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6期 读者评刊 《半月谈》两会报道点子巧、立意高 半月评论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薛凯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两会,劲吹的是“共建共享”的和谐春风 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 讨论时强调,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 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 论,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共建”、“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这些理念一脉相承,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 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在 和谐社会建设中贯穿“共建共享”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新体制机 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 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 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也将难以维系。“共建”与“共享”必须同时进行,共同建 设的过程,也应是共同享有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厚此薄彼。 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发育充分的市民社会、中间组织以及 慈善力量做了大量政府无法做成的事,成为政府职能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社会虽然各种矛盾 和冲突不断,但仍能保持有序、稳定和可控,其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在上 世纪,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 来越大,发展成果为少数人所独占,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百姓困苦的泥潭,其社 会建设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我们汲取 “共建共享”鼓舞人心,但它决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新的未来 “共建共享”不是重捧“大锅饭”。“大锅饭”是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共同贫 穷,而现在追求的是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不仅维护人 的生存权,更维护人的发展权,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困难群体 渡过难关,实现“后富
半月谈2007年第6期 读者评刊 《半月谈》两会报道点子巧、立意高 半月评论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薛凯 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今年两会,劲吹的是“共建共享”的和谐春风。 3 月 7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 讨论时强调,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 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 论,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共建”、“共享”的主体是人民。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再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这些理念一脉相承,都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共建共享”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 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在 和谐社会建设中贯穿“共建共享”精神,首先要求我们党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创新体制机 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建”与“共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 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 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也将难以维系。“共建”与“共享”必须同时进行,共同建 设的过程,也应是共同享有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厚此薄彼。 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发育充分的市民社会、中间组织以及 慈善力量做了大量政府无法做成的事,成为政府职能的有力补充。这样的社会虽然各种矛盾 和冲突不断,但仍能保持有序、稳定和可控,其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在上 世纪,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结果造成贫富差距越 来越大,发展成果为少数人所独占,最终陷入社会动荡、经济低迷、百姓困苦的泥潭,其社 会建设的深刻教训也需要我们汲取。 “共建共享”鼓舞人心,但它决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走向新的未来。 ———“共建共享”不是重捧“大锅饭”。“大锅饭”是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共同贫 穷,而现在追求的是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建共享”不仅维护人 的生存权,更维护人的发展权,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困难群体 渡过难关,实现“后富
“共建共享”不是要建立“养懒机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 每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要过上富裕的日子,需要我们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去争取,而不能采 取等、靠、要的态度。 共建共享”不是要取消差距和差别。一定的差距和差别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 这也是社会保持一定活力的动因。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 而是要建立健全注重社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也并非仅仅是分享物质成果。“共建共享”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丰 衣足食,更重视群众的精神满足、心情舒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该关注和提 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 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 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发展这个“短腿”, 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尝到甜头,从而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年 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4778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 问题的高度重视。 贯彻“共建共享”,另一个紧要任务,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于“共建”、 “共享”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要发展教育事业、规范政府行为、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 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使更多人能够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来:要从实 际岀发,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 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群众的利益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其实就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一部大合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 大合唱的主角,每个人都要唱出自己最美的声音,分享彼此最美的心情,最后汇聚成一曲人 间天籁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谈:“强区”与“富民”的辩证法 思路篇: 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谈:“强区”与“富民”的辨证法 本刊记者王永前 素以“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驰名海内外的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 势是什么?路径在哪里?
———“共建共享”不是要建立“养懒机制”。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最基本的分配原则。 每个公民都应认识到,要过上富裕的日子,需要我们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去争取,而不能采 取等、靠、要的态度。 ———“共建共享”不是要取消差距和差别。一定的差距和差别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 这也是社会保持一定活力的动因。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 而是要建立健全注重社会公平的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也并非仅仅是分享物质成果。“共建共享”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丰 衣足食,更重视群众的精神满足、心情舒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该关注和提 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共建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 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医疗、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 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新一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发展这个“短腿”, 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发展中尝到甜头,从而能够更加努力、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在今年 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资金投入达到 4778 亿元,可见中央对民生 问题的高度重视。 贯彻“共建共享”,另一个紧要任务,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有利于“共建”、 “共享”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要发展教育事业、规范政府行为、创造一个机会平等、规 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使更多人能够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来;要从实 际出发,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 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群众的利益关系,以及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其实就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一部大合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 大合唱的主角,每个人都要唱出自己最美的声音,分享彼此最美的心情,最后汇聚成一曲人 间天籁。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谈:“强区”与“富民”的辩证法 思路篇: 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谈:“强区”与“富民”的辩证法 本刊记者 王永前 素以“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驰名海内外的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 势是什么?路径在哪里?
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告诉记者:放在云南省这个“大坐标系”中,2006年红塔区 GDP达244.53亿元,在全省各县(区)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多。放在红塔区本身的“小坐标系”中,以最富裕的大营街镇为例,2006年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但全 区仍有近20个山区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从“大坐标系”上看,红塔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是明显的:然而从“小坐标系”上看,红塔区 农村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区别对待,依次推进。 基于对本区区情的清醒认识,黄宪庭认为,要想使农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必须增强当地的经济实 力。对红塔区而言,就是要牵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不放。他指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抓手对工业 也适用,就是说不能“就工业抓工业”,把大批农民隔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分享不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按他的理解,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结构不断 变化的过程,而且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其实是同一经济过程中的不 同表现形式,是三位一体的经济发展过程。“跳出工业抓工业”,就是要树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的战略思想。农村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速度的快慢、成 果的大小,不仅是几个经济指标的问题,更关系到“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 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使城乡共享文明,这是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不好、正确不正确的客观标准。 黄宪庭认为,工业反哺农业,要的是“真金白银”,乡镇有了财力,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 施建设,还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就有了源头活水。(编辑:张寒) 实践篇:产业化拉动新农村建设 实践篇 产业化拉动新农村建设 本刊记者王永前 为了农民心中的12个“得 红塔区小石桥乡响水村的施老汉再也不用为头痛脑热发愁了。过去生病,要么忍着,要么得步行十 余里到镇上就诊。如今,他和乡亲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就设在村头,看病方便了,药价也便 宜,打一针青霉素才0.6元。施老汉乐呵呵地说:“入了新合疗,心里踏实多了 去了看病难、看病贵这块“心病”,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搞得有声有色。响水村村委会楼前,几位 老农在怡然自得地玩着门球:不远处,五六名妇女正在排练彝族舞蹈:阅览室里,科技、农业、生活等类 图书一应俱全,时不时有人前来借阅。 踏上刚翻修不久的村庄大道,记者与一位身着彝族服装、满头银发的老大妈不期而遇。听说我们是 来采访的,老大妈打开话匣:“我今年80多岁了,没想到有生之年,水泥路会修到家门口
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告诉记者:放在云南省这个“大坐标系”中,2006 年红塔区 GDP 达 244.53 亿元,在全省各县(区)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 4700 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多。放在红塔区本身的“小坐标系”中,以最富裕的大营街镇为例,2006 年人均收入突破 1.5 万元,但全 区仍有近 20 个山区村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0 元。 从“大坐标系”上看,红塔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是明显的;然而从“小坐标系”上看,红塔区 农村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区别对待,依次推进。 基于对本区区情的清醒认识,黄宪庭认为,要想使农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必须增强当地的经济实 力。对红塔区而言,就是要牵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不放。他指出,“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抓手对工业 也适用,就是说不能“就工业抓工业”,把大批农民隔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分享不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按他的理解,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结构不断 变化的过程,而且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其实是同一经济过程中的不 同表现形式,是三位一体的经济发展过程。“跳出工业抓工业”,就是要树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的战略思想。农村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速度的快慢、成 果的大小,不仅是几个经济指标的问题,更关系到“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 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使城乡共享文明,这是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不好、正确不正确的客观标准。 黄宪庭认为,工业反哺农业,要的是“真金白银”,乡镇有了财力,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 施建设,还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就有了源头活水。(编辑:张寒) 实践篇:产业化拉动新农村建设 实践篇: 产业化拉动新农村建设 本刊记者 王永前 为了农民心中的 12 个“得” 红塔区小石桥乡响水村的施老汉再也不用为头痛脑热发愁了。过去生病,要么忍着,要么得步行十 余里到镇上就诊。如今,他和乡亲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就设在村头,看病方便了,药价也便 宜,打一针青霉素才 0.6 元。施老汉乐呵呵地说:“入了新合疗,心里踏实多了。” 去了看病难、看病贵这块“心病”,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搞得有声有色。响水村村委会楼前,几位 老农在怡然自得地玩着门球;不远处,五六名妇女正在排练彝族舞蹈;阅览室里,科技、农业、生活等类 图书一应俱全,时不时有人前来借阅。 踏上刚翻修不久的村庄大道,记者与一位身着彝族服装、满头银发的老大妈不期而遇。听说我们是 来采访的,老大妈打开话匣:“我今年 80 多岁了,没想到有生之年,水泥路会修到家门口
这是红塔区创建新型文明村的生动一幕。创建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搭起了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设 乡村道路、美化村容村貌、改造卫生所、新建垃圾房、设立文化站等。红塔区区委书记黄宪庭告诉记者 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实实在在,可以概括为12个“得”:上得起学,医得起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吃得 上水,挣得到钱,睡得好觉,观得到景,做得了主,学得到艺,上得了网,看得到戏。红塔区就是围绕这 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渴盼,以创建新型文明村为有效载体,扎扎实实推动新农村建设。 红塔区大营街镇76岁的赵吉高老人用快板道出了新型文明村创建给家乡带来的可喜变化:“文明 村实在好,村村褰褰有通道,晚上还有路灯照:卫生工作搞得好,各种病害都减少:老年协会办得好,健 身器械健身操,各种图书摆满了……” 新农村建设“四部曲”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要靠农业产业化。在红塔区采访,无论是城郊镇还是山区 乡,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高度一致。为此,红塔区委、区政府确立了突出产业支撑、强化基础建 设、完善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部曲”的发展思路 生产不发展,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为突出产业支撑,红塔区采取“压粮、稳烟、扩经、兴畜”四 大举措,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随着“凤凰”百万头生猪屠宰加 工及配套养殖基地、“佳卉”146亩百合花和1100亩种球基地、“原林生态”种鹅产品及养殖基地、6384 亩农产品基地等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源头活水。去年,这 系列举措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69元,增幅达6.1%。 红塔区建设新农村不搞一刀切,更不盲目攀比,而是因地制宜、依次推进。就拿小石桥乡制定实施 的“种好一棵烟,养好一头猪、栽好一棵树”规划来说,去年仅种植烤烟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就超过3000 配套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又有了人均600余元的毛收入:调整种植结构,种萝卜、豌豆、白菜等秋冬农作物, 人均增收200余元:发展经济林果,仅靠当地名优产品大黄梨一项,有的农户就增收数万元。几项相加 全年小石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对于西部地区一个山区乡来说,着实不易。 为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去年红塔区还投入上亿元,进行农田水利和村庄道路建设、污染 治理、山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仅道路建设一项,就投入6535万元,实现公路“村村通”,彻底解决了 农产品“运难”问题。过去,小石桥乡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农田灌溉要靠肩挑背扛。去年,区里联合有 关部门投资350万元修建了引水管道,使7个自然村的2000多名农民受益。如今,水龙头一开,既能保证 生活用水,又能灌溉农田 随着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红塔区新农村建设“四面开花 通过对全区17个试点村增加投入,包括文化室、卫生室、广播室等在内的129个项目的实施,新农村建设 试点作用进一步凸显,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7把锄头搞农业” 红塔区人均耕地不足0.45亩,通过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后,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走 工业化道路。红塔区的具体做法是: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发展壮大乡镇经济,让产业向乡镇聚集,带动农 业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并反过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红塔区围绕卷烟配套、钢铁后续产业、建筑建材、机械机电、生物制药及生物化工、太阳能 开发、现代农业等7大产业,掀起了新一轮农村工业化浪潮 工业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今在红塔区,“背米口袋”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多。单 是2005年建成投产的新兴钢铁集团就吸纳了700多名当地农民就业。研和镇还专门成立了农民职业介绍所, 已介绍1000多名农民进入镇里的各个企业工作 红塔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超过10万人,已是“半数农民不稼穑”。在大营街镇大营街居委会 户籍登记的5146人中,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剩7人,被戏称为“7把锄头搞农业
这是红塔区创建新型文明村的生动一幕。创建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搭起了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设 乡村道路、美化村容村貌、改造卫生所、新建垃圾房、设立文化站等。红塔区区委书记黄宪庭告诉记者, 农民眼中的新农村实实在在,可以概括为 12 个“得”:上得起学,医得起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吃得 上水,挣得到钱,睡得好觉,观得到景,做得了主,学得到艺,上得了网,看得到戏。红塔区就是围绕这 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渴盼,以创建新型文明村为有效载体,扎扎实实推动新农村建设。 红塔区大营街镇 76 岁的赵吉高老人用快板道出了新型文明村创建给家乡带来的可喜变化:“文明 村实在好,村村寨寨有通道,晚上还有路灯照;卫生工作搞得好,各种病害都减少;老年协会办得好,健 身器械健身操,各种图书摆满了……” 新农村建设“四部曲”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要靠农业产业化。在红塔区采访,无论是城郊镇还是山区 乡,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高度一致。为此,红塔区委、区政府确立了突出产业支撑、强化基础建 设、完善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部曲”的发展思路。 生产不发展,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为突出产业支撑,红塔区采取“压粮、稳烟、扩经、兴畜”四 大举措,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随着“凤凰”百万头生猪屠宰加 工及配套养殖基地、“佳卉”146 亩百合花和 1100 亩种球基地、“原林生态”种鹅产品及养殖基地、6384 亩农产品基地等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源头活水。去年,这一 系列举措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 269 元,增幅达 6.1%。 红塔区建设新农村不搞一刀切,更不盲目攀比,而是因地制宜、依次推进。就拿小石桥乡制定实施 的“种好一棵烟,养好一头猪、栽好一棵树”规划来说,去年仅种植烤烟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就超过 3000 元; 配套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又有了人均 600 余元的毛收入;调整种植结构,种萝卜、豌豆、白菜等秋冬农作物, 人均增收 200 余元;发展经济林果,仅靠当地名优产品大黄梨一项,有的农户就增收数万元。几项相加, 全年小石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300 元。对于西部地区一个山区乡来说,着实不易。 为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去年红塔区还投入上亿元,进行农田水利和村庄道路建设、污染 治理、山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仅道路建设一项,就投入 6535 万元,实现公路“村村通”,彻底解决了 农产品“运难”问题。过去,小石桥乡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农田灌溉要靠肩挑背扛。去年,区里联合有 关部门投资 350 万元修建了引水管道,使 7 个自然村的 2000 多名农民受益。如今,水龙头一开,既能保证 生活用水,又能灌溉农田。 随着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红塔区新农村建设“四面开花”。 通过对全区 17 个试点村增加投入,包括文化室、卫生室、广播室等在内的 129 个项目的实施,新农村建设 试点作用进一步凸显,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7 把锄头搞农业” 红塔区人均耕地不足 0.45 亩,通过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后,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走 工业化道路。红塔区的具体做法是: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发展壮大乡镇经济,让产业向乡镇聚集,带动农 业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并反过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红塔区围绕卷烟配套、钢铁后续产业、建筑建材、机械机电、生物制药及生物化工、太阳能 开发、现代农业等 7 大产业,掀起了新一轮农村工业化浪潮。 工业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今在红塔区,“背米口袋”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多。单 是2005 年建成投产的新兴钢铁集团就吸纳了 700多名当地农民就业。研和镇还专门成立了农民职业介绍所, 已介绍 1000 多名农民进入镇里的各个企业工作。 红塔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超过 10 万人,已是“半数农民不稼穑”。在大营街镇大营街居委会 户籍登记的 5146 人中,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剩 7 人,被戏称为“7 把锄头搞农业
在春和镇新兴仁恒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记者遇到了当年两脚泥进厂、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员的景竹芬。 她感慨道:“在这里工作,经常会被派到外面接受培训,发展的机会很多,我们许多管理人员都是农民出 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红塔区有条件和实力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补助、 社会化服务、劳动力转移制度,逐步形成了工业支持、反哺农业的完备体系。 加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红塔区依托产业支撑,正在打造4座现代化城镇一一北城镇建 成商贸科技城:研和镇以百万吨钢铁项目投产为契机,建成与钢铁企业相配套,集商业、加工、运输、服 务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大营街镇建成大型旅游娱乐城…… 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后是经济的协调发展。从乡土走来,向城镇迈进,红塔区农村工业化正在铺就 条城镇化的康庄大道。(编辑:张寒) 思路篇:重庆合川区委书记秦敏谈: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思路篇 重庆合川区委书记秦敏谈: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本刊记者徐旭忠 地处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的合川区是重庆市的北大门,面积2356平方公里,全区 150多万人中,农业人口达120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近几年,合川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整体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合川区委书记秦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合川区将把镇街经济发 展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把农村二、三产业作为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把小城镇作为以城带乡的 重要载体,全力推进。秦敏说,合川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在外打工人数逾30万,每年挣回近14 亿元。合川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把农村劳动力资源看作劳动力资本进行运作,规范、延伸劳务产业链, 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变农民工外出“盲动”为政府有序输出。今年2月,合川区组织47家外地用工企业到合川招 聘人才,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让农民工不出远门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同时,强化劳务输出中介机 构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和输出基地建设,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造具有初步规模的建筑、餐饮 服务行业等知名劳务品牌,增强就业能力。到2010年,将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4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 亿元 合川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生猪、柑橘、白山羊、丝绸等产品誉满全国 近年来,由于品种老化、信息封闭、科技落后,造成了传统优势产业逐渐走向低谷。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合川区提出按照“布局区域化、主体企业化、种植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提高农 现代化水平。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思路,积极培育种养专业大户,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
在春和镇新兴仁恒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记者遇到了当年两脚泥进厂、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员的景竹芬。 她感慨道:“在这里工作,经常会被派到外面接受培训,发展的机会很多,我们许多管理人员都是农民出 身。” 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红塔区有条件和实力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补助、 社会化服务、劳动力转移制度,逐步形成了工业支持、反哺农业的完备体系。 加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红塔区依托产业支撑,正在打造 4 座现代化城镇———北城镇建 成商贸科技城;研和镇以百万吨钢铁项目投产为契机,建成与钢铁企业相配套,集商业、加工、运输、服 务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大营街镇建成大型旅游娱乐城…… 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后是经济的协调发展。从乡土走来,向城镇迈进,红塔区农村工业化正在铺就 一条城镇化的康庄大道。(编辑:张寒) 思路篇:重庆合川区委书记秦敏谈: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思路篇: 重庆合川区委书记秦敏谈: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本刊记者 徐旭忠 地处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的合川区是重庆市的北大门,面积 2356 平方公里,全区 150 多万人中,农业人口达 120 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近几年,合川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整体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合川区委书记秦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合川区将把镇街经济发 展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把农村二、三产业作为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把小城镇作为以城带乡的 重要载体,全力推进。秦敏说,合川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在外打工人数逾 30 万,每年挣回近 14 亿元。合川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把农村劳动力资源看作劳动力资本进行运作,规范、延伸劳务产业链, 发展壮大劳务产业,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变农民工外出“盲动”为政府有序输出。今年 2 月,合川区组织 47 家外地用工企业到合川招 聘人才,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让农民工不出远门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同时,强化劳务输出中介机 构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和输出基地建设,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造具有初步规模的建筑、餐饮、 服务行业等知名劳务品牌,增强就业能力。到 2010 年,将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42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30 亿元。 合川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生猪、柑橘、白山羊、丝绸等产品誉满全国。 近年来,由于品种老化、信息封闭、科技落后,造成了传统优势产业逐渐走向低谷。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合川区提出按照“布局区域化、主体企业化、种植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提高农业 现代化水平。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思路,积极培育种养专业大户,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