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07年第10期 目录 按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CHINA COMMENT 贴象 题Q 华通社主办 半月谈2007年第10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贴近读者有特色 半月评论 食品安全当从源头抓起4 迎接十七大
半月谈 2007 年第 10 期 目录 按 CTRL+鼠标右键进入目标文章页面 半月谈 2007 年第 10 期目录 读者评刊 《半月谈》贴近读者有特色 半月评论 食品安全当从源头抓起 4 迎接十七大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二炮某旅政委杨良勤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部队战斗力 实践篇:劲旅扬帆起征程 思路篇: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总队长吕文彦谈:科技强警守国门 实践篇:向高科技要战斗力 专题报道 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职业教育亟待破解五大难题_ 政治观察 透视我国立法与执法“落差”现象 留守妇女撑起“半边天” 解放军总医院:人性化服务暖人心 南京:尝试“破冰”看病贵 经济纵横 中因石油战略新的支撑点 现代农业呼唤标准化 江清水向南流 我军加速推进保障社会化改革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思路篇:二炮某旅政委杨良勤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部队战斗力 实践篇:劲旅扬帆起征程 思路篇:武警广东省边防总队总队长吕文彦谈:科技强警守国门 实践篇:向高科技要战斗力 专题报道 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职业教育亟待破解五大难题 政治观察 透视我国立法与执法“落差”现象 留守妇女撑起“半边天” 解放军总医院:人性化服务暖人心 南京:尝试“破冰”看病贵 经济纵横 中国石油战略新的支撑点 现代农业呼唤标准化 一江清水向南流 军事天地 我军加速推进保障社会化改革 来自基层和谐的报告
南宁:十万人次走出低保调查 谈天说地 善待母亲河之举 莫让民俗文化变了味 建设新农村 盐碱地里长出富民产业 创新社会 “秸秆能源”技术新突破 科教 中科院领跑科研仪器创新 新闻热线 新农合,好事怎样才能办好 半月说法 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保护更有力 校园话题 百事咨询 怎样预防小儿肥胖症 读者之页 “土文化”,火起来! 国际时事 非行上海年会吸引世界目光 朝韩铁路:跨越半世纪的通车试运行
南宁:十万人次走出低保调查 谈天说地 善待母亲河之举 莫让民俗文化变了味 建设新农村 盐碱地里长出富民产业 创新社会 “秸秆能源”技术新突破 科教 中科院领跑科研仪器创新 新闻热线 新农合,好事怎样才能办好 半月说法 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保护更有力 校园话题 让孩子们远离“黄色污染” 百事咨询 怎样预防小儿肥胖症 读者之页 “土文化”,火起来! 国际时事 非行上海年会吸引世界目光 朝韩铁路:跨越半世纪的通车试运行
法国迎来萨科齐时代 美国反导系统搅动欧洲 土耳其大选为何陷入僵局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开栏的话:今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这将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党 的十六大以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本刊从本期起隆重推出“迎接十七大”专栏,陆续向您报道在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历史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人们以昂扬向 上的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开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本刊记者李俊义 2006年9月的一天,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的村民们聚集在老汉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 起了秧歌。让村民们为之兴奋的是,王老汉用了20个月的时间,亲手铸造了一个重252公斤、铸有563字 铭文的青铜大鼎,取名“告别田赋鼎”。王三妮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 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是中国农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也是令人难忘的历史一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指 导思想。在“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取消农业税,加大 教育卫生等社会投入力度,加强电、路、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低保,发展现代农业,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农村的发展,正 经历着历史性的转折 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迎来新时代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告别田赋”,是中国农民的千年 梦想。然而,只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这个梦想 才能变成现实。由此,中国的农村政策出现了由“多取”到“多予”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农村发展也像久 旱的田野迎来了甘露,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2003年,王三妮缴纳了最后一笔农业税,共532元。第二年,王家不但不用缴税,还享受国家粮 食直补216元,里外一算,王家得到748元的实惠。当年,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多元钱的青廉村,一共减 轻了30多万元的农业负担。减负,等于增收。200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法国迎来萨科齐时代 美国反导系统搅动欧洲 土耳其大选为何陷入僵局 小测验 信息广场 国内外半月大事 开栏的话:今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这将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党 的十六大以来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本刊从本期起隆重推出“迎接十七大”专栏,陆续向您报道在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历史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人们以昂扬向 上的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开拓,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新农村建设篇: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本刊记者 李俊义 2006 年 9 月的一天,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的村民们聚集在老汉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 起了秧歌。让村民们为之兴奋的是,王老汉用了 20 个月的时间,亲手铸造了一个重 252 公斤、铸有 563 字 铭文的青铜大鼎,取名“告别田赋鼎”。王三妮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 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这是中国农民发自肺腑的心声, 也是令人难忘的历史一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指 导思想。在“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取消农业税,加大 教育卫生等社会投入力度,加强电、路、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建立农村低保,发展现代农业,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使广大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农村的发展,正 经历着历史性的转折。 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迎来新时代 2006 年 1 月 1 日,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告别田赋”,是中国农民的千年 梦想。然而,只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这个梦想 才能变成现实。由此,中国的农村政策出现了由“多取”到“多予”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农村发展也像久 旱的田野迎来了甘露,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2003 年,王三妮缴纳了最后一笔农业税,共 532 元。第二年,王家不但不用缴税,还享受国家粮 食直补 216 元,里外一算,王家得到 748 元的实惠。当年,人均年收入只有 800 多元钱的青廉村,一共减 轻了 30 多万元的农业负担。减负,等于增收。2006 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加上己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 在过去的时代,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开始到1983 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农民的奉献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同时,因“剪刀差”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得中国农村的发 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市不可能在贫穷农村的包围中独享繁荣。情况若再不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所困。为此, 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了新时期的“重农” 思想。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将农业和农村问题列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首 次将减免农业税提上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两个反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正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四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农 惠农的政策体系。包括“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 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 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大 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 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这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被农民称为“真金白银”政策。这些政策真切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性,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政策: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性事业的投入,农民呼声强 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缺乏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张江,一位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普通农民,就是这些好政策的受益者。2006年的一天,医院护士 告诉张江,治好他妻子的病需要10多万元时,张江哭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全家10多年的收入。 妻子对他说,咱们回家吧,这病咱治不起。张江拒绝了妻子的请求。他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筹集了12万 元,来到了北京的医院。最终,妻子的病治好了。张江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困难。然而,令他惊喜的是,因 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地给他们报销了1.5万元医药费,唐山市又给了他们9000元大病救助款 “说句土话,这些钱真地很解渴,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江说 2003年,中国在首批257个县(市、区)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只要缴纳10元 钱就可参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每位参合的农民各补助20元。参合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就能在当地 各级卫生医保部门报销比例不同的医疗费用。到2006年底,新型农村合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 区),占全国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2007年,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到2008年,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农民在“种粮不交税”之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交费”的梦想。让所有孩子都能 上得起学,这是中央政府的郑重承诺。2006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 费。在实际执行中,已经扩大到部分中部地区,共有5200万名学生受益。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除了“全免”政策外,国家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 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政策,无疑给农村和城市贫困家 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多了一个光明的选择。更让农民兄弟激动的是,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今年要
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 1250 亿元。 在过去的时代,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3 年开始到 1983 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 6000 亿元。农民的奉献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同时,因“剪刀差”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得中国农村的发展 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市不可能在贫穷农村的包围中独享繁荣。情况若再不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所困。为此, 2004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了新时期的“重农” 思想。这是时隔 18 年后,中央再次将农业和农村问题列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在这一纲领性文件中,首 次将减免农业税提上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两个反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正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2004 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四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农 惠农的政策体系。包括“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 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 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继续高于”的原则,大 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 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这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被农民称为“真金白银”政策。这些政策真切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性,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政策: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性事业的投入,农民呼声强 烈的上学难、看病难、缺乏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张江,一位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普通农民,就是这些好政策的受益者。2006 年的一天,医院护士 告诉张江,治好他妻子的病需要 10 多万元时,张江哭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全家 10 多年的收入。 妻子对他说,咱们回家吧,这病咱治不起。张江拒绝了妻子的请求。他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筹集了 12 万 元,来到了北京的医院。最终,妻子的病治好了。张江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困难。然而,令他惊喜的是,因 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地给他们报销了 1.5 万元医药费,唐山市又给了他们 9000 元大病救助款。 “说句土话,这些钱真地很解渴,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江说。 2003 年,中国在首批 257 个县(市、区)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只要缴纳 10 元 钱就可参合,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每位参合的农民各补助 20 元。参合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就能在当地 各级卫生医保部门报销比例不同的医疗费用。到 2006 年底,新型农村合疗试点范围扩大到 1451 个县(市、 区),占全国总数的 50.7%,有 4.1 亿农民参加。2007 年,试点范围要扩大到全国 80%以上的县(市、区); 到 2008 年,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中国农民在“种粮不交税”之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学不交费”的梦想。让所有孩子都能 上得起学,这是中央政府的郑重承诺。2006 年,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 费。在实际执行中,已经扩大到部分中部地区,共有 5200 万名学生受益。200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 1.5 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除了“全免”政策外,国家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 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些政策,无疑给农村和城市贫困家 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多了一个光明的选择。更让农民兄弟激动的是,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今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