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登葛博至至 :行坚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程 课程 编号 ZH42044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 课程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 口其他课程 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樂云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使用 故材 ■统编教材口自编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 纪的中国考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走近历史真 注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九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九周 课时数 3 散学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章节第三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散学 目标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求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教学 难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口CAI课件 口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习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书 计
第 九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九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三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教学 重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教学 难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九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 提问:简 导入新课: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单介绍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新 第三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石器时 渊源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初期起,在较大的范围内就有人类活动。经中石 代考吉 器时代的过渡,随着农业和畜牧的出现,发生了“新石器时代革命”, 文化的 由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特征。 目前已发现的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 文化,都己出现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聚落遗址。继而先后兴起的仰 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农业经济日益发达,聚落愈加密集,分布范围也相 当广阔,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主干。 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传统悠久。其他地区的文 化也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使整个中国的新石器 时代内容更为丰富多采。在全因范围内,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面貌有渐趋一致的倾向。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文化存在交流影响及 其融合统一的趋势。而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地位日趋突出,发挥 着先导和推动的作用,在社会生产高涨的基础上,终于首先产生奴隶制 国家,中国历史上掀开了商周文明的新篇章。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综观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重 大发明和成就很多,物质文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择要列举以下几 个方面: 1、原始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黄河流域,适应黄土地带的自然环境,新石器时代早期就主要 种植了耐早作物粟和黍。北方其他地区也都普遍发现粟的遗存。它们 作为在中国最早培植的谷物,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起,长期成为华北 居民的主要食粮。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沼泽 众多。从较早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都以稻作农业 为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黍、稻等粮食作物,在世界作物栽培史 上居于突出的地位。其他如农业工具、耕作方式等,也不断有所改进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第 九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特征。 导入新课: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第三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和社会形态 一、渊源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初期起,在较大的范围内就有人类活动。经中石 器时代的过渡,随着农业和畜牧的出现,发生了“新石器时代革命”, 由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已发现的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 文化,都已出现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聚落遗址。继而先后兴起的仰 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农业经济日益发达,聚落愈加密集,分布范围也相 当广阔,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主干。 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传统悠久。其他地区的文 化也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使整个中国的新石器 时代内容更为丰富多采。在全国范围内,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面貌有渐趋一致的倾向。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文化存在交流影响及 其融合统一的趋势。而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地位日趋突出,发挥 着先导和推动的作用,在社会生产高涨的基础上,终于首先产生奴隶制 国家,中国历史上掀开了商周文明的新篇章。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综观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重 大发明和成就很多,物质文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择要列举以下几 个方面: 1、原始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黄河流域,适应黄土地带的自然环境,新石器时代早期就主要 种植了耐旱作物粟和黍。北方其他地区也都普遍发现粟的遗存。它们 作为在中国最早培植的谷物,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起,长期成为华北 居民的主要食粮。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沼泽 众多。从较早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都以稻作农业 为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黍、稻等粮食作物,在世界作物栽培史 上居于突出的地位。其他如农业工具、耕作方式等,也不断有所改进。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提问:简 单介绍 中 国 新 石器时 代考古 文化的 特征
2、广泛饲养家畜 整个新石器时代,无论南北,都以饲养猪、狗等家畜为主,并且具 有与定居农业怒切结合的性质。鸡和蕾生,早在磷文化中可能口是家 养的动物。两者的骨骸在仰韶文化中继续有所发现,但数量仍不多,也 不普遍。家羊遗骸在马家窑文化中经常出土,有的还用它随葬,这时除 普遍地饲养了绵羊外,还有少量的山羊。水牛的驯养当以南方为较早。 河姆渡文化发现有较多的水牛骨,可能己开始饲养,其后逐渐发展。至今 新石器时代的马骨只有零星发现,家养可能较晚。一般认为,至迟在龙 山文化阶段,从总体上说,猪、狗、牛(黄牛、水牛)、羊(绵羊、山羊) 马、鸡,古代文献中的所谓“六畜”已基本齐备。 3、制陶工艺不断进步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制陶工艺首先发达于中原地区。陶器成形 是从手制、慢轮制过渡到轮制,陶窑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基本结构 裴李岗文化己经出现横穴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日益发展。裴李 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为850~950℃,仰韶文化和龙 山文化达900~1000℃,有的甚至可达1050℃。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 蛋壳黑陶,以其胎薄质细、火候甚高、造型优美而显示出最为高超的工 艺水平。东南地区的硬陶火候高达1100℃,表明这个地区新石器时代 晚期的陶窑结构和工艺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山东龙山文化双层镂孔 蛋壳黑陶杯在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4、制玉工艺的兴起 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 红山文化等为代表,制玉工艺相当兴盛,甚至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部门。特别是息诸文化的大刑玉院、玉壁,制作精美,柳枚定刑,雕刻 有繁缛的兽面纹饰。它们多出士于大、中型的墓葬里,具有贵重礼器的 性质。璜、玦、琮、璧等,商周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 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5、早期铜器的问世 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阶段,在多处地点发现了小件铜器、炼铜用的 坩锅残片、铜渣等,特别是在下限年代较晚的齐家文化中发现最多。质 料以红铜器为主,少数是分别掺锡、铅或兼有锡、铅的青钥器。红铜多 采用锻造方法制造,也有的是铸造的:青铜器一般使用单范,个别的己用 合范铸成。器形包括斧、刀、凿、匕、锥、钻头、坠、环、泡、镜和铃 等,主要属于小型的手工工具、生活用品和饰物。当时铜器的制造比较 原始,使用并不普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尚未跃居显要地位,但 毕竞是一门新兴的手工业,更为以后的大量使用准备了条件。结合早商 青铜器的存在,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治金发展中心之一。 6、建筑技术日趋提高 建筑中大量的是人们居住的房屋,大体有横穴窑洞、半地穴、地面 营造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几种形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属于士
2、广泛饲养家畜 整个新石器时代,无论南北,都以饲养猪、狗等家畜为主,并且具 有与定居农业密切结合的性质。鸡和黄牛,早在磁山文化中可能已是家 养的动物。两者的骨骸在仰韶文化中继续有所发现,但数量仍不多,也 不普遍。家羊遗骸在马家窑文化中经常出土,有的还用它随葬,这时除 普遍地饲养了绵羊外,还有少量的山羊。水牛的驯养当以南方为较早。 河姆渡文化发现有较多的水牛骨,可能已开始饲养,其后逐渐发展。至今 新石器时代的马骨只有零星发现,家养可能较晚。一般认为,至迟在龙 山文化阶段,从总体上说,猪、狗、牛(黄牛、水牛)、羊(绵羊、山羊)、 马、鸡,古代文献中的所谓“六畜”已基本齐备。 3、制陶工艺不断进步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制陶工艺首先发达于中原地区。陶器成形 是从手制、慢轮制过渡到轮制,陶窑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基本结构。 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横穴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日益发展。裴李 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为 850~950℃,仰韶文化和龙 山文化达 900~1000℃,有的甚至可达 1050℃。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 蛋壳黑陶,以其胎薄质细、火候甚高、造型优美而显示出最为高超的工 艺水平。东南地区的硬陶火候高达 1100℃,表明这个地区新石器时代 晚期的陶窑结构和工艺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山东龙山文化双层镂孔 蛋壳黑陶杯在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4、制玉工艺的兴起 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 红山文化等为代表,制玉工艺相当兴盛,甚至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部门。特别是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琮、玉璧,制作精美,规格定型,雕刻 有繁缛的兽面纹饰。它们多出土于大、中型的墓葬里,具有贵重礼器的 性质。璜、玦、琮、璧等,商周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 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5、早期铜器的问世 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阶段,在多处地点发现了小件铜器、炼铜用的 坩锅残片、铜渣等,特别是在下限年代较晚的齐家文化中发现最多。质 料以红铜器为主,少数是分别掺锡、铅或兼有锡、铅的青铜器。红铜多 采用锻造方法制造,也有的是铸造的;青铜器一般使用单范,个别的已用 合范铸成。器形包括斧、刀、凿、匕、锥、钻头、坠、环、泡、镜和铃 等,主要属于小型的手工工具、生活用品和饰物。当时铜器的制造比较 原始,使用并不普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尚未跃居显要地位,但 毕竟是一门新兴的手工业,更为以后的大量使用准备了条件。结合早商 青铜器的存在,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冶金发展中心之一。 6、建筑技术日趋提高 建筑中大量的是人们居住的房屋,大体有横穴窑洞、半地穴、地面 营造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几种形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属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