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12期 目录 按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月球 CHINA COMMENT 五年法影显民 郑国光谈大江大讯情 中共中宣传部要托新华通识社主办 半月谈2007年第12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报道为民直言,切中要害 半月评论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妇 写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 国际评论 “中国环境威胁论”用意何在 本刊特稿
半月谈 2007 年第 12 期 目录 按 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半月谈 2007 年第 12 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报道为民直言,切中要害 半月评论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 10 周年之际 国际评论 “中国环境威胁论”用意何在 本刊特稿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 专题报道 回归10年潮涌香江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香港回归10年间 迎接十七大 五年立法彰显民本新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中共文山州委书记李培谈:通道经济是篇大文章24 实践篇:“三七之乡”开放提速25 思路篇:霍尔果斯口岸管委会主任梁新渊谈: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 实践篇:奔跑在“向西开放”最前沿 政治观察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因光谈:我国大江大洄汛情 聚焦地方党代会新气象 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 经济纵横 浙江节能减排的启示 从夏粮丰产看增收 个绿色企业的困局 保护养猪农民利益,稳定肉价之本 何谓股市风险 百姓视点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 遏制全球变暖 人类共同责任 专题报道 回归 10 年 潮涌香江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香港回归 10 年间 迎接十七大 五年立法彰显民本新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中共文山州委书记李培谈:通道经济是篇大文章 24 实践篇:“三七之乡”开放提速 25 思路篇:霍尔果斯口岸管委会主任 梁新渊谈: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 实践篇:奔跑在“向西开放”最前沿 政治观察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谈:我国大江大河汛情 聚焦地方党代会新气象 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 经济纵横 浙江节能减排的启示 从夏粮丰产看增收 一个绿色企业的困局 保护养猪农民利益,稳定肉价之本 何谓股市风险 百姓视点
新闻热线 长城一日游,乱象让人忧 创新社会 民族企业创新风采录 文化 久违了,国之瑰宝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莱西“四制四建”:化解矛盾在基层 建设新农村 “草根银行”为农民致富“造血” 校园话题 我的高考志愿谁做主 谈天说地 由“黑砖窑事件”引起的沉思 买“贵”的背后 百事咨询 如何报名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 读者之 农村党组织建设需解“三种渴” 际时事 如何看中东乱局 化解达尔富尔问题的中国要素
清理“红头文件”,百姓怎么看 新闻热线 长城一日游,乱象让人忧 创新社会 民族企业创新风采录 文化 久违了,国之瑰宝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莱西“四制四建”:化解矛盾在基层 建设新农村 “草根银行”为农民致富“造血” 校园话题 我的高考志愿谁做主 谈天说地 由“黑砖窑事件”引起的沉思 买“贵”的背后 百事咨询 如何报名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 读者之页 农村党组织建设需解“三种渴” 国际时事 如何看中东乱局 化解达尔富尔问题的中国要素
沙漠里建起“鱼米之乡”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 李凯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已近10年 当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 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10 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疫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次次考验着年轻的特区。但香港 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一一化解了面对的难题,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 10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香港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经 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具体而言,香港回归10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10 年,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贯彻香港基本法、按照基本法办事的10年 10年来,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港 人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香港的民主、自由获得了实质性发展。 港人清楚地记得,在港英统治时期,英国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规定,行政、立法两局的 议员须由港督委任。香港自开埠至上世纪80年代的100多年间,从来就没有经过选举产生任何议员 而回归后的香港,已进行了三次行政长官选举和两次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 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由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明确指出:“回归后,香港在民 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 与此同时,回归后的香港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之一,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百家争 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宽阔。回归后,香港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制定了反窃听法,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 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正如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所说:“回归10年,香港生活方式没 有改变,香港人的自由程度有增无减 在经济领域,香港回归10年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1997年回归前夕,香 港经济表面一片繁荣,但疯狂的炒楼、炒股累积的经济泡沫也到了破裂的边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禽流 感、非典等相继袭来,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谷,进入了调整期。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从 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战胜了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继续发展。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绝大多数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振 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香港在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不断获得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沙漠里建起“鱼米之乡”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写在香港回归 10 周年之际 李凯 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归已近 10 年。 当 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冲破风雨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时,“一国两制”这一史无 前例的伟大构想也在香港开始了生动实践,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0 年间,香港历经风风雨雨,屡受重大考验,风雨之急、考验之多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 10 年: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非典疫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来,一次次考验着年轻的特区。但香港 经受住了风雨的洗礼,一一化解了面对的难题,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 10 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香港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全面落实,经 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与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具体而言,香港回归 10 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 10 年,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贯彻香港基本法、按照基本法办事的 10 年。 10 年来,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港 人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香港的民主、自由获得了实质性发展。 港人清楚地记得,在港英统治时期,英国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规定,行政、立法两局的 议员须由港督委任。香港自开埠至上世纪 80 年代的 100 多年间,从来就没有经过选举产生任何议员。 而回归后的香港,已进行了三次行政长官选举和两次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是经选举委员会选举产 生的,全部立法会议员也都由选举产生。香港特区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明确指出:“回归后,香港在民 主和选举制度上较回归前更开放、更透明。” 与此同时,回归后的香港又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会之一,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百家争 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宽阔。回归后,香港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制定了反窃听法,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 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正如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所说:“回归 10 年,香港生活方式没 有改变,香港人的自由程度有增无减。” 在经济领域,香港回归 10 年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1997 年回归前夕,香 港经济表面一片繁荣,但疯狂的炒楼、炒股累积的经济泡沫也到了破裂的边缘。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禽流 感、非典等相继袭来,香港经济一度陷入低谷,进入了调整期。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从 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战胜了艰难险阻,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继续发展。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关心和支持,使绝大多数港人认识到,加强和加快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振 兴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途径。 香港在与内地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不断获得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 2003 年 6 月 29 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CEPA,谐音“丝帕”),进一步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 体化的步伐。 数据显示,“丝帕”对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3.25 丝帕”实施后的2004年达到8.6%:香港的失业率从2003年最高峰的8.7%下降到2006年底的4.4 2006年香港证券市场全年筹资5245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今年5月7日,香港恒生指数突破21000点 达到历史新高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也表明基本 法的贯彻和落实是香港过去10年、未来10年以及在更长远的时间内繁荣发展的基础 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港 扩大展开,直接、间接都是基本法框架下的产物,是“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的表现 10年风雨不平凡。如今,香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新香港 前,香港社会对未来10年发展信心十足,求繁荣、求发展、求和谐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紫 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达了 对香港未来的衷心希望。 走过不平凡的10年,我们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准发展路径,明天会更美好! 遏制全球变暖人类共同责任 本刊记者张小军 在1.6万名警察的严密保护下,在4000余名记者的密切关注中,本年度的八国集团(G8)峰会6 月初在德国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鸣锣开场。作为今年G8轮值主席和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峰会确定的 关键词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气候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化又被称为全球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 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 今年2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确认,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可 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在这里,“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 虽然出于科学家的严谨,报告未使用百分之百确切的词汇,但实际上己经确认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 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 激增,这使大气层中温室效应作用加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危害巨大,可以初窥端倪的有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水短缺加剧:灾害频 仍等等。 大国博弈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气候系统稳定,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然而,减排应该由谁来减呢?要知道, 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能源消耗紧紧绑在一起,经济规模越大,排放量就越多。承担减排责任,意味 着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这绝非易事。于是,大国之间就将“气候变化”当作球,踢过来再踢过去 在本届G8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各国能就在2009年之前出台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全球框 架协议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对于环保科技全球领先的德国来说,担当“环保先锋”,在充 满经济机会的“后京都时代”减排谈判中争取主导权无疑是一步好棋 但是德国的计划遇到了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巨大阻力。在峰会前的谈判中,美方一直试
CEPA,谐音“丝帕”),进一步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 一体化的步伐。 数据显示,“丝帕”对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 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为 3.2%, “丝帕”实施后的 2004 年达到 8.6%;香港的失业率从 2003 年最高峰的 8.7%下降到 2006 年底的 4.4%; 2006 年香港证券市场全年筹资 5245 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今年 5 月 7 日,香港恒生指数突破 21000 点, 达到历史新高。 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绩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也表明基本 法的贯彻和落实是香港过去 10 年、未来 10 年以及在更长远的时间内繁荣发展的基础。 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内地公司在港上市、人民币业务在港 扩大展开,直接、间接都是基本法框架下的产物,是“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的表现。 10 年风雨不平凡。如今,香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新香港。 目前,香港社会对未来 10 年发展信心十足,求繁荣、求发展、求和谐已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紫 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表达了 对香港未来的衷心希望。 走过不平凡的 10 年,我们相信香港一定能找准发展路径,明天会更美好! 遏制全球变暖 人类共同责任 本刊记者 张小军 在 1.6 万名警察的严密保护下,在 4000 余名记者的密切关注中,本年度的八国集团(G8)峰会 6 月初在德国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鸣锣开场。作为今年 G8 轮值主席和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峰会确定的 关键词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改变气候 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化又被称为全球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 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 今年 2 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确认,20 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可 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在这里,“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 90%以上。 虽然出于科学家的严谨,报告未使用百分之百确切的词汇,但实际上已经确认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 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 激增,这使大气层中温室效应作用加强,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危害巨大,可以初窥端倪的有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和岛屿;水短缺加剧;灾害频 仍等等。 大国博弈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气候系统稳定,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然而,减排应该由谁来减呢?要知道, 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能源消耗紧紧绑在一起,经济规模越大,排放量就越多。承担减排责任,意味 着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这绝非易事。于是,大国之间就将“气候变化”当作球,踢过来再踢过去。 在本届 G8 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各国能就在 2009 年之前出台一项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全球框 架协议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对于环保科技全球领先的德国来说,担当“环保先锋”,在充 满经济机会的“后京都时代”减排谈判中争取主导权无疑是一步好棋。 但是德国的计划遇到了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巨大阻力。在峰会前的谈判中,美方一直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