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母葛博圣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中国考古学通论 名称 型 历史系 课程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 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口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樂云、朱华东、王菁 职称教授、副教授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敕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教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一走近历史真 张忠培 址之道》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朱华东、王箐 职称 教授、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五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五周 课时数 3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大人及甘文化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3. 丁村人及其文化 教学4.长阳人及其文化 章节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 1.柳江人 2.河套人及其文化 3.峙峪文化 4.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5.青藏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学 目 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中国考古学文化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其分布状 和要况,对早中晚三期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 求 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特征 重点 散学 难点 旧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 主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教学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蝶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资源 口CAI课件 口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中国的考古学文化有哪些。 习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设 计
第 五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五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二章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 1.大荔人及其文化 2.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3.丁村人及其文化 4.长阳人及其文化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 1.柳江人 2.河套人及其文化 3.峙峪文化 4.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5.青藏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中国考古学文化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其分布状 况,对早中晚三期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 教学 重点 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特征 教学 难点 旧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中国的考古学文化有哪些。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五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提问:简 导入新课: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考古 单介绍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旧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器时 大荔人及其文化 大荔人化石是1978年在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 代考吉 砂砾层中发现的。1978年和1980年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士物有石器和 学文化 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10万余年。 的分布 二、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许家窑人于1973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 状况。 窑村之间发现.1974~197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 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有大量石制品,许多骨、角器,还有丰富的哺 乳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距今约10万年。 三、丁村人及其文化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195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 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了发据。遗址中出土有 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和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 化遗物。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 四、长阳人 长阳人的化石是1956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叫价 “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的。长阳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在 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 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长阳人化石和动物群共存,长阳人又具有比 北京猿人进步的体质特征,推翻了学术界曾把“大熊猫 一剑齿象动 物群”的时代限定在更新世的错误,从而证明了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 以延续到晚更新世。 五、甘肃省庆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点 庆阳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1920年,法国古生物学 家桑志华在庆阳县城北(今华池县境)的黄土层及底部的砾石层中首 次发现旧石器。60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姜家湾、寺沟口等旧石器 时代中期遗址
第 五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旧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导入新课: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考古 第二章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一、大荔人及其文化 大荔人化石是1978年在陕西省大荔县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 砂砾层中发现的。1978 年和 1980 年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物有石器和 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大约距今 10 万余年。 二、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许家窑人于1973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 窑村之间发现。1974~1975 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 与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有大量石制品,许多骨、角器,还有丰富的哺 乳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距今约 10 万年。 三、丁村人及其文化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1954 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 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了发掘。遗址中出土有 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和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的文 化遗物。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 四、长阳人 长阳人的化石是1956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叫作 “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的。长阳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在 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 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长阳人化石和动物群共存,长阳人又具有比 北京猿人进步的体质特征,推翻了学术界曾把“大熊猫——剑齿象动 物群”的时代限定在更新世的错误,从而证明了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 以延续到晚更新世。 五、甘肃省庆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点 庆阳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1920 年,法国古生物学 家桑志华在庆阳县城北(今华池县境)的黄土层及底部的砾石层中首 次发现旧石器。60 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姜家湾、寺沟口等旧石器 时代中期遗址。 提问:简 单介绍 中国旧 石器时 代考古 学文化 的分布 状况
第四节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柳江人 柳江人化石是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洞 穴中发现的。根据对所发现的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的综合研究,证明这 个洞穴是更新世晚期形成的。柳江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它 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二、河套人及其文化 萨拉乌苏遗址是1922~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 进首先发现并进行发据。其中采集品中的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外侧 门齿化石被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40年代裴 文中将其译为“河套人”。该文化故名“河套文化”。萨拉乌苏遗址是中 国境内最早发现和研究的两个旧石器遗址中的一个。其地质时代为晚更 新世,距今约5万年至3.5万年。“河套人”化石共发现23件,与现代 蒙古人种接近。 峙峪文化 峙峪文化是1963年在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城附近发现的。同年 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发掘。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距今 约28945±1370和28135±1330年。时代早于山顶洞而晚于丁村。石 制品对研究细石器工艺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石镞的出现,表明当时 人们已掌握了弓箭,狩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斧形小石刃等复合工具 的使用,也显示了峙峪文化的进步性质。 四、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山顶洞人遗址是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 顶洞发现的。1933~1934年进行了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 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埋葬。 1。洞六和出十物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 方。下室是墓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据推测在人类入居之前这里是个天 然“陷井”。 2.动物化石和年代。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 种,大多数属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仅占动物总 数的12.1%。因此表明山顶洞的地质时代是晚更新世末,距今约18865 土420年。 3.人类化石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8个不同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头骨的 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齿冠 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颌突出,有下颌圆枕,脑量达1300 1500毫升,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表明山顶洞人 代表原始蒙古人种
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柳江人 柳江人化石是 1958 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洞 穴中发现的。根据对所发现的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的综合研究,证明这 个洞穴是更新世晚期形成的。柳江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它 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二、河套人及其文化 萨拉乌苏遗址是 1922~1923 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 进首先发现并进行发掘。其中采集品中的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外侧 门齿化石被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40 年代裴 文中将其译为“河套人”。该文化故名“河套文化”。萨拉乌苏遗址是中 国境内最早发现和研究的两个旧石器遗址中的一个。其地质时代为晚更 新世,距今约 5 万年至 3.5 万年。“河套人”化石共发现 23 件,与现代 蒙古人种接近。 三、峙峪文化 峙峪文化是 1963 年在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城附近发现的。同年 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发掘。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距今 约 28945 ±1370 和 28135 ±1330 年。时代早于山顶洞而晚于丁村。石 制品对研究细石器工艺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石镞的出现,表明当时 人们已掌握了弓箭,狩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斧形小石刃等复合工具 的使用,也显示了峙峪文化的进步性质。 四、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山顶洞人遗址是 1930 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 顶洞发现的。1933~1934 年进行了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 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埋葬。 1.洞穴和出土物。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 方。下室是墓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据推测在人类入居之前这里是个天 然“陷井”。 2.动物化石和年代。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 54 种,其中哺乳动物有 48 种,大多数属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仅占动物总 数的 12.1%。因此表明山顶洞的地质时代是晚更新世末,距今约 18865 土 420 年。 3.人类化石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 个不同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头骨的 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齿冠 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颌突出,有下颌圆枕,脑量达 1300— 1500 毫升,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表明山顶洞人 代表原始蒙古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