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21期 月 CHINA COMMENT 城多医院“对口支援”调 2008年研究生考试“形势与政策”辅导 林浆纸一体化战略践行者 半月谈2007年第21期目录 读者评刊 我与《半月谈》的情缘1 半月评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主题词一—“建设生态文明” 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环保总局、林业局: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基层节能减排动真的 本刊特稿 应对油价上升新挑战
半月谈 2007 年第 21 期 半月谈 2007 年第 21 期目录 读者评刊 我与《半月谈》的情缘 1 半月评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主题词———“建设生态文明” 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环保总局、林业局: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基层节能减排动真的 本刊特稿 应对油价上升新挑战
专题报道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调查 白衣天使在基层 向光明使者敬礼! 卫生部“对口支援”新部署 百姓视点 老百姓话十七大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甘肃破解“零就业”难题 泰州:基层站所改作风促和谐 政治观察 说说百姓关注的三部法律草案 江苏: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效果好 经济纵横 正确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林浆纸一体化战略践行者 江河湖泊行 梁滩河污染见闻 高效农业 有机蔬菜“一村一品”在博兴 奥运连着你我他 北京奥运沐浴“中国风
专题报道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调查 白衣天使在基层 向光明使者敬礼! 卫生部“对口支援”新部署 百姓视点 老百姓话十七大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甘肃破解“零就业”难题 泰州:基层站所改作风促和谐 政治观察 说说百姓关注的三部法律草案 江苏: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效果好 经济纵横 正确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林浆纸一体化战略践行者 江河湖泊行 梁滩河污染见闻 走进高效农业 有机蔬菜“一村一品”在博兴 奥运连着你我他 北京奥运沐浴“中国风
文化 张福先:“一辈子只想为农民写戏” 体育 城运会助推全民健身活动 军事天地 走近武警“神弩手” 谈天说地 燃起困难党员心中的火焰 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 半月说法 一房二卖,房子该归谁 校园话题 农村孩子:“我的上学路” 考务之窗 2008年研究生招生政策有调整 208年研究生考试“形势与政策”辅导 百事咨询 抛荒的土地村委会能收回吗 读者之 农民教育大讲堂”办得好 国际时事 巴基斯坦政局引人关注 中非峰会周年回望:八大承诺稳步推进 库尔德问题:中东地区新热点
文化 张福先:“一辈子只想为农民写戏” 体育 城运会助推全民健身活动 军事天地 走近武警“神弩手” 谈天说地 燃起困难党员心中的火焰 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 半月说法 一房二卖,房子该归谁 校园话题 农村孩子:“我的上学路” 考务之窗 2008 年研究生招生政策有调整 2008 年研究生考试“形势与政策”辅导 百事咨询 抛荒的土地村委会能收回吗 读者之页 “农民教育大讲堂”办得好 国际时事 巴基斯坦政局引人关注 中非峰会周年回望:八大承诺稳步推进 库尔德问题:中东地区新热点
中国水电:合作共赢扎根非洲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外半月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贾建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 合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哪里?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 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坚持科 学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这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建设 社会主义。我们党强调牢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立足点和基本依据,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当代中国现实基础上。坚持科学社 会主义,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价值取向。比如社会主义价值就包括共富、公正、自由 平等、民主、和谐、友爱、互助等。 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就是处于当今时代国际环境中的我国基本国情。我们首先必须在世界发展 潮流中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世界发展潮流主要是新发展观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我国是现代化 后发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主题,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前进 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 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经 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正在向现代社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逐渐被消解,现代性因素不断 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新的平台上不断彰显新貌。 显然,置于我国现代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既有别于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 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或者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在哪里? 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和思想源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中国水电:合作共赢扎根非洲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贾建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 合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哪里?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 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坚持科 学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这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建设 社会主义。我们党强调牢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立足点和基本依据,就是把社会主义置于当代中国现实基础上。坚持科学社 会主义,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价值取向。比如社会主义价值就包括共富、公正、自由、 平等、民主、和谐、友爱、互助等。 “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就是处于当今时代国际环境中的我国基本国情。我们首先必须在世界发展 潮流中确定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世界发展潮流主要是新发展观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我国是现代化 后发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主题,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前进 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市场化、社会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经 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正在向现代社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逐渐被消解,现代性因素不断 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新的平台上不断彰显新貌。 显然,置于我国现代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既有别于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 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或者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在哪里? 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和思想源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 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理论成果。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 运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 告作出的这个重大的新判断,对于我们立足于中国大地扎扎实实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远 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到更高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其“特色”将会更加鲜明 开栏的话: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十七大报 告中的新部署、新提法、新表述有很多,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入领会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本刊特开辟“学习 贯彻十七大精神”专栏。 本专栏每期聚焦一个主题词,并就该主题采取专家解读、部委访谈、基层经验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对 十七大精神进行系列解读报道 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钱俊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 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 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 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 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 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 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 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 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理论成果。其中,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 运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 告作出的这个重大的新判断,对于我们立足于中国大地扎扎实实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远 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到更高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其“特色”将会更加鲜明。 开栏的话: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十七大报 告中的新部署、新提法、新表述有很多,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入领会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本刊特开辟“学习 贯彻十七大精神”专栏。 本专栏每期聚焦一个主题词,并就该主题采取专家解读、部委访谈、基层经验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对 十七大精神进行系列解读报道。 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 钱俊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 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 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 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 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 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 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 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