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原则 一、“数学现实”原则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 因而,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这是弗赖 登塔尔的基本出发点。据此,他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 现实数学的教育,它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 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 内容,它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开 始,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归结为数学概念或运算 法则。例如,可以通过公共汽车经过各站上下车人数 的增减来使学生形成加减法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运 用商店销售不同商品所获得的利润计算,帮助学生形 成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和运算法则:用血压的变 化介绍一般周期函数的概念。他认为数学教学内容应 该是现实客观事物各种关系的反映,只有教源于现实 关系、寓于现实关系的数学,才能使学生明白和学会 如何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将所学知识 更好地应用于现实,今后也不会轻易忘记。 弗氏的“数学现实”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求数学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数学人才和根据每 个学生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教学。他认为,每个人都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原则 一、“数学现实”原则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 因而,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这是弗赖 登塔尔的基本出发点。据此,他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 现实数学的教育,它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 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 内容,它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开 始,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归结为数学概念或运算 法则。例如,可以通过公共汽车经过各站上下车人数 的增减来使学生形成加减法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运 用商店销售不同商品所获得的利润计算,帮助学生形 成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和运算法则;用血压的变 化介绍一般周期函数的概念。他认为数学教学内容应 该是现实客观事物各种关系的反映,只有教源于现实 关系、寓于现实关系的数学,才能使学生明白和学会 如何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将所学知识 更好地应用于现实,今后也不会轻易忘记。 弗氏的“数学现实”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求数学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数学人才和根据每 个学生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教学。他认为,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所以数学教育必须面向 全体学生,培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需要的数学 人才,从只要掌握简单基本数学知识的售货员,有 定深度的数学知识的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直到从事高 水平研究的专家。 二、数学化原则 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是:已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 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以其说是学习公理系统,还 不如说是学习“公理化”;以其说是学习形式体系, 还不如说是学习“形式化”,这是颇有见地的。他认 为,人们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观察现实世界,分析 研究各种具体事物,并加以整理组织,经过进一步形 式化、抽象化形成新的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等,这 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人类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要不断地拓广和深化,数学化 也因此表现为一种由浅入深、具有不同层次、不断发 展的过程。因此,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也是数学化 的过程。对数学本身进行数学化,既可以是某些数学 知识的深化,也可以是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整 理和组织,使其体系更系统、更完美。 他认为,传统的指导思想强调数学化是数学家的 职责,学生只需掌握现成的知识,因而数学教学内容
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所以数学教育必须面向 全体学生,培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需要的数学 人才,从只要掌握简单基本数学知识的售货员,有一 定深度的数学知识的各种工程技术人员,直到从事高 水平研究的专家。 二、 数学化原则 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是:已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 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以其说是学习公理系统,还 不如说是学习“公理化”;以其说是学习形式体系, 还不如说是学习“形式化”,这是颇有见地的。他认 为,人们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观察现实世界,分析 研究各种具体事物,并加以整理组织,经过进一步形 式化、抽象化形成新的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等,这 个过程就是数学化。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人类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要不断地拓广和深化,数学化 也因此表现为一种由浅入深、具有不同层次、不断发 展的过程。因此,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也是数学化 的过程。对数学本身进行数学化,既可以是某些数学 知识的深化,也可以是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整 理和组织,使其体系更系统、更完美。 他认为,传统的指导思想强调数学化是数学家的 职责,学生只需掌握现成的知识,因而数学教学内容
大多是数学化的结果而不是其本身。这就造成了学生 所学知识与实际背景相脱离,结果是他们对一些概念、 定理、法则虽然能倒背如流,却不懂得如何运用它们, 即使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常常束手无策。要 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让学生学习数学化。在最低水平上, 应让学生学习如何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 实形成数学概念、构造数学模型等,以保证数学的应 用性。在下一个水平上则应让学生学习如何构造数学 内容,数学化数学本身。数学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学习数学化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化的 同时也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三、再创造原则 弗赖登塔尔认为存在两种数学,一种是现成的或 已完成的数学,另一种是活动的或者创新的数学。完 成的数学在人们面前以形式演绎的面目出现,它完全 颠倒了数学的思维过程和实际创造过程,给予人们的 是思维的结果;活动的数学则是数学家发现和创造数 学的过程的真实体现,它表明了数学是一种艰难曲折 又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 弗氏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 造”。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 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
大多是数学化的结果而不是其本身。这就造成了学生 所学知识与实际背景相脱离,结果是他们对一些概念、 定理、法则虽然能倒背如流,却不懂得如何运用它们, 即使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常常束手无策。要 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让学生学习数学化。在最低水平上, 应让学生学习如何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 实形成数学概念、构造数学模型等,以保证数学的应 用性。在下一个水平上则应让学生学习如何构造数学 内容,数学化数学本身。数学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学习数学化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化的 同时也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三、 再创造原则 弗赖登塔尔认为存在两种数学,一种是现成的或 已完成的数学,另一种是活动的或者创新的数学。完 成的数学在人们面前以形式演绎的面目出现,它完全 颠倒了数学的思维过程和实际创造过程,给予人们的 是思维的结果;活动的数学则是数学家发现和创造数 学的过程的真实体现,它表明了数学是一种艰难曲折 又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 弗氏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 造”。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 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
识。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数学教育 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教师不必将各种规 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 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再 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各种知识,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弗氏认为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是“违反教学法的 颠倒”。数学家从不按照他们的发现、创造的真实过 程来介绍他们的工作,教科书更是常常将通过分析法 所得的结论采取综合法的形式来叙述,传授给学生的 是现成的数学,因而严重阻塞了学生“再发现”、“再 创造”数学的通道。真正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活动或创 新的数学,遵循数学发展史所表明的渐近系统化的过 程,教活动的数学,应教学生象数学家那样用再创造 的方法去学习。他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 实践。”其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 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 的效应,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学会再创造。 “再创造”和我们常说的“发现法”有相似之处,“发 现法”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而一般而言,“发 现法”并未真正接触数学思维本质,只是教师设置一 些“圈套”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
识。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数学教育 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教师不必将各种规 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 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再 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各种知识,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弗氏认为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是“违反教学法的 颠倒”。数学家从不按照他们的发现、创造的真实过 程来介绍他们的工作,教科书更是常常将通过分析法 所得的结论采取综合法的形式来叙述,传授给学生的 是现成的数学,因而严重阻塞了学生“再发现”、“再 创造”数学的通道。真正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活动或创 新的数学,遵循数学发展史所表明的渐近系统化的过 程,教活动的数学,应教学生象数学家那样用再创造 的方法去学习。他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 实践。”其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 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 的效应,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学会再创造。 “再创造”和我们常说的“发现法”有相似之处,“发 现法”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而一般而言,“发 现法”并未真正接触数学思维本质,只是教师设置一 些“圈套”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
态,并且“发现”的内容往往只限于某个狭窄的题材 难度不高的内容,或是用一些具体的材料。所以,“发 现法”只能理解为带有一定限制条件的“再创造”, 或者说是处于低水平的一种“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作为一条数学教学原则,弗赖登塔尔 指出其合理之处至少有以下三点教育学依据: 1.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比被动接 受教师传授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可以保持较长 久的记忆,而且由于它来源于实现,也就能快而容易 地应用于现实。 2.“再创造”也是一种发现,发现是一种乐趣,它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推动他们积极探索的 内在动力。 3.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数 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四、思想实验原则 思想实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思 想、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 想象和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可能存在的 各种态度、观点和反映,以及准备如何正确合理而又 恰到好处地回答和处理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在 思想实验中完成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向他们演示
态,并且“发现”的内容往往只限于某个狭窄的题材、 难度不高的内容,或是用一些具体的材料。所以,“发 现法”只能理解为带有一定限制条件的“再创造”, 或者说是处于低水平的一种“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作为一条数学教学原则,弗赖登塔尔 指出其合理之处至少有以下三点教育学依据: 1.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比被动接 受教师传授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可以保持较长 久的记忆,而且由于它来源于实现,也就能快而容易 地应用于现实。 2.“再创造”也是一种发现,发现是一种乐趣,它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推动他们积极探索的 内在动力。 3.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数 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四、 思想实验原则 思想实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思 想、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 想象和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可能存在的 各种态度、观点和反映,以及准备如何正确合理而又 恰到好处地回答和处理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在 思想实验中完成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向他们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