要不同。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使他们精力旺盛,也让他们需要更多的运动。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爱跑动,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更不敢组织,社会实践也是少之义少。这使得男孩们擅长的方面一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勃勃生机等特质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认,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二、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一)小学阶段按照我国现行的学制,小学阶段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属于童年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初步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其学习兴趣及使其习得良好的学习常规和初步的学习习惯。1.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1)伴随知识的学习,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即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离不开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的支持。(2)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转向重视伙伴关系,同时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形成集体意识。(3)自我意识(个性)发展具有明显的学段性。低年级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但由于其刚刚进入学校这个新的环境,要经历与幼儿园不同的新体验,往往会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自我意识与1
第五章第三模块1 1 第五章 全面育人技能 第一节 了解学生发展需要的技能和策略 一、男孩与女孩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与女孩不同,男孩更倾向于以运动、实验 操作、使用计箅机、参与体验的方式 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 男孩的大脑与女孩的大脑相比,更多地 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 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剌激。而女孩由于大脑颖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联 系,她们具有更为复杂的感知记忆存储能力,对声音的语调更为敏感,因此更倾向 于通过谈话和运用语言交流进行学习。同样是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男孩要比 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打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为。男 孩与女孩的成长需要不同。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使他们精力旺盛,也让他们需要更 多的运动。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 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 4 次较为充足 的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就箅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 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 械,春游、秋游或远 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更不敢组织,社会实践也是少之又少。这使得男孩们擅长的方面 一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勃勃生机等特质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认, 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 二、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 (一)小学阶段 按照我国现行的学制,小学阶段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属于童年 期。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 过学校的 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初步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其学习兴 趣及使其习得 良好的学习常规和初步的学习习惯。 1.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 (1)伴随知识的学习,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 性,即 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离不开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的支持。 (2)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转向重视伙伴关系,同时以同伴的评价为依 据形成 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形成集体意识。 (3)自我意识(个性)发展具有明显的学段性。 低年级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但由于其刚刚进入学校这个新的环 境,要经 历与幼儿园不同的新体验,往往会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 自我意识与
新规则之间的冲突,导致这个年级阶段的儿童大多依从于作为权威人物的老师,表现得比较顺从和听话。中年级是儿童独立性增长的时期。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分化,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的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组成伙伴关系并经常在一起活动,出现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现象。开始表现出对老师权威感的降低及与家长的争辩和不服从。第五幸第三楼块高年级是儿童个性发展的迅速期。伙伴交往倾向更加突出,对老师和家长的依从关系明显下降,更注重朋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已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这是少年第二反抗期的前奏。2.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需求(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希望每天上学都是高兴愉快的,希望老师喜欢他,希望同学喜欢他。一旦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产生明显的向师性,做老师希望做的事情,按照老师的评价标准评价自已和同伴,并且喜欢听课、做作业。(2)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个性独立意识开始发展,他们希望老师和父母能够听听他们的想法,自已认为“不对”的事情会不服从、争辩甚至对抗。当遇到这些事情时,父母和老师应知道这是“开始成长”的举动,并应对此表示理解和欣慰。学生还希望老师和父母能以商量和讨论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在这个阶段,只要成人耐心说服引导,学生还是认可成人的权威的。(3)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重视朋友关系,喜欢结成志趣相投的小团体,这是其走向社会、趋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并为他们选择同伴朋友当好参谋,提供参考意见。(二)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的年龄范围是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属于少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是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合称青春期。1.初中阶段少年的主要特点(1)有意注意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目的更加明确。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更加服从于主体心理的需要。(2)思维能力逐步进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抽象思维和形象具体思维全面提高的阶段。观察能力好像突然提高了许多,不仅深人全面而且会在观察活动中发现成年人也容易遗漏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2
第五章第三模块2 2 新规则之间的冲突,导致这个年级阶段的儿童大多依从于作为权威人 物的老师,表现 得比较顺从和听话。 中年级是儿童独立性增长的时期。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 分化, 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的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组成伙伴关 系并经常在 一起活动,出现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现象。开始表现出对老师权威感的降低及与家长 的争辩和不服从。 高年级是儿童个性发展的迅速期。伙伴交往倾向更加突出,对老师和家长的 依从关 系明显下降,更注重朋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 和地位,更 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这是少年第二反抗期的前奏。 2.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需求 (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希望每天上学都是高兴愉快的,希望老师喜欢他, 希望同 学喜欢他。一旦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产生明显的向师性,做老师 希望做的事 情,按照老师的评价标准评价自己和同伴,并且喜欢听课、做作业。 (2)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个性独立意识开始发展,他们希望老师和父母能够 听听他 们的想法,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会不服从、争辩甚至对抗。当遇到这 些事情时, 父母和老师应知道这是“开始成长”的举动,并应对此表示理解和欣 慰。学生还希望 老师和父母能以商量和讨论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在这个阶段,只 要成人耐心说服引导, 学生还是认可成人的权威的。 (3)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重视朋友关系,喜欢结成志趣相投的小团体,这 是其走 向社会、趋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希望老师和父母理解他们并为他们选择同 伴朋友当好 参谋,提供参考意见。 (二)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的年龄范围是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属于少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是儿童 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合称青春期。 1.初中阶段少年的主要特点 (1)有意注意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目的更加明确。同小学生相 比,初中生更加服从于主体心理的需要。 (2)思维能力逐步进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抽象思维和形象具体思维 全面提高 的阶段。观察能力好像突然提高了许多,不仅深人全面而且会在观察活 动中发现成年 人也容易遗漏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的问题
(3)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这个阶段的发展是相当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故有人将其称为“困难期”、“危机期”。(4)身心发展极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状态之间相互矛盾并带来了心理和行为上的特殊变化。突出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身体发育呈现出加速现象,是人生第二个高峰期,第二性征出现。小女孩转眼间长成了大姑娘,小男孩长成了大小伙子。由于他们对性成熟还缺乏精神准备,而出现不由自主的性冲动、性幻想,处于所谓“早恋”的多发期。二是心理发育相对迟缓滞后,不但与外界有看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自身生理与心理上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由此导致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的躁动,反抗对成人的依赖,追求脱离控制与羁。1.初中阶段少年的发展需求(1)对友情格外珍重,因为同龄朋友比父母更加理解自己,更加认同自己的想法。同时,希望老师和父母不要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凡事“淳淳教导”。把父母和老师的提醒看做是“崂明”,从内心排斥。(2)希望成人体谅理解自已的不安、恐慌乃至烦躁等情绪变化,自已不愿讲的话不要“逼问”,允许自己有点“小秘密”、有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帮助自己顺利度过生理上的青春躁动期和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3)多数学生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相关的性知识。当自己接触异性同学并对其表现得有些“亲近”时,希望老师能个别沟通而不是在班里以“早恋”名义打压,伤害自已和别人的自尊心。现在的初中生都已经知道:苹果摘得早了则是苦涩的,成熟了才是香甜的。希望老师能理性又策略地引导,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好情感需要与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4)希望老师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帮助自已找准优势和不足,对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成才方向给予引导,从而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任务。(三)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为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处于青年早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初始阶段。1.高中阶段青年的主要特点(1)个性的定型期。尽管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多是少年期的延续,但仍有非常大的可塑性。(2)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对事物的看法有了更多的理性成分。3
第五章第三模块3 3 (3)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认识水 平进一 步提高。由于这个阶段的发展是相当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故有人将其称 为“困难 期”、“危机期”。 (4)身心发展极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状态之间相互矛盾并带来了心 理和行 为上的特殊变化。突出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身体发育呈现出加速现象,是人生第二个高 峰期,第二性征出现。小女孩转眼间长成了大姑娘,小男孩长成了大小伙子。由于他们 对性成熟还缺乏精神准备,而出现不由自主的性冲动、性幻想,处于所谓“早恋”的多 发期。二是心理发育相对迟缓滞后,不但与外界有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自身生理 与心理上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由此导致不能 自控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的躁动,反抗 对成人的依赖,追求脱离控制与羁绊。 1.初中阶段少年的发展需求 (1)对友情格外珍重,因为同龄朋友比父母更加理解自己,更加认同自己的想法。同 时,希望老师和父母不要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凡事“谆谆教导”。把 父母和老师 的提醒看做是“唠叨”,从内心排斥。 (2)希望成人体谅理解自己的不安、恐慌乃至烦躁等情绪变化,自己不愿讲 的话不 要“逼问”,允许自己有点“小秘密”、有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帮助自己 顺利度 过生理上的青春躁动期和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 (3)多数学生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相关的性知识。当自己接触异性同学并 对其表 现得有些“亲近”时,希望老师能个别沟通而不是在班里以“早恋”名义 打压,伤 害自己和别人的自尊心。现在的初中生都已经知道:苹果摘得早了则是 苦涩的,成 熟了才是香甜的。希望老师能理性又策略地引导,帮助他们妥善处理 好情感需要与 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 (4)希望老师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帮助自己找准优势和不足,对自己的人生 奋斗目 标和成才方向给予引导,从而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任务。 (三)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为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处于青年早期,是人生由少年 向 成年过渡的初始阶段。 1.高中阶段青年的主要特点 (1)个性的定型期。尽管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多是少年期的延续,但仍有非常 大的可 塑性。 (2)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对事物的看法有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3)对异性的好感更多融人精神和品质上的因素,也更加深沉、含蓄,而且浪漫、有力和执著。一经“恋爱”或“失恋”,对双方的心理影响更加深刻。(4)对社会、父母的批判性评价达到最高点,通常不再表现为明显的反抗与争辩,“保留意见”的情形增多。2.高中阶段青年的发展需求(1)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要求很高,尊敬并票拜教学水平高的老师。(2)喜欢自我管理,希望学校、老师和父母能够多给自己一些成长的机会、空间和权利,不要把自己“管得太死”。(3)更希望成人以平等的态度和关切的口吻与自已沟通交流,在自己明确表明需要得到帮助的(合理的)问题和环节上给与支持。(4)相信自己,把自己当大人看。鼓励和相信自己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学习,还是情感,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问题。(5)在合理制定人生奋斗目标、选择恰当的成才方面能做到切实的指导。古人云:“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了解学生是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教育实效的必要条件。由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将自已的真实想法让老师或同学知道。这时候,我们单凭其行为表象,往往很难弄清他的真实想法。但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内容(一)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家庭所在地区的大致情况,个人的成长经历,最要好的朋友,等等。(二)思想品德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包括对班集体的感情态度、集体劳动的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文明礼貌的表现,奖励与处分情况。(三)学习情况学习情况包括智力状况、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各门学科目前的成绩状况,智力优势与现有不足等。(四)身心状况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缺陷,有无疾病,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成绩,有否体育特长,性格特征,气质基础。四、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基础的方法策略4
第五章第三模块4 4 (3)对异性的好感更多融人精神和品质上的因素,也更加深沉、含蓄,而且 浪漫、 有力和执著。一经“恋爱”或“失恋”,对双方的心理影响更加深刻。 (4)对社会、父母的批判性评价达到最髙点,通常不再表现为明显的反抗与争辩, “保留意见”的情形增多。 2.高中阶段青年的发展需求 (1)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要求很高,尊敬并崇拜教学水平高的老师。 (2)喜欢自我管理,希望学校、老师和父母能够多给自己一些成长的机会、 空间和 权利,不要把自己“管得太死”。 (3)更希望成人以平等的态度和关切的口吻与自己沟通交流,在自己明确表明需要得 到帮助的(合理的)问题和环节上给与支持。 ⑷相信自己,把自己当大人看。鼓励和相信自己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无 论是学习, 还是情感,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问题。 (5)在合理制定人生奋斗目标、选择恰当的成才方面能做到切实的指导。 古人云:“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了解学生是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教育 实效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让老 师或同学知道。这时候,我们单凭其行为表象,往往很难弄清他的真实想法。但作为教 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使教育工作富有 成效、事半功倍。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家庭所在地区的大致情况,个人的成长 经历,最要好的朋友,等等。 (二)思想品德情况 思想品德情况包括对班集体的感情态度、集体劳动的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文明 礼貌的表现,奖励与处分情况。 (三)学习情况 学习情况包括智力状况、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各门学科目前的成绩状况,智力优势与现有不足等。 (四)身心状况 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缺陷,有无疾病,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成绩,有否体育特 长,性格特征,气质基础。 四、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基础的方法策略
(一)接新班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学科教师接手一个新班,通常都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心理准备情况。即使是小学一年级新生,教师也不应认为学生对学习是一无所知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不同的前学习经验来到学校的。教师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等调查清楚,对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家庭环境做到心中有数。。比较好的方式是接触学生的前任老师,如果是班主任,最好与学生的父母直接接触,以便了解更多的学生个人信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你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学习成就;而关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的信息,对于改善这一预测儿乎没有什么帮助,这表明社会等级能够有力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生活有很大差异。有人认为这些特征一它们是收入和教育水平的间接产物一影响了学龄儿童的成就。研究表明,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年龄较小时,在家庭和街坊以外获取有关世界的知识。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籍、杂志、公共网络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活动,还可以接触那些拥有这些学习资源的人,这样,他们就更加迅速地发展了阅读和会话能力,从一开始上学就具有优势。同时起作用的还有父母的教育(他们经常使用正式的或复杂的语言,让孩子对具体的交流情景进行独立思考》,这与来自较低阶层家庭的孩子形成对照,那些家庭可能强调服从和顺从,而不是独立思考:可能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回忆事实等、而不是独立的、自我定同的学习。教师如果能在正式入学前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真实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还可以单独接触每一个学生,提升师生关系的信赖度,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对新生活的迫切向往和期待。(二)从学习档案资料中了解学生情况接手小学二年级以上的班级,教师可以从更多的资料中获得学生的学情信息,如调查问卷、访谈、作品分析(通过分析考试试卷和作业本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常规、错误率:通过成长报告册和学习档案夹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纪律表现、性格特征、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三)课堂观察仍是了解学生学情的主要途径生活中的察言观色,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推知他的知觉与行为的因果关系,掌握对方的活动意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察言观色,则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分析、推断他的言行背后的真实含义,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四)委托任务5
第五章第三模块5 5 (一)接新班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 学科教师接手一个新班,通常都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心理准备情 况。 即使是小学一年级新生,教师也不应认为学生对学习是一无所知的,因为每 一个学生 都是带着不同的前学习经验来到学校的。教师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将学 生的基本情 况,包括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等调查清楚, 对他们的知识基 础和家庭环境做到心中有数。比较好的方式是接触学生的前任老师,如果是班主任, 最好与学生的父母直接接触,以便了解更多的学生个人信息。 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你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学习成就;而关于他 们的种族和民族的信息,对于改善这一预测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这表明社会等级能够有 力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生活有很大差异。 有人认为这些特征一它们是收入和教育水平的间接产物一影响了学龄儿童的成就。 研究表明,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年龄较小时,在家庭和街坊以外获 取有关世界的知识。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籍、杂志、公共网络文化产品以及文 化活动,还可以接触那些拥有这些学习资源的人,这样,他们就更加迅速地发展了阅读 和会话能力,从一开始上学就具有优势。同时起作用的还有父母的教育(他们经常使用 正式的或复杂的语言,让孩子对具体的交流情 景进行独立思考〉,这与来自较低阶层 家庭的孩子形成对照,那些家庭可能强调 服从和顺从,而不是独立思考;可能强调死 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回忆事实等、而不是独立的、自我定向的学习。 教师如果能在正式入学前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真实的家庭环 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还可以单独接触每一个学生,提升师生关系的信赖度,使学生感 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对新生活的迫切向往和期待。 (二)从学习档案资料中了解学生情况 接手小学二年级以上的班级,教师可以从更多的资料中获得学生的学情信 息,如 调査问卷、访谈、作品分析(通过分析考试试卷和作业本可了解学生的学 习态度、学 习常规、错误率;通过成长报告册和学习档案夹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纪律表现、性 格特征、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三)课堂观察仍是了解学生学情的主要途径 生活中的察言观色,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推知他的知觉与行为的因 果关 系,掌握对方的活动意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察言观色,则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分析、 推断他的言行背后的真实含义,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认知特 点,有针对性地 进行教育教学指导。 (四)委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