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巩固/恐龙碾米/捻线禁止/忍俊不禁 B.踊跃/蚕蛹殿堂/绽放数落/数见不鲜 C.品味/冒昧宽宥/辛酉拮据/据情而断 D.冲刺/荆棘急骤/飓风似乎/似是而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好的文艺作品形神兼备,能触动人的灵魂,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泂穿力量: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有二脉相 承的精神追求,努力创作出一批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以中国精神铸 就民族之魂,确保中华文化绵延不断。 A.洞穿B.温润C.一脉相承D.绵延不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浪潮中,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用知 识改变 命运、用社会责任寄托奋斗梦想、用民族荣誉激发创业勇气。 B.放开生育两孩,不仅可以有效改变人口年龄结构,还能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 数量,改 善性别比失衡的现象。 C.广东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已基本定型,如果新的方案上半年审议通过,今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能够实现该新方案。 D.是否能在“面向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个高度上进行创作,是否能“讲 出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决定了它的 传播力和魅力。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②孔子主张用仁爱原则协调人际关系,践行“忠恕之道”。 ③“仁”是儒家人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由孔子率先提出。 ④所谓爱人,就是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来看待,并以此为原则沟通人我关系、 结成社会群体。 ⑤所谓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⑥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⑦这是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中最简洁也最深刻的一条。 A.③②⑤⑥①④⑦B.③⑥①④⑦②⑤C.③②⑤⑥①⑦④D.③⑥①⑦④②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父慥,与胡宏、刘子翚游,调赣州信丰尉。金人 渝盟,慥见张浚论灭金秘计,浚辟为属。体仁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饶州浮梁尉 郡上体仁获盗功状当赏,体仁曰:“以是受赏,非口愿也。”谢不就。为泉州晋 江丞。入为太学录,升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迁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提举浙西常平,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升司农少卿。奏蠲
广东省汕头市 2015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巩固/恐龙 碾米/捻线 禁止/忍俊不禁 B.踊跃/蚕蛹 殿堂/绽放 数落/数见不鲜 C.品味/冒昧 宽宥/辛酉 拮据/据情而断 D.冲刺/荆棘 急骤/飓风 似乎/似是而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好的文艺作品形神兼备,能触动人的灵魂,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洞穿力量;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有一脉相 承的精神追求,努力创作出一批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以中国精神铸 就民族之魂,确保中华文化绵延不断。 A.洞穿 B.温润 C.一脉相承 D.绵延不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浪潮中,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用知 识改变 命运、用社会责任寄托奋斗梦想、用民族荣誉激发创业勇气。 B.放开生育两孩,不仅可以有效改变人口年龄结构,还能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 数量,改 善性别比失衡的现象。 C.广东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已基本定型,如果新的方案上半年审议通过,今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能够实现该新方案。 D.是否能在“面向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个高度上进行创作,是否能“讲 出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决定了它的 传播力和魅力。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②孔子主张用仁爱原则协调人际关系,践行“忠恕之道”。 ③“仁”是儒家人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由孔子率先提出。 ④所谓爱人,就是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来看待,并以此为原则沟通人我关系、 结成社会群体。 ⑤所谓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⑥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达 109 次之多。 ⑦这是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中最简洁也最深刻的一条。 A.③②⑤⑥①④⑦ B.③⑥①④⑦②⑤ C.③②⑤⑥①⑦④ D.③⑥①⑦④②⑤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题。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父慥,与胡宏、刘子翚游,调赣州信丰尉。金人 渝盟,慥见张浚论灭金秘计,浚辟为属。体仁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饶州浮梁尉。 郡上体仁获盗功状当赏,体仁曰:“以是受赏,非□愿也。”谢不就。为泉州晋 江丞。入为太学录,升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迁太常丞,摄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提举浙西常平,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就升司农少卿。奏蠲
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 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 悉散。 孝宗崩。时议大行皇帝谥,体仁言:“寿皇圣帝事德寿二十余年,极天下之 养,谅阴三年,不御常服,汉、唐以来未之有,宜谥曰‘孝’。”卒用其言。孝 宗将复土,体仁言:“永阜陵地势卑下,非所以妥安神灵。”与宰相异议,除太 府卿。寻直龙图阁、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论山陵事罢之。退居霅川,日以经史自 娱,人莫窥其际。 始,体仁使浙右,时苏师旦口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 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复直龙图阁、知静江府,阁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杂赋八千。移守鄂州,除 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侂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 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 年卒,年六十四。 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 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土。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 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 论云 (选自《宋史·詹体仁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胡宏、刘子翚游游:游历 B.金人渝盟渝:违背 C.至是遣介通殷勤介:介绍 D.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规:计划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以是受赏,非口愿也 ②有逃卒千人入大冶,口铁铸钱,剽掠为变 ③时苏师旦口胥吏执役 A.①其②因③以B.①所②为③与 C.①其②因③与D.①所②为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B.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C.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D.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宗在位时,有一千多逃跑的士兵进入大冶境内,他们胡作非为。詹体仁认为 平定祸 乱没有必要请示朝廷,可立即加以讨伐 B.詹体仁关心百姓的疾苦,多次主张免除百姓的部分赋税。 C.詹体仁对孝宗的皇陵选址与宰相意见不同,最终因为此事被罢官 D.詹体仁认为做官治民的方法是尽心、平心。因为尽心就心中无愧,平心就不会 有偏袒
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 “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 悉散。 孝宗崩。时议大行皇帝谥,体仁言:“寿皇圣帝事德寿二十余年,极天下之 养,谅阴三年,不御常服,汉、唐以来未之有,宜谥曰‘孝’。”卒用其言。孝 宗将复土,体仁言:“永阜陵地势卑下,非所以妥安神灵。”与宰相异议,除太 府卿。寻直龙图阁、知福州,言者竟以前论山陵事罢之。退居霅川,日以经史自 娱,人莫窥其际。 始,体仁使浙右,时苏师旦□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 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复直龙图阁、知静江府,阁十县税钱一万四千,蠲杂赋八千。移守鄂州,除 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 侂胄建议开边,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体仁移书庙堂,言兵不可轻动,宜遵 养俟时。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开禧 二年卒,年六十四。 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 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 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 论云。 (选自《宋史·詹体仁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胡宏、刘子翚游 游:游历 B.金人渝盟 渝:违背 C.至是遣介通殷勤 介:介绍 D.一时争谈兵以规进用 规:计划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以是受赏,非□愿也 ②有逃卒千人入大冶,□铁铸钱,剽掠为变 ③时苏师旦□胥吏执役 A. ①其 ②因 ③以 B. ①所 ②为 ③与 C. ①其 ②因 ③与 D. ①所 ②为 ③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B.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C.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D.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光宗在位时,有一千多逃跑的士兵进入大冶境内,他们胡作非为。詹体仁认为 平定祸 乱没有必要请示朝廷,可立即加以讨伐。 B.詹体仁关心百姓的疾苦,多次主张免除百姓的部分赋税。 C.詹体仁对孝宗的皇陵选址与宰相意见不同,最终因为此事被罢官。 D.詹体仁认为做官治民的方法是尽心、平心。因为尽心就心中无愧,平心就不会 有偏袒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4分) ②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3分) (2)请找出两个表现詹体仁有远见之明的事例。(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7分)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淡烟迷,遥山翠,秋夭雁唳,夜月猿啼。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 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归去来兮。 [注]①绮:锦缎。 10(1)此曲在景物描写方面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曲作简要 赏析。(3分) (2)这首散曲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曲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知和而和,,亦不可行也。(《论语》) (2)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剑阁峥嵘而崔嵬,_,。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 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 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 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 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 认 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 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 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 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 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 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 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 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 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 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 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 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时岁凶艰食,即以便宜发廪振救而后以闻。(4 分) ②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3 分) (2)请找出两个表现詹体仁有远见之明的事例。(3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7 分) ﹝中吕﹞ 普天乐 滕 宾 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 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①,归去来兮。 [注] ①绮:锦缎。 10⑴此曲在景物描写方面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曲作简要 赏析。(3 分) ⑵这首散曲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原曲简要分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 ) ,知和而和, ,亦不可行也。 (《论语》) (2)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 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 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 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 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 认同。 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 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 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 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 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 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 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 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 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 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 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 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
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 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 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 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 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 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 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 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 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 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 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 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 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 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 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 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 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 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 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 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 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真情实感论”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真情实感论”是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理论,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 人士的广泛认同,拥有相当的权威 B.“真情实感论”虽然极其粗陋,但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不良的文风发挥过反 拨和颠覆的作用。 C.把真情实感这种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的理念作为散文的永恒性质,实 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 D.造成“真情实感论”独步一时的根本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 漏洞 E.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外散文史上,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可见理性、智性才是文章 的纲领和生命。 B.情和感实际上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要借助感觉才能传
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 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 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 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 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 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 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 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 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 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 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 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 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 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 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 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 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 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 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 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 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节)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真情实感论”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真情实感论”是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理论,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 人士的广泛认同,拥有相当的权威。 B.“真情实感论”虽然极其粗陋,但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不良的文风发挥过反 拨和颠覆的作用。 C.把真情实感这种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的理念作为散文的永恒性质,实 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 D.造成“真情实感论”独步一时的根本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 漏洞。 E.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外散文史上,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可见理性、智性才是文章 的纲领和生命。 B.情和感实际上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要借助感觉才能传 达
C.觉得自己的情人就像西施,感到故乡的月最明,这些感觉是在真情冲击下变异 了的“虚感”。 D.当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中国先锋诗人和小说家创作的主流时,散文却仍停留在 真情实感的抒情中 14.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 点简要概括。 15.从文体的角度看,文学除散文外,还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作为相对独 立的学科,它们各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学 科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窗内窗外李冰 ①曾正儿八经习画数年,可惜早已放下画笔,辜负当年对我寄望殷殷的老师,所 幸保留了观赏美术作品的感性和兴趣。观名家名作,看新秀新作,养眼养心 ②日间浏览到一组《窗》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觉耳目一新,甚喜,我猜那应是出 自青年作者之手,画作清新而有意趣,煞是可爱。那一扇扇“窗”,无论从窗内 或是窗外读去,宛如读着一个个故事,读着作者的心思情致。我的想象力也随之 在这意趣撩人的窗户中穿梭:这一幅应是描画受困于庸常平淡的窗内生活,当疲 惫的目光透过一处微亮的“窗”,于“他”,也许看到的是明天。另一幅青藤掩 映的一扇窗,雨过天晴,洗刷过的青藤更可爱了。这样的窗户,该消减窗内窗外 几多烦恼喧嚣!再看一处古旧窗前的凝望,那是否在细听风中传来远方的呼唤 还有这站在明媚窗外的等待,温暖洒进心扉…… ③艺术的动人,有时候是因为它弥补了我们生活的欠缺。不是么?这些自然悦目 有情调有韵味的小窗,现实中已难得一睹!就如都市里的你我,即便居住所谓的 园林式小区,窗外草木蔚蔚,曲径通幽,窗内布局装饰,不无艺术,但总是有不 搭调的金属网罩住了窗内的你、隔开了窗外的我。当然,这怨不得那些生硬的近 乎清一色的窗户不艺术。凡事总得先求个安全!让钢管铝条忠实如保镖日夜守护 家中的你,然后才能坐享窗内宁馨,怡然一探窗外风景。这不正契合心理学家所 揭示的需求层次心理一一先得满足安全感,然后才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④不过,坚硬的金属窗罩,其实也硬化不了我们的情意一一只要心是柔软的。 ⑤有幸遇上打开国门的年月,我家一代又一代亲人先后读书求学散居海外,间或 还有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来访,因此邻里戏称我家为“联合国”。这“国际家 庭”听起来有趣,实则个中滋味!不说天各一方,几多孤寂化作诗情,单说家中 的窗户见证了多少迎来送往易感动情的时刻。 ⑥当算准远方亲人归家的某个时辰,家中老人必一早坐在窗台前,昏花的眼神紧 紧聚焦着楼下树木掩映的小区路径,直到风尘仆仆的熟悉身影出现……欢聚的日 子转瞬即逝,游子又该启程,老人这边刚在家门口跟儿孙道别,那边一转身必是 靠着窗户,再多看一眼楼下拖箱背囊的儿孙远去的背影。这种时候,横一条竖 条冷冷硬硬的金属管在依依的目光中一概隐身!而这样的情景,总使我心和眼 并潮湿。回想多年以前,小不点的儿子寄养在他外婆处,每个周六黄昏我赶班车 回娘家。踏入小巷,必先举目望向我家那扇沿街窗户,因为我知小儿子早已待在 窗台,攥着窗棂,伸长脖子,低头搜索着他的妈妈。未知当日小儿等待的心思如 何,想来焦灼总是难免的。就如同今天,我倚窗等待他的归来、目送他的远去, 心中满满的焦灼和不舍。生活像是往前走着,又像是这么轮回着。不同的是窗子 的位置造型材质,相同的是一代又一代难以割舍的亲情!
C.觉得自己的情人就像西施,感到故乡的月最明,这些感觉是在真情冲击下变异 了的“虚感”。 D.当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中国先锋诗人和小说家创作的主流时,散文却仍停留在 真情实感的抒情中。 14.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 点简要概括。 15.从文体的角度看,文学除散文外,还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作为相对独 立的学科,它们各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学 科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窗内窗外 李冰 ①曾正儿八经习画数年,可惜早已放下画笔,辜负当年对我寄望殷殷的老师,所 幸保留了观赏美术作品的感性和兴趣。观名家名作,看新秀新作,养眼养心。 ②日间浏览到一组《窗》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觉耳目一新,甚喜,我猜那应是出 自青年作者之手,画作清新而有意趣,煞是可爱。那一扇扇“窗”,无论从窗内 或是窗外读去,宛如读着一个个故事,读着作者的心思情致。我的想象力也随之 在这意趣撩人的窗户中穿梭:这一幅应是描画受困于庸常平淡的窗内生活,当疲 惫的目光透过一处微亮的“窗”,于“他”,也许看到的是明天。另一幅青藤掩 映的一扇窗,雨过天晴,洗刷过的青藤更可爱了。这样的窗户,该消减窗内窗外 几多烦恼喧嚣!再看一处古旧窗前的凝望,那是否在细听风中传来远方的呼唤? 还有这站在明媚窗外的等待,温暖洒进心扉…… ③艺术的动人,有时候是因为它弥补了我们生活的欠缺。不是么?这些自然悦目 有情调有韵味的小窗,现实中已难得一睹!就如都市里的你我,即便居住所谓的 园林式小区,窗外草木蔚蔚,曲径通幽,窗内布局装饰,不无艺术,但总是有不 搭调的金属网罩住了窗内的你、隔开了窗外的我。当然,这怨不得那些生硬的近 乎清一色的窗户不艺术。凡事总得先求个安全!让钢管铝条忠实如保镖日夜守护 家中的你,然后才能坐享窗内宁馨,怡然一探窗外风景。这不正契合心理学家所 揭示的需求层次心理——先得满足安全感,然后才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④不过,坚硬的金属窗罩,其实也硬化不了我们的情意——只要心是柔软的。 ⑤有幸遇上打开国门的年月,我家一代又一代亲人先后读书求学散居海外,间或 还有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来访,因此邻里戏称我家为“联合国”。这“国际家 庭”听起来有趣,实则个中滋味!不说天各一方,几多孤寂化作诗情,单说家中 的窗户见证了多少迎来送往易感动情的时刻。 ⑥当算准远方亲人归家的某个时辰,家中老人必一早坐在窗台前,昏花的眼神紧 紧聚焦着楼下树木掩映的小区路径,直到风尘仆仆的熟悉身影出现……欢聚的日 子转瞬即逝,游子又该启程,老人这边刚在家门口跟儿孙道别,那边一转身必是 靠着窗户,再多看一眼楼下拖箱背囊的儿孙远去的背影。这种时候,横一条竖一 条冷冷硬硬的金属管在依依的目光中一概隐身!而这样的情景,总使我心和眼一 并潮湿。回想多年以前,小不点的儿子寄养在他外婆处,每个周六黄昏我赶班车 回娘家。踏入小巷,必先举目望向我家那扇沿街窗户,因为我知小儿子早已待在 窗台,攥着窗棂,伸长脖子,低头搜索着他的妈妈。未知当日小儿等待的心思如 何,想来焦灼总是难免的。就如同今天,我倚窗等待他的归来、目送他的远去, 心中满满的焦灼和不舍。生活像是往前走着,又像是这么轮回着。不同的是窗子 的位置造型材质,相同的是一代又一代难以割舍的亲情!