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通论却展现无比丰富的背景。2、葬礼一一与日常的真实葬礼:这是一种露天的表演,他通过使殡仪员发财证实我们对死者的崇敬之情,用足以加深我们的呻吟并使我们流双倍眼泪的昂贵费用强化我们的悲痛。3、生存本质的感悟《圣经·旧约全书·传道书》一“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一宿命的话题,永恒的话题第五节海明威作品内容分析(下)二、硬汉子(一)《老人与海》1、1952年-1954年获奖2、海明威式硬汉子的精神丰碑一一《老人与海》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3、1952年-1954年获奖4、“我这一辈子能写的最好的作品。”一一海明威5、小说故事。6、文学价值一一“所谓无法超越的珠穆朗玛”三、对命运的反应(一)涉及的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白象似的群山》《力马扎罗的雪》《世界之都》《没有被斗败的人》(二)《丧钟为谁而鸣》1、成书背景:1940年2、精神价值:个人不能自成岛屿,大家共同构成陆地。海浪冲毁掉欧洲的一个海角,欧洲就少了一块儿,所以你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三)《杀人者》第六节海明威作品的艺术风格一、艺术风格(一)根据经验进行创作一一依靠经验理解(二)省略一一冰山原理(三)视觉化一一客观、隐忍、不参与评判。15
中华文明通论 15 却展现无比丰富的背景。 2、 葬礼——与日常的真实 葬礼:这是一种露天的表演,他通过使殡仪员发财证实我们对死者的崇敬之情,用足以加深我 们的呻吟并使我们流双倍眼泪的昂贵费用强化我们的悲痛。 3、生存本质的感悟 《圣经•旧约全书•传道书》 ——一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 ——宿命的话题,永恒的话题 第五节 海明威作品内容分析(下) 二、硬汉子 (一)《老人与海》 1、1952 年-1954 年获奖 2、海明威式硬汉子的精神丰碑——《老人与海》 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3、1952 年-1954 年获奖 4、“我这一辈子能写的最好的作品。”——海明威 5、小说故事。 6、文学价值——“所谓无法超越的珠穆朗玛” 三、对命运的反应 (一)涉及的作品: 《老人与海》 《丧钟为谁而鸣》 《白象似的群山》 《乞力马扎罗的雪》 《世界之都》 《没有被斗败的人》 (二)《丧钟为谁而鸣》 1、成书背景:1940 年 2、精神价值:个人不能自成岛屿,大家共同构成陆地。海浪冲毁掉欧洲的一个海角,欧洲就 少了一块儿,所以你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三)《杀人者》 第六节 海明威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风格 (一)根据经验进行创作--依靠经验理解 (二)省略--冰山原理 (三)视觉化—— 客观、隐忍、不参与评判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生动的对话交代背景及其人物心理(四)使读者能够触摸(五)暗含诗意二、文学欣赏的双向性(一)作家和读者不可分割,文学创作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读者的想象去填补。高明的作者总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艺术风格之语言面貌(二)一一对话的生动性(三)一一语言的简洁性:电文式、短语句(四)一一口语化16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16 生动的对话交代背景及其人物心理 (四)使读者能够触摸 (五)暗含诗意 二、文学欣赏的双向性 (一)作家和读者不可分割,文学创作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读者的想象去填补。高明的作 者总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艺术风格之语言面貌 (二)——对话的生动性 (三)——语言的简洁性:电文式、短语句 (四)——口语化
中华文明通论第五章艺术的价值一一人生的收藏兼论经典与流行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一、以《老人与海》为例,讨论文学的精神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二、讨论文学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三、探讨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条件学时分配:2课时第一节文学经典和名著(上)一、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艺术是人类精神自觉的产物,在生存的困境中,艺术给了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和理由。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物质无止无休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因为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已得到宝贵的教训,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要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而精神生活的追求却可以是无止境的。我们也因此可以预测到,如果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物质的极端丰富是人类正在追逐的主要目标的话,那么艺术及其代表的精神世界,也必将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二、文学判断的标准1、文学一一生活的演绎2、内在线索一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价值的精神力量3与法律不同:艺术通过了解人类的精神特质,从中找到人类的精神方向;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超越凡俗的精神的追求,对人类自身的灵魂的塑造。文学作品4、文艺一一文学和艺术一一文学5、文学:文学作品一一好的文学作品一一名著一一经典三、关于经典与流行的讨论(一)马里奥·普佐的《教父》我一直觉得我写那些书时把自己出卖了,在那些书里,我不过是运用了自己讲故事的天分。但回头想一想,我一直不是一个搞文学的人,而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二)故事与文学的关系1、有故事不等于文学。3、文学一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一人性的本质、人类的精神特征、人类的生存特征一一生存与命运、情感、精神方向与选择一一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一一对生活的观察与把握。4、文学经典一一能够展现出本质的精彩故事。不仅要有好的思想感悟,还要有好的故事。好故事是传播的必要条件。(三)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1、称得上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来源于现实。17
中华文明通论 17 第五章 艺术的价值——人生的收藏兼论经典与流行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一、以《老人与海》为例,讨论文学的精神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二、讨论文学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三、探讨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条件 学时分配:2 课时 第一节 文学经典和名著(上) 一、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精神自觉的产物,在生存的困境中,艺术给了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和理由。人们已 不再满足于对物质无止无休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因为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 不断积累, 人类已得到宝贵的教训,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要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而精神生活的追求却可以 是无止境的。我们也因此可以预测到,如果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物质的极端丰富 是人类正在追逐的主要目标的话,那么艺术及其代表的精神世界,也必将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文学判断的标准 1、文学——生活的演绎 2、内在线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价值的精神力量 3 与法律不同:艺术通过了解人类的精神特质,从中找到人类的精神方向;是超越于现实之上 的,超越凡俗的精神的追求,对人类自身的灵魂的塑造。 文学作品 4、文艺——文学和艺术——文学 5、文学: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名著——经典 三、关于经典与流行的讨论 (一)马里奥•普佐的《教父》 我一直觉得我写那些书时把自己出卖了,在那些书里,我不过是运用了自己讲故事的天分。但 回头想一想,我一直不是一个搞文学的人,而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二)故事与文学的关系 1、有故事不等于文学。 3、文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的精神特征、人类的生存特征——生存 与命运、情感、精神方向与选择——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对生活的观察与把握。 4、文学经典——能够展现出本质的精彩故事。不仅要有好的思想感悟,还要有好的故事。好 故事是传播的必要条件。 (三)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 1、称得上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基础是现 实生活,来源于现实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2、我们衡量一个作品的原则,不是看它是不是完美的阐述了一个道理,一个原则,甚至一个高深的哲理,而要看它是不是完美的表达了人生,并且把现实人生之外的一个更高的人生理想表现出来了。3、尼采说:有的人记忆很好,能够把经历的事情原原本本的有声有色地讲述出来,但这不是文学。4、好的感觉好的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就是这样,可是我们说不出来,作家用形象表现出来了,社会、历史、风俗、人情都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更表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第二节文学经典和名著(下)四、文学表现的多样性有意味、好看,但是不同(一)多姿多彩卢梭《杆悔录》、歌德《浮士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斯汤达《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简·爱》与《飘》、《福尔摩斯侦探集》海明威、卡夫卡、加谬、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王小波,还是斯蒂芬·金、阿加莎·克里斯蒂、西德妮·谢尔顿、金庸。(二)多种层次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马克·吐温、沈从文、鲁迅、徐志摩、郭沫若、苏童,郭敬明、琼瑶、汪国真五、成就名著与经典的条件1、流传很广的,因为表达了时代的某种典型特征或者在艺术手段上的创新,被广泛流传和阅读的著名的文学作品。经典2、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历久不衰的著名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依旧将它奉为经典,原因在于它关注的是人性,展现的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时获得的共同感受,而人性是共通的,由此而展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3、衡量文学名著的尺度一一生存的能力(美1奥维尔)(1)在时间的长河里检验一一纵横比较法(2)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有多少人阅读(产生共鸣)(4)与同时代的和以后的作家比较(莎士比亚)(5)一部文学作品在远离它产生的时代许久还能具有影响力,一定是因为作品人类状态的永久性或普遍性的特征。六、介绍两篇文章的观点(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一中文专业阅读导航代(二)《人生的收藏》一一关于艺术在人生中价值与地位的联想18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18 2、我们衡量一个作品的原则,不是看它是不是完美的阐述了一个道理,一个原则,甚至一个 高深的哲理,而要看它是不是完美的表达了人生,并且把现实人生之外的一个更高的人生理想表现 出来了。 3、尼采说:有的人记忆很好,能够把经历的事情原原本本的有声有色地讲述出来,但这不是 文学。 4、好的感觉 好的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就是这样,可是我们说不出来,作家用形象表现出来了,社 会、历史、风俗、人情都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更表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 文学经典和名著(下) 四、文学表现的多样性有意味、好看,但是不同 (一)多姿多彩 卢梭《忏悔录》、歌德《浮士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斯汤达《红与黑》 《基督山伯爵》、《简•爱》与《飘》、《福尔摩斯侦探集》 海明威、卡夫卡、加谬、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王小波 ,还是斯蒂芬•金、阿加莎•克里斯 蒂、西德妮•谢尔顿、金庸 。 (二)多种层次 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马克•吐温、沈从文、鲁迅、徐志摩、郭沫若、苏童,郭敬明、琼瑶、 汪国真 五、成就名著与经典的条件 1、流传很广的,因为表达了时代的某种典型特征或者在艺术手段上的创新,被广泛流传和阅 读的著名的文学作品。 经典 2、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历久不衰的著名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依 旧将它奉为经典,原因在于它关注的是人性,展现的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时获得的共同感 受,而人性是共通的,由此而展示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3、衡量文学名著的尺度——生存的能力([美]奥维尔) (1)在时间的长河里检验——纵横比较法 (2)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有多少人阅读 (产生共鸣) (4)与同时代的和以后的作家比较(莎士比亚) (5)一部文学作品在远离它产生的时代许久还能具有影响力,一定是因为作品人类状态的永 久性或普遍性的特征。 六、介绍两篇文章的观点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文专业阅读导航代 (二)《人生的收藏》 ——关于艺术在人生中价值与地位的联想
中华文明通论第六章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下):鲁迅研究一一中国作家的文化选择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研究,比较中西作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小说在文化上的选择。学时分配:4课时第一节文学革命中的中国作家的一、中国现代文学(一)三个十年1.1918——19272.1928—19373.1937——1949(1945)(二)白话文学尝试1.1918年1月《新青年》:胡适白话诗4首,后来的《尝试集》2.1918年5月《新青年》:鲁迅《狂人日记》1919年3月《新青年》:胡适《终身大事》(三)鲁迅的感悟《呐喊一自序》:凡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感到者为寂寞。中国的新文学(四)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1.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议》《我的文学革命观》一一白话文学一一文学工具和形式的改革2.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一一三推倒三建设:推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建立国民(白话)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归隐)文学,建立社会文学一一文学内容的改革3.《人的文学》周作人一一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一一文学思想和内容的改革(五)文学研究会1.1920年11月北京2.1921年1月《小说月报》3.宣言:将文学当作得意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4.为人生的艺术派(六)创造社1.1921年7月东京2.郭沫若(《凤凰涅盘》1920、1.《女神》1921、8)、田汉、郁达夫、成仿吾.…3.文学尊重人内心的要求4.为艺术而艺术。19
中华文明通论 19 第六章 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下): 鲁迅研究——中国作家的文化选择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研究,比较中西作家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 背景,让学生了解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小说在文化上的选择 。 学时分配:4课时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中的中国作家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 (一)三个十年 1.1918——1927 2.1928——1937 3.1937——1949(1945) (二)白话文学尝试 1.1918 年 1 月《新青年》:胡适白话诗 4 首,后来的《尝试集》 2.1918 年 5 月《新青年》:鲁迅《狂人日记》 1919 年 3 月《新青年》:胡适《终身大事》 (三)鲁迅的感悟 《呐喊-自序》:凡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 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 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感到者为寂寞。 中国的新文学 (四)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 1.1917 年 1 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我的文学革命观》——白话文学——文学 工具和形式的改革 2. 1917 年 2 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推倒三建设:推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建立国 民(白话)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归隐)文学, 建立社会文学—— 文学内容的改革 3. 《人的文学》周作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文学思想和内 容的改革 (五)文学研究会 1.1920 年 11 月北京 2.1921 年 1 月《小说月报》 3.宣言:将文学当作得意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 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 4.为人生的艺术派 (六)创造社 1.1921 年 7 月东京 2.郭沫若(《凤凰涅盘》1920、1.《女神》1921、8)、田汉、郁达夫、成仿吾. 3.文学尊重人内心的要求 4.为艺术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