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赵文彤编写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赵文彤 编写
中华文明通论目录A前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4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X第一章导论:文学名著与我们第一节解读这门课一、关于人文素质的积累二、文学与法律的关联性.5第二节大学、人文与文学三、大学的人文1四、关于课程的结构.6第二章阅读第一节人文经典的阅读一、阅读的意义二、读书的态度一文化的素质三、伟人与我们第二节经典阅读d一、读什么书8二、读书的范畴X第三章关于文学第一节文学是什么一、文学是什么6第二节文学评判的标准9一、文学评判的标准是什么C二、文学的三种基本形式.10第三节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使命.10三、文学的本质和使命...10第四节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使命(续)10四、文学与法.11第四章海明威欣赏12.12第一节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上)、本讲内容结构.12二、选择海明威作为导读的缘由.12三、海明威的生平及成就12第二节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下).13四、经典评价..13五、人生经历.13..13第三节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六、生与死的思考.131
中华文明通论 1 目 录 前 言.4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4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4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 第一章 导论:文学名著与我们.5 第一节 解读这门课.5 一、关于人文素质的积累.5 二、文学与法律的关联性.5 第二节 大学、人文与文学.5 三、大学的人文.5 四、关于课程的结构.6 第二章 阅读.7 第一节 人文经典的阅读.7 一、阅读的意义.7 二、读书的态度—文化的素质.7 三、伟人与我们.7 第二节 经典阅读.8 一、读什么书.8 二、读书的范畴.8 第三章 关于文学.9 第一节 文学是什么.9 一、文学是什么.9 第二节 文学评判的标准.9 一、文学评判的标准是什么.9 二、文学的三种基本形式.10 第三节 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使命.10 三、文学的本质和使命.10 第四节 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使命(续).10 四、文学与法. 11 第四章 海明威欣赏.12 第一节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上).12 一、本讲内容结构.12 二、选择海明威作为导读的缘由.12 三、海明威的生平及成就.12 第二节 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下).13 四、经典评价.13 五、人生经历.13 第三节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13 六、生与死的思考.13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七、艺术家和艺术作品,14第四节海明威作品内容分析(上).14、迷惆的一代,.14第五节海明威作品内容分析(下)15二、硬汉子15三、对命运的反应、.15第六节海明威作品的艺术风格..15一、艺术风格.15二、文学欣赏的双向性.16第五章艺术的价值一一人生的收藏兼论经典与流行.17第一节文学经典和名著(上).17、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7二、文学判断的标准.17三、关于经典与流行的讨论....17第二节文学经典和名著(下).18四、文学表现的多样性有意味、好看,但是不同.18..18五、成就名著与经典的条件六、介绍两篇文章的观点..18中国作家的文化选择.19第六章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下):鲁迅研究第一节文学革命中的中国作家的.19一、中国现代文学....19.20第二节鲁迅研究的视角,一、作家作品研究..20二、鲁迅研究的视角.20三、作家的选择,..20第三节鲁迅文化价值的探讨.20一、赋予了太多额外的含义.20二、话语鲁迅..21三、鲁迅与中国中国与世界.21.21四、研究鲁迅不能忽视的问题,第四节、第五节鲁迅小说串讲,.21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1.21二、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小民.三、辛亥革命中的知识分子..22.23第七章第七讲《百年孤独》第一节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23一、内容提纲..23二、版本.23三、艺术风格的构成....23四、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3.23五、小说的突出特色形式特点..24第二节作家和作品.、小说的作者.242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2 七、艺术家和艺术作品.14 第四节 海明威作品内容分析(上).14 一、迷惘的一代.14 第五节 海明威作品内容分析(下).15 二、硬汉子.15 三、对命运的反应.15 第六节 海明威作品的艺术风格.15 一、艺术风格.15 二、文学欣赏的双向性.16 第五章 艺术的价值——人生的收藏兼论经典与流行.17 第一节 文学经典和名著(上).17 一、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7 二、文学判断的标准.17 三、关于经典与流行的讨论.17 第二节 文学经典和名著(下).18 四、文学表现的多样性有意味、好看,但是不同.18 五、成就名著与经典的条件.18 六、介绍两篇文章的观点.18 第六章 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下): 鲁迅研究——中国作家的文化选择 .19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中的中国作家的.19 一、中国现代文学.19 第二节 鲁迅研究的视角.20 一、作家作品研究.20 二、鲁迅研究的视角.20 三、作家的选择.20 第三节 鲁迅文化价值的探讨.20 一、赋予了太多额外的含义.20 二、话语鲁迅.21 三、鲁迅与中国 中国与世界.21 四、研究鲁迅不能忽视的问题.21 第四节、第五节 鲁迅小说串讲.21 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1 二、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小民.21 三、辛亥革命中的知识分子.22 第七章 第七讲《百年孤独》.23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23 一、内容提纲.23 二、版本.23 三、艺术风格的构成.23 四、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3 五、小说的突出特色——形式特点.23 第二节 作家和作品.24 一、小说的作者.24
中华文明通论.24二、主要作品,第三节小说的故事和思想.24三、小说的故事情节..25第四节小说独特的结构一一轮回.25四、小说构思与结构特色..25第五节魔幻现实主义一一叙述方式的神奇性....25...25五、小说的叙述风格一一魔幻现实义一一由魔幻现实主义带来的神奇性.27第八章关于诗歌,第一节什么是诗..27一、诗歌与青春..27二、什么是诗.27第二节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7三、诗歌的三个层面:形象一一思想.27..27四、诗歌不会消亡,它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五、诗歌总是最敏感的发出时代的声音.27..28第三节诗歌与形象六、诗歌与形象..28第四节诗歌的艺术特征.28.28、闻一多:二、绘画的美:.28三、音乐的美..28.28四、建筑的美五、艺术的价值.29第九章关于戏剧..30第一节戏剧文学.30、戏剧与戏剧文学.30二、戏剧文学的独特性..30第二节戏剧艺术的特征....30三、戏剧艺术的特征.30四、一出实验戏剧的解析..31第三节戏剧的魅力.31一、戏剧所崇尚和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31.31二、一处空地,就可称做空台;.31三、苏格拉底之死:.32四、戏剧是被提炼过的、浓缩了的人生3
中华文明通论 3 二、主要作品.24 第三节 小说的故事和思想.24 三、小说的故事情节.25 第四节 小说独特的结构——轮回.25 四、小说构思与结构特色——.25 第五节 魔幻现实主义——叙述方式的神奇性.25 五、小说的叙述风格——魔幻现实义——由魔幻现实主义带来的神奇性 .25 第八章 关于诗歌.27 第一节 什么是诗.27 一、诗歌与青春.27 二、什么是诗.27 第二节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7 三、诗歌的三个层面:形象——思想.27 四、诗歌不会消亡,它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27 五、诗歌总是最敏感的发出时代的声音.27 第三节 诗歌与形象.28 六、诗歌与形象.28 第四节 诗歌的艺术特征.28 一、闻一多:.28 二、绘画的美:.28 三、音乐的美.28 四、建筑的美.28 五、艺术的价值.29 第九章 关于戏剧.30 第一节 戏剧文学.30 一、戏剧与戏剧文学.30 二、戏剧文学的独特性.30 第二节 戏剧艺术的特征.30 三、戏剧艺术的特征.30 四、一出实验戏剧的解析.31 第三节 戏剧的魅力.31 一、戏剧所崇尚和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 .31 二、一处空地,就可称做空台;.31 三、苏格拉底之死:.31 四、戏剧是被提炼过的、浓缩了的人生.32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文素质类全校通选课。编写目的:提前了解中外文学名著导读的课程特点和讲授方法,为课程的运行做好准备。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一门有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通选课该门课从有选择地讲解中外的文学名著入手,指导学生研读部分经典文学作品,重点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研究文学家对人类和社会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与方式,了解文学艺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学习波取人类文化传承中,文学这一领域给我们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对于自身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的滋养作用,为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质的法律人才奠定基础。讲授方法:以“文学艺术与人生”为线索,以中外现当代文学为重点,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关注人生的角度与方式,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同时兼顾小说、诗歌、戏剧三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课程要求:阅读文学名著与经典。编写人员:赵文彤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导读一一通过一些作家作品的讲解找到名著与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捷径。基本要求:对于文学欣赏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学习在老师讲授的基础上发掘自已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文学的阅读与思考当作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一个方面。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言:文学名著与我们(2课时)第二章有关阅读:阅读的态度和方法兼谈什么是文学名著?(4课时)第三章关于文学: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使命。(2课时)第四章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上):海明威欣赏一一文学关注社会人生,更关注理想和未来(6课时)第五章艺术的价值一一人生的收藏。经典与流行(2课时)第六章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下):鲁迅研究一一中国作家的文化选择(5课时)第七章《百年孤独》导读一一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一一艺术的形式永远是追求现代的(5课时)第八章诗歌是人生抽象的表达: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表达抽象情感观念的特征。(4课时)第九章人生与戏剧相关、人生与表演相关:从戏剧看文学艺术的本质以及人类对艺术的需求(4课时)影片观摩2课时期末考查2课时X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4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文素质类全校通选课。 编写目的:提前了解中外文学名著导读的课程特点和讲授方法,为课程的运行做好准备。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一门有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通选课 该门课从有选择地讲解中外的文学名著入手,指导学生研读部分经典文学作品,重点在帮助学 生掌握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研究文学家对人类和社会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与方式,了解文学艺术在 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学习汲取人类文化传承中,文学这一领域给我们创造的宝 贵思想财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对于自身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的滋养作用,为培养具有“人文关 怀”素质的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讲授方法:以“文学艺术与人生”为线索,以中外现当代文学为重点,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 生初步了解文学关注人生的角度与方式,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同时兼顾小说、诗歌、戏剧三 种主要的文学形式。 课程要求:阅读文学名著与经典。 编写人员:赵文彤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导读——通过一些作家作品的讲解找到名著与经典阅读的方法和捷径。 基本要求:对于文学欣赏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学习在老师讲授的基础上发掘自己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方法, 将文学的阅读与思考当作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一个方面。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36 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 导言:文学名著与我们(2 课时) 第二章 有关阅读:阅读的态度和方法兼谈什么是文学名著? (4 课时) 第三章 关于文学: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使命。 (2 课时) 第四章 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上):海明威欣赏——文学关注社会人生,更关注理想和未来(6 课时) 第五章 艺术的价值——人生的收藏。经典与流行 (2 课时) 第六章 文学的此岸和彼岸(下):鲁迅研究——中国作家的文化选择 (5 课时) 第七章 《百年孤独》导读——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形式永远是追求现代的(5 课时) 第八章 诗歌是人生抽象的表达:文学艺术以形象思维表达抽象情感观念的特征。(4 课时) 第九章 人生与戏剧相关、人生与表演相关:从戏剧看文学艺术的本质以及人类对艺术的需求 (4 课时) 影片观摩 2 课时 期末考查 2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