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高级中学、蕉岭中学、虎山中学201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校对/发酵 屏除/屏气凝神 角逐/勾心斗角 B.湖泊/淡泊星宿/乳臭未干蛇毒/虚与委蛇 C.木讷/蚊蚋巷道/大街小巷数落/数典忘祖 D.熨帖/熨烫蒙哄/蒙头转向赡养/瞻仰英雄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一一加大 打击力度、提高査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惩处力度决定震撼强度 许多“前腐后继”的案例表明,腐败分子敢于以身试法,是在权衡收益与风险之 后做出的堕落选择。坚持有腐必惩、严惩不贷,让贪者名利尽失,让腐者没有后 路,才能以儆效尤,根绝“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的念想,打破“出来后还 有好日子过”的念头 A、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B、震撼 C、严惩不贷 D、以儆效 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取消少先队队委的“几道杠”标志,以“志愿者”徽章替代,不仅能防止青 少年学生产生“官本位”思想和等级特权意识,而且有利于在青少年时代培养学 生平等的公民意识。 B、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不应该坐视不管,更不应该袒护,而应该及时提出 批评,加以帮助。 C、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 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D、尽管我国规范用地水平不断提高,但村镇用地未批先建情况,折射出深层次 体制改革再也不能回避,毕竟农业用地也在逐年减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 彩 ,记下了自己的 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冰窗花儿的莹白,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 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③最 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④太阳出来了,冬日 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 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③①⑤ C.④③①②⑤ D ①④③⑤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 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 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 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广东省梅州高级中学、蕉岭中学、虎山中学 2014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校对/发酵 屏除/屏气凝神 角逐/勾心斗角 B.湖泊/淡泊 星宿/乳臭未干 蛇毒/虚与委蛇 C.木讷/蚊蚋 巷道/大街小巷 数落/数典忘祖 D.熨帖/熨烫 蒙哄/蒙头转向 赡养/瞻仰英雄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 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惩处力度决定震撼强度。 许多“前腐后继”的案例表明,腐败分子敢于以身试法,是在权衡收益与风险之 后做出的堕落选择。坚持有腐必惩、严惩不贷,让贪者名利尽失,让腐者没有后 路,才能以儆效尤,根绝“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的念想,打破“出来后还 有好日子过”的念头。 A、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B、震撼 C、严惩不贷 D、以儆效 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取消少先队队委的“几道杠”标志,以“志愿者”徽章替代,不仅能防止青 少年学生产生“官本位”思想和等级特权意识,而且有利于在青少年时代培养学 生平等的公民意识。 B、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不应该坐视不管,更不应该袒护,而应该及时提出 批评,加以帮助。 C、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 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D、尽管我国规范用地水平不断提高,但村镇用地未批先建情况,折射出深层次 体制改革再也不能回避,毕竟农业用地也在逐年减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 彩。 。 。 。 。 ,记下了自己的 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冰窗花儿的莹白,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 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 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③最 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④太阳出来了,冬日 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 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 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③①⑤ C. ④③①②⑤ D. ①④③⑤②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 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 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 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 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 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 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 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 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 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 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 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 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 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址 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阻。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 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 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 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 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 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孑望继眀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 谢:道歉 B、捐弃居产 捐:捐献 C、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 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 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 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 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 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 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 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 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 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 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 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 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 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 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 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 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谢之 谢:道歉 B、捐弃居产 捐:捐献 C、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D、不为衰世解业 解:懈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监试者异之 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 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 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 为监营谒者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 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 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 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 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 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 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 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苏幕遮·大明湖泛月 蒋士铨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边,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 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 不见些儿露。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3分) (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4分)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 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 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 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 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 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 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的清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苏幕遮·大明湖泛月 蒋士铨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边,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 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 不见些儿露。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3 分) (2)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明月松间 照 莲动下渔舟。 (2)尔卜尔筮, 以尔车 来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 路 (4) ,钟鸣鼎食之 家 ,青雀黄龙之舳。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 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 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 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 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 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 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 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 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 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 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 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 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 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 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 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 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 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 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明月松间 照, 。 , 莲动下渔舟。 (2) 尔卜尔筮, 。以尔车 来, 。 (3)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 路, 。 (4) ,钟鸣鼎食之 家; ,青雀黄龙之舳。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 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 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 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 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 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 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 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 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 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 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 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 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 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 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 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 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 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 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 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
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 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 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 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 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 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 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 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 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 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 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 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 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 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1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3分)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4.“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15.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自信心 〔美国〕山姆·F·修利尔
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 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 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 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 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 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 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 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 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 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 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 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 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 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1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 )(3 分) A.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4.“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 分) 15.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自信心 〔美国〕山姆·F·修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